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常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常月

中文名: 王常月

別 名: 俗名王平,號昆陽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522年

逝世日期: 1680年

畢業院校: 道教

職 業: 道士

主要成就: 全真道龍門支派中興之祖

出生地: 山西潞安府長治縣

信 仰: 道教

代表作品: 《心法正言》

賜 號: 抱一高士

年 代: 明末清初

王常月(1522年-1680年),明末清初著名道士,俗名平,法名常月,號昆陽,山西潞安府長治縣人。屬全真龍門派,為全真道龍門支派律宗的第七代律師,他最大的貢獻,在於讓本已衰落的道教復興,甚至可以說是整個道教離現今時代最近一次的復興。使道風大振,後被譽為全真龍門派的中興之祖。康熙十九年,他傳衣缽於弟子譚守成而後飛升。後於康熙四十五年(1706),賜號「抱一高士」。閔一得在《金蓋心燈》中稱其「是我朝高士第一流人物。」[1]


人物生平

王常月(1522年一1680年),明末清初著名高道,道教律師。據道書載:王真人,名常月,號昆陽。原名王平,山西潞安府長治縣人。生於明嘉靖元年(1522)。年甫弱冠,慨然有出塵之心,即遍歷名山,參求大道。博覽三教典籍,研修仙道多年,參師20餘位。中年師事全真龍門派第六代律師趙復陽,師見其學道誠懇,便密於天壇王屋山王母洞告盟天地,授以戒律心法。並囑之:「成道甚易,然亦難,必以苦行為先,種種外務,切須掃除,依律精持,潛心教典,體道德自然之元奧,探南華活潑之真機,方為穩當。」王常月後來在九宮山,再次見到其師趙復陽。趙復陽問他:「邇來應物持心,何得何失?」王常月以玄風頹敗、求師振拔為對。趙復陽告訴他:「君子窮於道之謂窮,通於道之謂通,道備吾身,何患宗風不振耶?」遂以《天仙大戒》密授之。王常月別師之後,隱棲華山拜斗台。清順治皇帝入關之始,王常月即北上掛單于靈佑宮。順治十三年丙申(1656)三月王氏奉旨主講於北京白雲觀。先後三次登壇說戒,度弟子千餘人,並受賜紫衣三次,康熙皇帝曾從其受方便戒。使道風大振,後被譽為全真龍門派的中興之祖。康熙庚申(1680)九月九日以衣缽授弟子譚守誠,留頌而解。住世159年。康熙皇帝聞之,賜號「抱一高士」。生前撰有講稿《心法正言》,後代弟子整理為《龍門心法》(又 本《碧苑壇經》)。他曾言:「戒是全真第一關」,強調要皈依三寶,懺悔罪業,斷除障礙,定心守意,清靜身心,最後功德圓滿。他還認為,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不修,仙道遠矣。


成長修行


辭師後,周流諸山間,搜覽三教經書,孜孜不倦。八九年間,參師二十餘處,印證五十餘人。聞九宮山(湖北通山縣南)有隱士,亟往訪之,仍為其師趙復陽。復陽問其別後持心應物,何得何失?常月曆敘玄風頺敝,罹諸艱苦,求師指示。復陽曰:「君子窮於道謂窮,通於道謂通;道備我身,何憂窮通?若違時妄行,安能免世俗之妄議,匪類之妬忌哉!」遂以天仙大戒密授之。別師後,隱居華山多年。清順治十二年(1655)秋,北上至北京,掛單靈估宮。適全真道祖庭北京白雲觀,在明末李自成破北京後已荒蕪,僅一俞姓居士留居其中。俞居士請常月住白雲觀,任方丈。次年三月,奉旨說戒於白雲觀,開壇說戒凡三次,收弟子千餘人。陶守貞(號靖庵)、黃守元(號赤陽)等先後入其門下。


晚年曾先後南下至南京隱仙庵杭州宗陽宮湖州金蓋山等地收徒傳戒,再到湖北武當山收徒傳戒,度弟子甚眾,使久衰的全真龍門派逐漸復興,被後世道士譽為龍門中興之臣。卒後敕贈抱一高士。他在南京收徒傳戒,後輯有說戒記錄《碧苑壇經》(或稱《龍門心法》)二卷,既講修煉次第,又講修煉方法。提出入道學仙,須按皈依三寶、懺悔罪業、斷除障礙、舍絕愛緣、戒行精嚴、忍辱降心、清淨心身、求師問道、定慧等持等二十要,依次修行;並須嚴持初真、中級、天仙三級道戒,以戒、定、慧為漸進之基。其內丹修煉法,標榜「無相法門」,反對「看相修行」,破斥拘於煉化精氣的金丹命術。認為只要了性,不愁命不立。尤其反對通過煉化精氣以求卻病延年。認為肉體總是要死的,不死的只是真性法身。「所說延生,不是卻病延年,長生不死,乃是萬劫不壞真性,亘古長存之法身」。又說:「如來亦有滅度之時,老聃亦有飛升之日。」「色身縱留千年,止名為妖,不名為道。法身去來常在,朝聞道夕死可也。」


