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巽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王巽之(1899年-1972年),中國著名民族音樂大師、浙江箏派創始人。1899年1月生於浙江杭州,原名王其昌,又名王昌,別號遜之。自幼隨父學習書畫,少年時又尋師訪友學習民間樂器的演奏。於1921年開始向杭州絲竹樂能手蔣蔭椿學習古箏。[1]
他是蔣蔭椿一生中唯一的古箏學生,所以蔣蔭椿毫無保留地傳授,使王巽之不論在古箏獨奏或在江南絲竹、弦索十三套等合奏中都相當突出,成為杭州國樂界的姣姣者。1925年,王巽之活躍於上海國樂界,組織宵兆國樂團、光華國樂會等,加入程創辦的上海儲蓄會儉德國樂團,任樂團指導,同時也是上海「大同樂會」的基本成員。
1927年6-7月曾被南京戲劇音樂學校聘去協助籌備國樂部分的工作。
1956年王巽之被聘為中央音樂學院華東分院(今上海音樂學院)古箏和三弦專業教師,對浙江箏曲譜和演奏技法進行系統整理和發展,與帶教學生合編了上海音樂學院第一部古箏教程,將琵琶名曲《林沖夜奔》、《海青拿鶴》改變為箏曲。
培養了一批古箏演奏家,如孫文妍、項斯華、王昌元、張燕、范上娥等。為浙江箏藝成為中國一大箏藝流派做出重要貢獻。
文革中遭受迫害,1972年11月,王巽之在上海病逝[2]。
浙江箏派創始人
王巽之作為浙江箏派的佼佼者不僅對樂器及箏弦進行,擴大了古箏的音量、音域,豐富了古箏的音色變化,還對《月兒高》、《海青拿鶴》、《霸王卸甲》、《普庵咒》、《潯陽夜月》、《小霓裳》等一批箏譜重新整理修訂。訂譜後的浙江箏曲譜,在音樂的力度、速度、音色的變化與對比上,與原來的曲譜相比較都有很大的突破並使內容變得豐富,為浙江箏派提供了物質基礎以及為此的創立與形成打下了基礎[3]。
王巽之有較高的文化藝術素養;對待藝術刻以求新,善於吸收諸家的長處和優點。學術探索上大膽放手,鼓勵青年學生勇於創新。王巽之先生為浙江箏派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使浙江箏派已成為我國各大箏藝流派的後起之秀。
音樂創作
1956年,他整理、編寫出《孟姜女》 、《蒙古舞曲》、《三十三板》、《擊鼓催花》、《康勝》、《燈月交輝》
1957年,《高山流水》、《四合如意》、《雲秦慶》、《將軍令》等一批工尺譜被相繼整理和譯成五線譜
1958年至1961年,《月兒高》、《海青拿鶴》、《霸王卸甲》、《普庵咒》、《潯陽夜月》、《小霓裳》等一批箏曲相繼被整理出來,《將軍令》曲譜予以重新訂譜[4]。
著作
《上海音樂學院第一部古箏系列教程》(1961年,與孫文妍、項斯華、范上娥合作)
人物評價
由於王巽之先生的執着追求及一代人的努力,浙江箏派已成為我國各大箏藝流派的後起之秀,王巽之先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在事業上的成功之訣在於:他有較高的文化藝術素養;對待藝術刻以求新,善於吸收諸家的長處和優點;學術探索上大膽放手,鼓勵青年學生勇於創新。他在藝術上的革新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視頻
古曲/陸修棠、王巽之編 - 箏合奏《林沖夜奔》(領奏:張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