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玉衡( Yuheng ),中國古代又稱「廉貞星」,是北斗七星中的第一亮星,全天第31亮星,也是大熊座的一顆星,距離地球82.6±0.4光年(25.3 ± 0.1秒差距)。在北斗七星的勺子形象中,玉衡是從勺柄起數的第三顆。玉衡屬於比較亮的星,因此它在歷史上曾作為海上航行的57顆導航星之一。[1]
在古代中國,人們將北斗七星中最亮的那顆星稱為玉衡。《尚書·舜典》曰:「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 孔傳注曰:「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 孔穎達 疏引蔡邕曰:「玉衡長八尺,孔徑一寸,下端望之以視星辰。蓋懸璣以象天而衡望之。」
也就是說,古人用代表王權的「衡」來命名玉衡。在中國古代占卜學中,玉衡又被稱為廉貞星,擁有濃厚的迷信色彩,是中國民間信仰和天文學結合的產物。
西方
在西方,玉衡的傳統名稱為Alioth,這源於阿拉伯語的一個短語,意為「羊的肥尾巴」。 201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組織了一個恆星命名小組(Working Group on Star Names ,WGSN),對恆星的專有名稱進行編目和標準化。WGSN於2016年7月發布了第一份報告,包括了其批准的前兩批恆星名稱的一份表格,其中就有Alioth。
拜耳命名法
在拜耳命名法中,玉衡被命名為大熊座ε (ε Uma)。
物理性質
玉衡是一顆質量為太陽的2.91倍,半徑為太陽4.14倍,光譜型為A1p的主序星。因為玉衡是一顆巨蟹座α型(α2 Canum)脈動變星,所以它的光譜型被加了後綴「p」以示區別。作為這類變星的典型代表,玉衡可能存在兩個作用過程。首先,這顆恆星的強磁場將恆星核燃料中的不同元素分離開。然後,已分離的物質高速旋轉並形成一個與磁軸成一定角度的旋轉軸,同時進入地球觀測者的視線中。這些在視線中快進快出的物質產生的光譜非常特殊,這導致玉衡的光譜產生了一個周期為5.1天的奇怪波動。 被標記為kB9型(有「k」標記是因為其中有Ca 線)的光譜線也出現了,儘管玉衡的其他光譜線都是A1型的。玉衡的自轉軸和磁軸幾乎成90°角,較暗的鉻區則與赤道成直角。
玉衡的磁場相對較弱,強度比巨蟹座α的弱15倍,但這仍然比地球磁場強100倍。
所屬系統
長期以來,天文學家們一直懷疑玉衡是一個光譜雙星,因為它的光譜中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譜線,而且可能有不止一個伴星。晚一些的一項研究表明,玉衡光譜5.1天的變化周期可能是因為一顆伴星的存在,這顆伴星的質量為14.7倍木星質量,二者平均間隔為0.055個天文單位,玉衡的軌道偏心率為0.5(e=0.5)。
然而,截至2020年,理論還是認為,這個5.1天的周期是玉衡的自轉周期,並且用最先進的觀測設備也沒有發現其有伴星。
觀測
對於普通天文愛好者來說,玉衡的視星等為1.77等,屬於比較亮的恆星,只要遠離光污染就比較容易觀測到。尋找玉衡很簡單,只要向北方找到北斗七星,從勺柄數第三顆星就是玉衡,它與搖光、開陽一起組成了北斗七星的「勺柄」。需要注意的是,秋季北斗七星的高度角整體較低,因此秋季不太適合觀測。玉衡的赤緯為+55°57′35.36″,因此理論上說整個北半球和南緯35°以北的地區都能觀測到天璣。
1989年,依巴谷衛星( Hipparcos astrometry satellite)發射升空,用於對約10萬顆恆星使用三角視差法測量它們離地球的距離,天璣就是其中之一,天文學家因此獲得了一些它的數據。據其觀測,玉衡距離太陽82.6±0.4光年(25.3 ± 0.1秒差距)。
視頻
玉衡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原神》全新角色介紹-「刻晴:七星之玉衡」 ,搜狐,202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