開壇說戒


為了加快教派發展的步伐,康熙二年(1663),王常月率弟子詹椿、邵守善等人長途跋涉,南下至江蘇的茅山、南山、浙江杭州、湖州金蓋山和湖北的武當山等地開壇說戒,收得了大批弟子。許多原屬正一派的名山,也陸續改易門庭,成了全真龍門派的叢林。在王常月的努力推動下,沉寂了四百年的全真龍門派,開始出現了空前的蓬勃發展景象。


康熙十九年(1680)九月九日,王常月「以衣缽授弟子譚守誠,留頌而逝」。徒眾將他安葬在白雲觀西偏殿。康熙皇帝聞知,救贈「抱一高士」之號,降旨築饗堂、塑法像,每年忌日遣官至祭。


王常月宗教事業上的成功,是得力於他遇到了改朝換代的大好天時,得力於他占據了京師白雲觀可以依傍朝廷權勢的絕佳地利,同時也得力於他本人靈活的處世能力和深厚的道學修養。而他的高壽,則得於力他的修道思想和修道實踐在很大程度上符合科學的精神,符合生命活動的規律。


王常月生當明季之亂,慨然有出塵之心。中年時拜龍門派六世祖趙復陽(即趙真嵩)為師。趙授以戒律,囑之曰:「成道甚易,然亦甚難。必以苦行為先。種種外務切須掃除,依律精煉,潛心教典,體《道德》自然之奧,探《南華》活潑之真機,方為穩當。」又曰:「吾三百年來獨任(即律宗三壇大戒)之事,再傳於子,時至而興,大闡宗風」。王常月牢記其師振「宗風」之訓戒,毅然以振興龍門派為己任。辭師後,週遊神山仙洞。八九年間學師共約二十八處,印證五十餘人。後隱居華山,刻苦修道。


清興而為

清世祖十二年(公元1655)秋,王常月北上京師,掛單靈佑宮。 次年(公元1656)奉旨說戒於白雲觀,開壇說戒凡三次,收弟子千餘人 。三次公開傳戒,不僅發展了大批教徒,而且表明其已獲清朝統治者的保護和支持。這對龍門派的復興具有重大意義。他為順治帝所器重,賜為「國師」,三次賜予紫衣。康熙二或三年(公元1662或1663),王常月親率弟子詹守春、邵守善等南下,在南京、杭州、湖州和武當山等地開壇授戒。一時之間,南方道士紛至門下。由此,龍門派在當時整個道教日趨勢衰頹的情勢下,呈復興之象,並成為全真道中勢力最大、影響最深的一個支派。閔一得在《金蓋心燈》中稱其「是我朝高士第一流人物。」


王常月的弟子眾多,於各地形成多個全真道龍門派支派。有的直至現代還頗為興旺。


個人影響

王常月是道教里「全真教」派的支派「龍門」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全真教在13世紀左右曾一度非常興盛,其中一位很有名望的人物丘處機創立了龍門派,使這一派在元朝廣泛流傳。但是丘處機死後,道藏被毀,大批道家經典徹底失傳,北方以這一派為代表的道教就開始衰落了。直到17世紀,王常月重新改革了這一派別,又使它維持了一段時間的興旺。


在近二百年的順康雍乾嘉朝沒有一個崇道的皇帝,這在歷史上是非常罕見的現象,過去道教賴以貴盛的上層路線被堵死,道教失去了挾君威以振仙道的起碼條件。皇帝對諸如婁近垣和王常月也只是利用。即便是這樣,皇 帝都公開宣稱「此舉非崇奉道教以祈福祥也」生怕粘 上「崇道」的惡名,可見,在清初皇帝和一般社會政治家們的眼中「 崇道」就意味着 「亂政」明皇帝的崇道失國的教訓歷歷在目,這實際上宣告正統道教在政治上已經「死』了。正統道教高度「內斂」道教無力實現自我更新,道教的整體性衰落已經不可避免。


