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玉米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玉米螟

中文學名:玉米螟

拉丁學名:Ostrinia nubilalis

別稱:鑽心蟲

:動物界

:昆蟲綱

:鱗翅目

:螟蛾科


玉米螟(Pyrausta nubilalis,Hubern)是玉米的主要蟲害。主要分布於北京、東北、河北、河南、四川、廣西等地。各地的春、夏、秋播玉米都有不同程度受害,尤以夏播玉米最重。可發危害玉米植株地上的各個部位,使受害部分喪失功能,降低籽粒產量。《玉米螟並非人類》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玉米螟

拉丁學名:Ostrinia nubilalis

別稱:鑽心蟲

:動物界

:昆蟲綱

:鱗翅目

:螟蛾科

分布區域:亞洲溫、熱帶;澳州;大洋洲克羅尼西亞;歐州;北美;西北非;小亞細亞

形態

  • 成蟲

黃褐色,雄蛾體長10-13毫米,翅展20-30毫米,體背黃褐色,腹末較瘦尖,觸角絲狀,灰褐色,前翅黃褐色,有兩條褐色波狀橫紋,兩紋之間有兩條黃褐色短紋,後翅灰褐色;雌蛾形態與雄蛾相似,色較淺,前翅鮮黃,線紋淺褐色,後翅淡黃褐色,腹部較肥胖。

扁平橢圓形,數粒至數十粒組成卵塊,呈魚鱗狀排列,初為乳白色,漸變為黃白色,孵化前卵的一部分為黑褐色(為幼蟲頭部,稱黑頭期)。

  • 幼蟲

老熟幼蟲,體長25毫米左右,圓筒形,頭黑褐色,背部顏色有淺褐、深褐、灰黃等多種,中、後胸背面各有毛瘤4個,腹部1~8節背面有兩排毛瘤 前後各兩個。均為圓形,前大後小。

長 15~18毫米,黃褐色,長紡錘形,尾端有刺毛5~8根。

繁殖

玉米螟的發生代數隨緯度而有顯著的差異:在中國,北緯45°以北1代,45°~40°2代,40°~30°3代,30°~25°4代,25°~20°5~6代。海拔越高,發生代數越少。[1] 在四川省一年發生2~4代,溫度高、海拔低,發生代數較多。通常以老熟幼蟲在玉米莖稈、穗軸內或高粱、向日葵的秸稈中越冬,次年4~5月化蛹,蛹經過10天左右羽化。成蟲夜間活動,飛翔力強,有趨光性,壽命5~10天,喜歡在離地50厘米以上、生長較茂盛的玉米葉背面中脈兩側產卵,一個雌蛾可產卵350~700粒,卵期3~5天。幼蟲孵出後,先聚集在一起,然後在植株幼嫩部分爬行,開始危害。初孵幼蟲,能吐絲下垂,借風力飄遷鄰株,形成轉株危害。幼蟲多為五齡,三齡前主要集中在幼嫩心葉、雄穗、苞葉和花絲上活動取食,被害心葉展開後,即呈現許多橫排小孔;四齡以後,大部分鑽入莖稈。玉米螟的危害,主要是因為葉片被幼蟲咬食後,會降低其光合效率;雄穗被蛀,常易折斷,影響授粉;苞葉、花絲被蛀食,會造成缺粒和秕粒;莖稈、穗柄、穗軸被蛀食後,形成隧道,破壞植株內水分、養分的輸送,使莖稈倒折率增加,籽粒產量下降。玉米螟適合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發育,冬季氣溫較高,天敵寄生量少,有利於玉米螟的繁殖,危害較重;卵期乾旱,玉米葉片捲曲,卵塊易從葉背面脫落而死亡,危害也較輕。

