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王樂今 | |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教授,主任醫師 |
知名於 | 小兒眼科、斜視、眼遺傳病、視疲勞 |
知名作品 |
《先天性視網膜脈絡膜缺損一家系基因連鎖定位分析》 《小切口顯微斜視矯正術教學系列光盤》 《弱視治療新技術教學光盤》 |
王樂今[1] 醫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畢業院校,天津醫科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現任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眼科斜視與小兒眼科專業組主任、中華醫學會斜視與小兒眼科學組委員、國際斜視學會委員。 專業,斜視、小兒眼科等,兒童麻痹斜視和先天性眼球震顫的手術治療。執業地點,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北京大學國際醫院臨床職稱,主任醫師。 在2002年7月至2003年8月期間,在美國克里夫蘭Le rn e r研究所做博士後研究。在國內外發表文章多篇,並以第一作者首次成功地發現了CAD/M I的基因,其科研成果發表於世界最高權威雜誌《科學》(Science)上,為該病的研究填補了世界空白,並在美國申請了專利,獲得了醫學界的廣泛好評。
目錄
研究方向
各種類型的斜視、小兒眼病、遺傳性眼病、青少年近視的預防和治療、視疲勞的診斷與治療。
主要領域
兒童及小兒眼病,白內障手術,葡萄膜炎,青光眼,眼底病,斜視,眼外傷等膽道疾病、消化道腫瘤、甲狀腺、乳腺疾病的診治。對疑難雜症有較強的處理能力失眠症,焦慮症,抑鬱症,心理諮詢。
榮譽成就
曾參加並主持多項課題,研究視皮質可塑性及眼科遺傳病的分子遺傳學。獲得天津市衛生系統科技成果二等獎、天津市科技成果三等獎。2002年赴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Lerner研究所分子遺傳學中心進行致病基因的克隆和定位研究,在中國人群中首次發現PRPF31基因突變導致視網膜色素變性,KRT12基因突變導致Meesmann 角膜營養不良。獲得基因專利一項,發現的MEF2A基因突變導致CAD被評為2004年世界十大發現之一。
臨床成就
(1)在國內率先開展了眼外肌本體感受器切除治療眼球震顫,使過去無法治療的眼球震顫患者術後視力得以改善;
(2)將小切口顯微手術應用於斜視的矯正手術中,最大程度的減小了手術損傷,不僅大大縮短了術後恢復周期,還減少了切口瘢痕的形成,從而獲得理想外觀;
(3)創建性的應用改良後的下斜肌轉位法治療較大度數的垂直斜視,利用儘可能少的眼外肌實現對雙下轉肌麻痹這一複雜類型斜視的治療;
(4)對先天性白內障術後進行視功能重建的綜合治療;
(5)根據弱視患者發病機制的不同,制定系統、綜合及個性化的視功能康復訓練方案;
(6)在特殊類型斜視,如A-V綜合徵、DVD、先天性眼外肌纖維化、旋轉性斜視、眼球震顫合併斜視,及複雜性斜視,如甲狀腺相關性眼病及眼眶爆裂性骨折後的限制性斜視和斜視矯正術後的繼發性性斜視的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使大量的患者得到了成功有效的治療;
(7)由於大量的斜視手術經驗的積累,更加提高了全麻手術一次性手術的成功率,不需要術後調整縫線,因此減輕了患者的痛苦;
(8)此外,還開展了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眼底篩查及先天性小兒眼病如先天性白內障、先天性青光眼、先天性上瞼下垂和視網膜母細胞瘤等的診治工作。
業務專長
多年從事眼科的臨床工作,在斜視與小兒眼科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詣。
(1)在國內率先開展了眼外肌本體感受器切除治療眼球震顫,使過去無法治療的眼球震顫患者術後視力得以改善;
(2)將小切口顯微手術應用於斜視的矯正手術中,最大程度的減小了手術損傷,不僅大大縮短了術後恢復周期,還減少了切口瘢痕的形成,從而獲得理想外觀;
(3)開展了後鞏膜加固術、角膜塑形鏡(OK鏡)、硬性角膜接觸鏡(RGP)的驗配,有效的預防了青少年近視的發展及提高了高度屈光不正性弱視兒童的視功能矯正。
(4)在特殊類型斜視,如A-V綜合徵、DVD、先天性眼外肌纖維化、旋轉性斜視、眼球震顫合併斜視,及複雜性斜視,如甲狀腺相關性眼病及眼眶爆裂性骨折後的限制性斜視和斜視矯正術後的繼發性斜視的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使大量的患者得到了成功有效的治療;
(5)創造性的應用改良後的下斜肌轉位法治療較大度數的垂直斜視,利用儘可能少的眼外肌手術實現對雙下轉肌麻痹這一複雜類型斜視的治療;
(6)由於大量的斜視手術經驗的積累,更加提高了全麻手術一次性手術的成功率,不需要術後調整縫線,因此減輕了患者的痛苦;
(7)根據弱視患者發病機制的不同,制定系統、綜合及個性化的視功能康復訓練方案;
(8)對先天性白內障進行視功能重建的綜合治療;此外,還開展了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眼底篩查及先天性小兒眼病如先天性白內障、先天性青光眼、先天性上瞼下垂和視網膜母細胞瘤等的診治工作。
(9)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眼科分會學術交流會在邕開幕,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眼科專家王樂今進行專題授課。
教育經歷
1983年9月-1988年7月,河北承德醫學院臨床醫學系,獲學士學位
1995年9月-1998年7月,天津醫科大學眼科,獲醫學碩士學位
2002年9月-2003年7月,Cleveland Clinic Lern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Molecular Genetics Center,USA. 博士後研究
2006年9月-2008年7月,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獲醫學博士學位
工作經歷
1988年8月-1994年11月,河北省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眼科,住院醫師
1994年12月-1995年7月,河北省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眼科,主治醫師
1998年8月-2000年11月,天津眼科醫院斜視與小兒眼科,主治醫師
2000年12月-2002年7月,天津眼科醫院斜視與小兒眼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