王常月(?—1680)為清初着名龍門派道士。王常月在順治和康熙朝偶得皇帝好感,在北京白雲觀開壇講座,激起了龍門派復興教風的雄 心,王常月更是以振教為己任,着 《龍門心法》又名《碧苑壇經》在傳統的道教教義中,聖人、佛陀和神仙是比肩齊等的,神 仙是道教信仰的核心和標誌。但是,在清朝,道教的社會地位和社會文化影響力每況愈下,其合法性存在都受到了威脅,更惶論發展了,針對這一情況,王常月竭力以道附會儒釋,千方百計為道教爭取社會存在的合法性。在他的「心法」中,處處以儒釋的觀點為權威,引經據典,說明他的「心法」絲毫不異於聖人教誨,完全同於佛門妙理。他說:「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未修,仙道遠矣。儒門曰:先齊 家,而後可以治國。齊家猶人道,治國猶仙道。家不能治,豈能治國乎?釋氏曰:須盡凡心,別無聖解。這凡心乃三綱五常之理,如依此行完,即人道全,而修仙不難矣。雖不能成聖成真成佛,也容易的了」。王常月這一 「三教合一」論,實際上是「三教混同」論,目的 在於假儒釋以方便道教之自強。


他歷數過去全真道之弊,說:「為何大道不行,教門哀薄?諸子,只因本教全真 '不能度己,只要度人',這八個字的大罪根,自壞全真教相的公案也。諸子,你闡教的,自己不能依教奉行,先要勸人依教奉行,誰肯信服呢?怎見得全真不能度已,諸子嗄,度眾生者,度自己之眾生也。」「先度己」成了王常月振興龍門派的基本出發點。而所謂 「先度己」的真正含義,實際上是要求道教徒以初真戒、中極戒和 天仙大戒「三大戒」自律,順應時勢,精修心法,見聖賢仙佛之心,明聖賢仙佛之理,悟聖賢仙佛之法,行聖賢仙佛之事,成聖賢仙佛之身,遠離旁門左道,以正玄風,振興教門。王常月一再強調「心法」的重要性,處處流露他對「道化頹靡,黃冠失教」的切膚之痛,實際上,王常月是要求教徒放棄過去的「白日飛升」及「肉體成仙」神仙觀,他將過去道教的各種仙術歸為「小道」他說:


或以烹鉛鍊汞為出世的法,便行功朝屯暮蒙,退符進火,幾曾見玉液七返,金液九還,拿住賊,放了賊也。或以存思觀想,默朝上帝於三天。或以鍊度濟幽,超拔幽魂於九地。或以呼神召將,佩符籙以號真人。或以提氣開關,運精氣而稱妙道。或諷誦經文而勤勞禮拜。或炮製丹藥而救病醫瘡。或煉服食以望飛升。或效陰陽而行採取。或鼎器中橐龠呼吸,以神運真鉛延生接命。或鼎爐內砂火抽添,以煉茅根,立功布施。或以身體哀殘,抱金丹之道而待傳於有福。或以因緣淺薄,行難行之行而撒手於懸崖。種種昧卻自性,為幻修行,俱是旁門。


王常月的「心法」本質上是全真道「性命雙修」主張的進一步發展,但是王常月走得太極端,他希望藉助於佛教的 「戒律」而成就「心 法」希望打破道教理論和道法的封閉性促進道教走向社會,通過自律提高道教的素質,他的新神仙觀,是對全真道「性命雙修」觀的新闡釋,蘊含着「修性」至上的傾向,對道教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與明朝的張宇初的《道門十規》對正一道的發展影響一樣,其結果,道教正一道和全真道都通過民間化走上了民俗化的不歸路。


清初婁近垣和王常月仍然試圖通過走上層路線而求得道教的發展,然而時過境遷,他們的成功不過曇花一現。由於清初皇帝普遍不信道, 在政治上對道教嚴加限制,使道教的任何創新都難以為繼,所以,婁近垣和王常月的得寵具有偶然性和個體性特徵,道教適應清王權的政治努力失敗,清朝道教整體性的衰落已經不可避免。


