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王尋(?-23年),中國前漢時代末期到新朝的政治人物、武將,官至大司徒。
生平
姓名 | 王尋 |
---|---|
時代 | 前漢 - 新朝 |
生卒年 | 生年不詳 - 23年(地皇四年) |
字・別號 | 〔不詳〕 |
出身地 | 〔不詳〕 |
職官 | 副校尉〔前漢〕→大司徒〔新朝〕 |
爵位・號等 | 丕進侯〔前漢〕→章新公〔新朝〕 |
陣營・所屬等 | 漢平帝→孺子嬰→王莽 |
家族・一族 | 〔不詳〕 |
王尋被王莽封為丕進侯。西漢末年,隨中郎將王駿出使匈奴,為使節團副校尉。
始建國元年(9年)正月、王莽即位為皇帝,建立新朝。哀章獻上銅匱有金匱圖、金策書,上有輔佐王莽的十一個人的名字[1],包括王尋。王尋被任命為大司徒,改封章新公。地皇元年(20年)七月,王莽在常安南建築祖廟。王尋和大司空王邑一起被授予符節,指揮監督建築工事。
地皇三年(22年)冬,王莽命令王尋率軍勢十餘萬屯駐洛陽。地皇四年(23年)三月[2],漢軍(更始帝軍)劉秀、王常進攻潁川郡,攻克昆陽、郾、定陵各縣。王莽派遣大司空王邑到洛陽。王邑、王尋動員各郡軍隊號稱一百萬兵力(實際四十二萬人),稱「虎牙五威兵」,以平定荊州、潁川。
同年五月、王邑、王尋從洛陽到達潁川[3]。劉秀之兄劉縯率漢軍包圍荊州南陽郡的治所宛城,王邑、王尋計劃先消滅昆陽的漢軍。與王邑、王尋大軍合兵的納言將軍嚴尤,建議討伐劉縯為重要,進言直向宛城。王邑、王尋不聽,包圍昆陽。守備昆陽城的漢軍主將王鳳想要請降,王邑、王尋不許,無視嚴尤的諫言,加強包圍。王鳳只能必死抵抗。
圍攻昆陽時,劉縯攻陷宛城。六月,從昆陽城內突圍的劉秀,從鄰近引來數千援軍返回昆陽。六月初一,劉秀率領敢死隊三千人渡水衝擊王邑、王尋的中軍,王邑、王尋讓大軍不得輕舉妄動,他們自己率領一萬餘人列陣迎戰。劉秀擊破新軍。大軍不敢相救,王尋戰死,新軍隨後被劉秀擊敗,各郡士卒都逃回自己的郡縣,王邑帶着數千人回到洛陽,是為昆陽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