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應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應熊

來自 名人簡歷 的圖片

wang ying xiong


王應熊(1589~1647)字非熊,號春石,四川巴縣人[1]  

樂磧青溪里(今重慶市渝北區洛磧鎮)人。極聰慧,少家貧,力學,四川按察使、《蜀中廣記》作者曹學佺非常器重他,並親自教學。[2]  

萬曆四十年(1612)舉人,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督川、湖、雲、貴軍務,卒贈太保、建極殿大學士,諡號「文恪」。王應熊博雅能文,尤工詩,著有《春石集》。

人物經歷

王應熊極聰慧,少家貧,力學,四川按察使、《蜀中廣記》作者曹學佺非常器重他,並親自教學。萬曆四十年(1612)舉人。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授翰林院檢討。萬曆四十七年(1619)主持會試。次年,授徵侍郎。

天啟元年(1621),持節封蜀藩。正值奢安之亂,僑居夷陵(今湖北宜昌)。天啟六年(1626),授中憲大夫。丁憂歸家。

崇禎三年(1630),升禮部右侍郎協理詹事府事。上書論中官事,由於甚合帝意,得到崇禎帝的注意。

崇禎五年(1632),升禮部左侍郎,馮元飆言王應熊貪污,無大臣體,宜罷,皆不納。王應熊博學多才,熟悉典故,性格豁刻強橫,人多畏之。又與周延儒、溫體仁結黨。

崇禎六年(1633),擢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充經筵講官,章正宸、范淑泰攻之,王應熊佯具疏引退。

崇禎七年(1634),擢文淵閣大學士。

崇禎八年(1635),張獻忠破鳳陽,毀皇陵,王應熊包庇座主、鳳陽巡撫楊一鵬和溫體仁的姻親、鳳陽巡按吳振纓,預泄詔旨,被范淑泰參劾,罷官,返巴縣。

崇禎十二年(1639),弟王應熙與同鄉、南京吏部侍郎倪斯蕙之子倪天和相軋成大獄,借勢遂破其家,道路以目,輿論不能平。

崇禎十五年(1642),周延儒薦王應熊以自代,以其強狠為援,冬十一月,召王應熊入朝。崇禎十六年(1643,周延儒死,王應熊抵京,請入對,不許;請歸田,許之。由金陵折走江西回巴縣。

崇禎十七年(1644),南明弘光政權任王應熊為兵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總督川、湖、雲、貴軍務,楚、鄖、貴、廣悉聽應熊節制,專剿張獻忠,給銀三萬兩,賜尚方寶劍。值難受命,名為督師而無師可督,無功,端坐受拜而已。王應熊散盡家財,招兵數千人,開府遵義,推薦川將羅於莘、侯天錫、曾英、王祥。

隆武元年(1645),擢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八月,王應熊到巫山,組織川東一帶武裝抗擊張獻忠。楊展收復川南,王應熊轉移到綦江,又轉移到瀘州,最後回駐遵義。

隆武二年(1646),清軍入川,招降王應熊,王應熊斬殺來使,棄遵義入畢節。

永曆元年(1647)正月,封長壽伯,至仁懷卒。 [3]

贈太保、建極殿大學士,諡號「文恪」。  

家族成員

子:王陽禧,字箕文,死於兵,無後。

族子:王更律,率軍降清。

明史·王應熊傳

王應熊,字非熊,巴縣人。萬曆四十一年進士。天啟中,歷官詹事,以憂歸。

崇禎三年,召拜禮部右侍郎。明年冬,帝遣宦官出守邊鎮,應熊上言:「陛下焦勞求治,何一不倚信群臣,乃群臣不肯任勞任怨,致陛下萬不獲已,權遣近侍監理。書之青史,謂有聖明不世出之主,而群工不克仰承,直當愧死。且自神宗以來,士習人心不知職掌何事,有舉《會典》律例告之者,反訝為申、韓刑名。近日諸臣之病,非臨事不擔當之故,乃平時未講求之過也;亦非因循於夙習之故,實愆忘於舊章之過也。」語皆迎帝意,遂蒙眷注。嘗酗酒,詬尚書黃汝良,為給事中馮元飆所劾,汝良為之隱,乃解。五年,進左侍郎,元飆發其貪污狀,帝不省。