道教領悟

人都生活在現實之中,都要面對一個環境,都有不可缺少的需求,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那麼,怎樣才能既人世又超然、既「全人道」又「修仙道」呢?王常月認為,這裡的關鍵是不可「着相」。他說,人們之所以常常「着相」,是因為常常真幻不分,受到「愛緣」的牽纏 。愛名聲,愛地位,愛錢財,愛風花雪月,愛歌舞美人,這些無窮無盡的妄心、愛緣,蒙蔽了人的真性,並由此而產生出無窮無盡的煩惱。要掃除所有這些遮蔽在心體上的浮雲,重現明朗的性天,只有舍絕愛緣一個法子。「一切大小精粗之物,一切遠近眷屬之人,一切內外邪正是非之事,一切聖賢儒釋道三教之法,一切經書文獻典籍之理,一切天地陰陽造化之妙,一切神奇玄幻之術,一切清微靈寶全真道路,以至名山洞府、天宮聖境,以至七寶八珍、河圖龜瑞,及自己身心五臟六腑,齒舌精氣,山河大地,草木禽獸昆蟲」,如此種種,永遠都不可對它們心存絲毫的執着。他說:「《清靜經》雲『上德不德』,是不執着也。」(按:「上德不德」,原出於《老子》第38章。)不執着就是不「着相」,就是舍絕了愛緣。然而舍絕愛緣可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那麼,怎麼辦呢?王常月認為,唯一的辦法,就是首先要用「戒」來規範自己的行為和思想。他把定比喻為家,把戒比喻為回家的路,把慧比喻為主人,把世間萬物萬境萬事比喻為客。他認為,只有經過「戒」這條必由之路,回到「定」這個家,才能生髮出「慧」的光芒,才能得到大徹悟,才能置身於世間萬物萬境萬事之中而不被其纏繞,並且還能從容應對,遊刃有餘,「能應萬物萬事,不被萬物萬事粘縛了;能轉世間萬境,不被世間萬境粘縛了」。


修行方法

清代道教勝地金蓋山雲巢支派諸師都遵循着王常月的學說,「不重法力神通、長生不死,唯煉性淳心淨」。西竺心宗大師沈一炳說:「天仙心學,既無卦爻,又無斤兩,徹始徹終,唯守『無念』兩字,得驗與否,付諸東流,念始得一焉。……只從《碧苑壇經》入門。」《唱道真言》和《樂育堂語錄》等着名丹書,也都深受王常月修性還虛思想的影響。如《樂育堂語錄》中說:「上品丹法,以神入於虛無中,不着色,不着空,空色兩忘,久之渾然融化,連『虛無』二字也用不着。」即使王常月高度重視心性修養的學說,也仍然是有其一定的科學價值和現實意義的。


修道思想

王常月認為他的三壇大戒,就是佛家的戒、定、慧:初真戒講的是個「戒」字,中極戒講的是個「定」字,天仙戒講的是個「慧」字。他批評世人五花八門的修煉方法,「或以存思觀想,默朝上帝於三天;或以鍊度濟幽,超拔陰魂於九地;或以呼神招將、佩符篆以號真人;或以提氣開頭,運精氣而稱妙道;或諷誦經文而勤勞禮拜,或炮製丹藥而救病醫瘡;或煉服食以望飛升;或效陰陽而行採取;或房中鼎器呼吸,以神運真鉛而延生接命;或鼎爐砂火抽添,以燒煉茅銀而布施立功;或以身體衰殘,抱金丹之道而待傳於有福……」,所有這些,都是「盲修瞎煉」,惟有戒、定、慧這「降伏身心意的工夫」,才是「無上至真妙道」。


他說,修真之法,歸根結底是「要將六根六塵掃淨,五臟五欲安和。使主人常住靈台」〔「主人」指神,「使主人常住靈台」,即《黃帝內經》所云「精神內守」之意。)「只要用志不分,凝神氣穴,栽培祖氣,溫養先天,致虛極,守靜篤,純一不二,神藏無極,極而太極,自然智慧光生,元陽來復。」如此「常清常靜」,「唯滅動心,不滅照心,則生可延;但囊空心,不凝有心,則命可保。」


思想著述


王常月在南京的傳戒記錄,被其弟子施守平等輯錄為《碧苑壇經》,另有弟子輯錄(一說是將《碧苑壇經》校訂)為《龍門心法》,兩書稍有不同,但內容宗旨大體一致。全書內容分:心法真言、皈依三寶、懺悔罪業、斷除障礙、舍絕愛緣、戒形精嚴、忍辱降心、清淨身心,求師問道、定慧修真、報恩消災、立志還願、印證效驗、保命延生、闡教宏道、濟度眾生、智慧光明、神通妙用、了悟生死,公德圓滿、參悟玄機。(《龍門心法》將「參悟玄機」置於「清淨身心」前)