防治

  • 越冬期

處理越冬寄主秸杆,在春季越冬幼蟲化蛹。羽化前處理完畢。

  • 抽雄前

掌握玉米心葉初見排孔、幼齡幼蟲群集心葉而未蛀入莖稈之前,採用1.5%的鋅硫磷顆粒劑,或呋喃丹顆粒劑,直接丟放於喇叭口內均可收到較好的防治效果。

  • 穗期防治

花絲蔫須後,剪掉花絲,用90%的敵百蟲0.5 公斤、水150公斤、粘土250公斤配製成泥漿塗於剪口,效果良好;也可用50%或80%的敵敵畏乳劑600-800倍液,或用90%的敵百蟲800~1000倍液,或75%的辛硫磷乳劑1000倍液,滴於雌穗頂部,效果亦佳。

  • 人工摘除

發現玉米螟卵塊人工摘除田外銷毀。

  • 生物防治

玉米螟的天敵種類很多,主要有寄生卵赤眼蜂、黑卵蜂,寄生幼蟲的寄生蠅、白僵菌、細菌、病毒等。捕食性天敵有瓢蟲、步行蟲、草蜻蛉等,都對蟲口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釋放赤眼蜂:

赤眼蜂是一種卵寄生性昆蟲天敵。能寄生在多種農、林、果、菜害蟲的卵和幼蟲中。用於防治玉米螟,安全、無毒、無公害、方法簡單、效果好。在玉米螟產卵期釋放赤眼蜂,選擇晴天大面積連片放蜂。放蜂量和次數根據螟蛾卵量確定。一般每公頃釋放15萬~30萬頭,分兩次釋放,每公頃放45個點,在點上選擇健壯玉米植株,在其中部一個葉面上,沿主脈撕成兩半,取其中一半放上蜂卡,沿莖稈方向輕輕捲成筒狀,葉片不要卷得太緊,將蜂卡用線、釘等釘牢。應掌握在赤眼蜂的蜂蛹後期,個別出蜂時釋放,把蜂卡掛到田間1d後即可大量出現。[2]

利用白僵菌

① 僵菌封垛 白僵菌可寄生在玉米螟幼蟲和蛹上。在早春越冬幼蟲開始復甦化蛹前,對殘存的秸稈,逐垛噴撒白僵菌粉封垛。方法是每立方米秸稈垛,用每克含100億孢子的菌粉100g,噴一個點,即將噴粉管插入垛內,搖動把子,當垛面有菌粉飛出即可。

② 白僵菌丟心 一般在玉米心葉中期,用500g含孢子量為50億~100億的白僵菌粉,對煤渣顆粒5㎏,每株施入2g,可有效防治玉米螟的危害。

③ Bt可濕性粉劑 在玉米螟卵孵化期,田間噴施每毫升100億個孢子的Bt乳劑Bt可濕性粉劑200倍液,有效控制蟲害。

玉米螟成蟲

居右|原圖鏈接來自百度圖片]]

其他防治

1、燈光誘殺:利用高壓汞燈或頻振式殺蟲燈誘殺玉米螟成蟲。開燈時間為7月上旬~8月上旬。

2、生物防治:利用赤眼蜂防治,放蜂時間在當地玉米螟化蛹率達到20%後10天第一次放蜂,間隔1周後第二次放蜂。

3、化學防治:在玉米心葉末期(5%抽雄),將40%辛硫磷乳油配成0.3%顆粒劑,撒在喇叭筒里。[3]


藥用價值

  • 【藥名】:玉米螟
  • 【來源】:為野螟科動物玉米螟的蟲體。
  • 【功效】:涼血止血,清熱解毒。
  • 【主治】:用於熱毒瀉痢、下痢膿血之證。用於溫熱病熱毒入於血分、發斑、神昏、壯熱、煩躁等證。
  • 【性味歸經】:苦、咸,寒。入心、大腸二經。
  •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一15條。
  • 【別名】:玉米鑽心蟲、玉米髓蟲、粟野螟、鑽心蟲、挖心蟲、鑽莖蟲、箭杆蟲(《中國藥用動物志》)
  •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我國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江蘇、浙江、四川、廣西、廣東、台灣。
  •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多於春季劈開有蟲口的秫秸,取出幼蟲,鮮用或用沸水燙死曬乾備用。

參考消息

相關視頻

玉米螟的危害和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