應熊博學多才,熟諳典故,而性谿刻強很,人多畏之。周延儒、溫體仁援以自助,咸與親善。及延儒罷,體仁援益力。六年冬,廷推閣臣,應熊望輕不與,特旨擢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與何吾騶併入參機務。命下,朝野胥駭。給事中章正宸劾之曰:「應熊強愎自張,縱橫為習,小才足覆短,小辨足濟貪,今大用,必且芟除異己,報復恩仇,混淆毀譽。況狼籍封靡,淪於市行。願收還成命,別選忠良。且訛言謂左右先容,由他途以進,使天下薰心捷足之徒馳騁而起,為聖德累不小。」帝大怒,下正宸詔獄,削籍歸。有勸應熊為文彥博者,應熊咈然,佯具疏引退,語多憤激。屢為給事中范淑泰、御史吳履中所攻,帝皆不問。

八年正月,流賊陷鳳陽,毀皇陵。巡撫楊一鵬,應熊座主;巡按吳振纓,體仁姻也。二人恐帝震怒,留一鵬、振纓疏未上,俟恢復報同奏之,遂擬旨令撫按戴罪。主事鄭爾說、胡江交章詆應熊、體仁朋比誤國,帝怒謫二人,而給事中何楷、許譽卿、范淑泰,御史張纘曾、吳履中、張肯堂言之不已。淑泰言:「一鵬《恢復疏》以正月二十一日,《核察失事情形疏》以正月二十八日,天下有未失事先恢復者哉?應熊改填月日,欺誑之罪難辭。」且劾其他受賄事。帝顧應熊厚,皆不聽,而鐫楷、纘曾秩,慰諭應熊。應熊亦屢疏辯,謂:「座主門生,誼不容薄,敢辭比之名。票擬實臣起草,敢辭誤之罪。」楷益憤,屢疏糾之,最後復疏言:「故事,奏章非發抄,外人無由聞;非奉旨,邸報不許抄傳。臣疏六月初十日上,十四日始奉明旨,應熊乃於十三日奏辯,旨尚未下,應熊何由知?臣不解者一。且旨下必由六科抄發。臣疏十四日下,而百戶趙光修先送錦衣堂上官,則疏可不由科抄矣。臣不解者二。」應熊始懼,具疏引罪。帝下其家人及直日中書七人於獄。獄具,家人戍邊,中書貶二秩。應熊乃屢疏乞休去,乘傳賜道里費,行人護行。帝亦知應熊不協人望,特己所拔擢,不欲以人言去也。

十二年遣官存問。其弟應熙橫於鄉,鄉人詣闕擊登聞鼓,列狀至四百八十餘條,贓一百七十餘萬,詞連應熊。詔下撫按勘究。會應熊復召,事得解。

時延儒再相,患言者攻己,獨念應熊剛很,可藉以制之,力言於帝。十五年冬,遣行人召應熊。明年六月,應熊未至,延儒已罷歸。給事中龔鼎孳密疏言:「陛下召應熊,必因其秉國之日,眾口交攻,以為孤立無黨;孰知其同年密契,肺腑深聯,恃延儒在也。臣去年入都,聞應熊賄延儒為再召計。延儒對眾大言,至尊欲起巴縣。巴縣者,應熊也。未幾,召命果下。以政本重地,私相援引,是延儒雖去猶未去,天下事何堪再誤!」帝得疏心動,留未下。已而延儒被逮,不即赴,俟應熊至,始尾之行。一日,帝顧中官曰:「延儒何久不至?」對曰:「需王應熊先入耳。」帝益疑之。九月,應熊至,宿朝房。請入對,不許;請歸田,許之,乃慚沮而返。 十七年三月,京師陷。五月,福王立於南京。八月,張獻忠陷四川。乃改應熊兵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總督川、湖、雲、貴軍務,專辦川寇。時川中諸郡,惟遵義未下,應熊入守之,縞素誓師,開幕府,傳檄討賊。明年奏上方略,請敕川陝、湖貴兩總督,鄖陽、湖廣、貴州、雲南四巡撫出師合討,並劾四川巡撫馬體乾縱兵淫掠,革職提問。命未達而南都亡,體乾居職如故。已而獻忠死,諸將楊展等各據州縣自雄,應熊不能制。其部將曾英最有功,復重慶,屢破賊兵。王祥亦出師綦江相犄角。祥才武不及英,而應熊委任過之。又明年十月,獻忠餘黨孫可望、李定國等南走重慶,英戰歿。可望襲破遵義,應熊遁入永寧山中,旋卒於畢節衛。一子陽禧,死於兵,竟無後。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