王常月既講修煉次第,又講修煉方法。首此提出入道學仙須按皈依三寶、懺悔罪業、斷除障礙、舍絕愛緣、戒形精嚴、忍辱降心、清淨身心、求師問道等二十要,依次修行。並須嚴持初真、中級、天仙三級道戒,以戒、定、慧為漸進之基。


王常月內丹修煉法,再次肯定了全真「先性後命」的修煉思想。標榜「無相法門」,反對「看相修行」,破斥拘於煉化精氣的金丹命術。認為只要了性,不愁命不立,尤其反對煉化精氣以求卻病延年。


王常月認為肉體總是要死的,不死的只是真性法身,說「所說延生,不是卻病延年,長生不死乃是萬動不壞真性,亘古長有之法身」,又說「如來亦有滅度之時,老聃亦有飛升之日」。


由此,他對道教「長生不死」的思想作了新的解釋,「誰曾不死,那見長生,不死者,豈是凡身,長生者,非關穢質」,「色身縱留千年,止名為妖,不名為道。法身去來常在,朝聞道夕死可矣」,「不死者我之法身,長生者吾之元氣」。


除了以上《碧苑壇經》(《龍門心法》),他的着作還有《缽鑒》五卷,又有《初真戒律》一卷。


生平着作

《龍門心法》與《碧苑壇經》


《龍門心法》與《碧苑壇經》二書篇目相同,但編次與字數並不完全一致。《龍門心法》分為上、下2卷,《碧苑壇經》則分為卷首、卷上、卷中、卷下、卷末等5卷。《龍門心法》卷首題為:王常月傳、詹太林(龍門派第九代)校、唐清善(龍門派第十代)演,說明此本曾經唐清善擴充。原系抄本,後於同治十年(1871)由北京白雲觀出資印行,方才流傳開來。《碧苑壇經》卷首題為:龍門第七代王常月演第八代施守平纂、第十一代閔一得訂,應是施守平整理之本,後經閔一得修訂,並編入其所輯《古書隱樓藏書》之中。儘管兩種傳本有所不同,然其內容、宗旨大體一致,均能體現王常月所倡「律宗」的基本思想,因而並行於世。相比之下,《龍門心法》流傳較廣。


《龍門心法》篇目


《龍門心法》之中,共包括22篇內容,分別為《心法真言》、《皈依三寶》、《懺悔罪業》、《斷除障礙》、《舍絕愛緣》《戒行精嚴》、《忍辱降心》、《清靜身心》、《參悟玄機》、《求師阿答》、《定慧等待》、《密行修真》《卷之上》、《報恩消災》、《立志發願》、《印證效驗》、《保命延生》、《闡教宏道》、《濟度眾生》、《智慧光明》、《神通妙用》、《了悟生死》、《功德圓滿》《卷之下》等。其中《碧苑壇經》將《參悟玄機》一篇置於最末。從其篇目名稱,也可看出,王常月提倡精守戒律,並非僅僅為了戒行精嚴,乃是在於約制人心,以為修道之用,故稱「心法」。


《龍門心法》內容大要


《龍門心法》之中,王常月從戒律行特的角度,強調悟道以修正心性為先,再次闡發了全真北宗「先性後命」的修道思想。


書中指出,修道先要皈依道、經、師三寶。並謂:"成仙成道,成聖成賢,莫不從此三皈依起首。何以故?蓋性命生死,大事因緣,微細秘 密,難可見聞。最上一乘解脫妙法,若非真師垂慈開示,引誘靈機,安能頓悟大乘正宗,漸入虛無妙道,而不致墮落邪見,錯入旁門耶!所以未能明道,先皈依經;未能明經,先皈依師。若能依師寶,則經寶可聞於不聞之中;能聞經寶,則道寶可見於不見之際。"


書中對於道教「長生不死」的思想,作出了新的闡發:"誰曾不死?哪見長生?不死者,豈是凡身;長生者,非關穢質。彭祖至今何在,顏回萬 劫還存。不死者,我之法身,長生者,吾之元氣。"


王常月開創「律宗」,融合了大量佛教和儒家的思想,尤其是佛教律宗的影響非常明顯,公開講授戒律心法,使當時的全真道風為之一新。在他的影響之下,相繼出現了一批龍門高道,大講明心見性等佛禪之理,證明王常月的律宗思想,對於後來世人對道教的第一印象產生了重大影響。


參考來源

  1. 全真中興之祖——王常月祖師個人圖書館,2016-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