2003年11月-2008年9月,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眼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
2008年10月-2013年9月,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眼科,主任醫師、副教授
2013年10月-至今,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眼科,主任醫師、教授
科研成果
主持7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2項北京大學林護基金及1項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臨床重點項目。在中國人群中首次發現PRPF31基因突變導致視網膜色素變性、KRT12基因突變導致Meesmann 角膜營養不良。獲得基因專利一項,發現的MEF2A基因突變導致CAD被評為2004年世界十大發現之一。2012年首次克隆出一個導致先天性眼組織缺損的新基因--ABCB6,揭示了先天性眼組織缺損的分子遺傳學基礎。在Science、 Nature Genetics、Circulation、 Am J of Med Genetics、Am J of Human Genetics、Mol vision等雜誌上發表多篇文章。
學術兼職
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斜視與小兒眼科學組委員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
國家藥監局諮詢評審專家
國家科技部國際評審專家
任國際斜視學會(ISA)
中國醫師協會會員
多個SCI收錄眼科專業雜誌審稿專家
獲獎情況
2013年北京大學醫學部優秀SCI論文獎一等獎
2013年北京大學第三醫院SCI論文最高影響因子獎
2010-2011年中華醫學科技獎三等獎
2001年中國眼視光學雜誌獎
2001年第三屆全國青年眼科學術會議優秀論文銅獎
2000年天津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9年天津市科技成果二等獎
主要論文
(1) Dong J, Bu J, Du W, Li Y, Jia Y, Li J, Meng X, Yuan M, Peng X, Zhou A, Wang L.A new novel mutation in FBN1 causes autosomal dominant Marfan syndrome in a Chinese family.Mol Vis. 2012;18:81-6.
(2) Wang L, He F, Bu J, Zhen Y, Liu X, Du W, Dong J, Cooney JD, Dubey SK, Shi Y, Gong B, Li J, McBride PF, Jia Y, Lu F, Soltis KA, Lin Y, Namburi P, Liang C, Sundaresan P, Paw BH, Li W, Li DY, Phillips JD, Yang Z. ABCB6 mutations cause ocular coloboma.Am J Hum Genet. 2012 Jan 13;90(1):40-8.
(3) Du W, Bu J, Dong J, Jia Y, Li J, Liang C, Si S, Wang L. A novel frame-shift mutation in FRMD7 causes X-linked idiopathic congenital nystagmus in a Chinese family.Mol Vis. 2011;17:2765-8.
(4) Zhang X, Chen S, Yoo S, Chakrabarti S, Zhang T, Ke T, Oberti C, Yong SL, Fang F, Li L, de la Fuente R, Wang L, Chen Q, Wang QK. Mutation in nuclear pore component NUP155 leads to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early sudden cardiac death.Cell. 2008 Dec 12;135(6):1017-27.
(5) Zhang S, Liu M, Dong JM, Yin K, Wang P, Bu J, Li J, Hao YS, Hao P, Wang QK, Wang L. Identification of a genetic locus for autosomal dominant infantile cataract on chromosome 20p12.1-p11.23 in a Chinese family.Mol Vis. 2008;14:1893-7.
(6) Zhang S, Wang L, Hao Y, Wang P, Hao P, Yin K, Wang QK, Liu M. T14484C and T14502C in the mitochondrial ND6 gene are associated with 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 in a Chinese family.Mitochondrion. 2008 Jun;8(3):205-10.
(7) Liu JY, Ren X, Yang X, Guo T, Yao Q, Li L, Dai X, Zhang M, Wang L, Liu M, Wang QK. 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GPR143 mutation in a large Chinese family with congenital nystagmus as the most prominent and consistent manifestation.J Hum Genet. 2007;52(6):565-70.
(8) Du W, Bautista JF, Yang H, Diez-Sampedro A, You SA, Wang L, Kotagal P, Lüders HO, Shi J, Cui J, Richerson GB, Wang QK. Calcium-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opathy in human epilepsy and paroxysmal movement disorder.Nat Genet. 2005 Jul;37(7):733-8.
(9) Oberti C, Wang L, Li L, Dong J, Rao S, Du W, Wang Q. Genome-wide linkage scan identifies a novel genetic locus on chromosome 5p13 for neonatal atrial fibrillation associated with sudden death and variable cardiomyopathy.Circulation. 2004 Dec 21;110(25):3753-9.
(10) Lejin Wang, Mike Rebado, Kanxing Zhao, Ning Yu, Qiuyun Chen, Qiuxiang Sun, Qiuxiang Sun, Qing Wang. Novel Deletion in the Pre-mRNA Splicing Gene PRPF31 Causes Autosomal Dominant Retinitis Pigmentosa in a Large Chinese Family. American J of Med Genetics. 2003,121A:235-239,
(11) Lejin Wang, Chun Fan, Sarah E. Topol, Eric J. Topol, Qing Wang. Mutation of MEF2A in an Inherited Disorder with Features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Science, 2003,320(28): 1578-1581
(12) Joanna C. Jen, Wai-Man Chan, Qing Wang, Lejin Wang et al. Mutation in a Human ROBO gene disrupt Hindbrain Axon Pathway Crossing and Morphogenesis. Science2004,304(4):1509-13
(13) Kanxing Zhao, LejinWang, Li Wang, Qingsheng Zhang, Qing Wang. Novel deletion f the RPGR gene in a Chinese family with X-linked retinitis pigmentosa. Ophthalmic Genetics, 2001,121A: 235-239
(14) Kanxing Zhao, Lejin Wang, Li Wang, Yu Zhu, Qingsheng, Zhang, Yun Cui, Shihong Xiong, Weiying Chen, Qing Wang. A Novel Mution of RPGR in a Chinese Family with X-linked Retinitis Pigmentosa.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Supplement , 2000,67(4):413
(15) Qing Wang, Qiuyun Chen, Kanxing Zhao, Li wang, Lejin Wang, Elias I. Traboulsi. Update on the molecular genetics of retinitis pigmentosa. Ophthalmic Genetics, 2001,22(3)133-154,
(16) Kanxing Zhao, Shihong Xiong, Li Wang, Lejin Wang, Yun Cui, Qing Wang. Novel rhodopsin mutation in a Chinese Family with autosomal dominant retinitis pigmentosa. Ophthalmic Genetics, 2001,22(3)155-162
(17) 董佳梅,布娟,李靜,卓彥伶,王樂今。先天性視網膜脈絡膜缺損一家系基因連鎖定位分析。中華遺傳學雜誌。26:263-266,2009。
(18) 王樂今,布娟,肖格格,李靜。先天性特發性眼球震顫合併斜視手術治療的研究。眼科。18 :55-58,2009
(19) 王樂今,布娟,李靜。異常及和諧異常視網膜對應共同性內斜視手術量的研究。眼科。17 :212-214,2008
(20) 王樂今,郝燕生,候會玲。兒童單眼外傷性白內障手術後弱視康復的研究。眼外傷職業眼病雜誌。18(03): 176-178,2007.
(21) 王樂今,田欣,劉亮,張清亮。中國人Meesmann角膜營養不良家族KRT12基因突變檢測分析。中華眼科雜誌。43(10):885-889,2007
(22) 布娟,杜偉,梁晨,龐紅蕾,林淑芳,王樂今。先天性眼球震顫的手術治療及對比敏感度在療效評價中的作用。眼科新進展。2012;(33)37-39。
(23) 布娟,董佳梅,沈勤,杜偉,李靜,龐紅蕾,林淑芳,王樂今。先天性眼外肌纖維化一家系致病基因的連鎖分析。眼科新進展。2011;(31)5-7。
(24) 布娟,董佳梅,杜偉,李靜,卓彥玲,王樂今。先天性眼組織缺損一家系基因排除定位研究。眼科研究。2010;(28):544-46。
(25) 布娟,李靜,杜偉,卓彥伶,王樂今。PAX6基因在一先天性無虹膜家系中的突變篩查。眼科研究。2010;(28):783-85。
(26) 布娟,林淑芳,龐宏蕾,李靜,王樂今。RetCam Ⅱ小兒視網膜檢查系統在嬰幼兒眼底病篩查中的應用。臨床眼科雜誌。2010;(18):29-31。
著作譯作
主編:
(1) 王樂今主編。弱視治療新技術教學光盤。解放軍音像出版社。
(2) 王樂今主編。小切口顯微斜視矯正術教學系列光盤。解放軍音像出版社。
參編:
(3) 張惠蓉主編。眼底病圖譜。人民衛生出版社。
(4) 朱秀安主編。眼科疑難病。科學技術出版社。
(5) 趙堪興主編。斜視弱視學。人民衛生出版社。
(6) 趙家良主編。眼科疑難病例分析。人民衛生出版社。
參譯
(7) 趙堪興主譯。Learning Strabismus Surgery。天津科技翻譯出版社
視頻
王樂今-斜視術後如何預防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