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府井大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府井大街

圖片來自xuite

王府井大街位於王府井大街229號懋隆黃金珠寶店東側的古井。井蓋上的銘文為:「王府井大街始建於元代至元四年,歷有「十王府街」、「王府大街」之稱。據考證,得名「王府井」,淵於明中葉以來街上的一口水井。《乾隆京城全圖》和民國二年(公元一九一三年)《實測北京內外城地圖》均繪該街只有一井並明示位於此處。此井本世紀二十年代被湮沒,一九九八年王府井大街整修改造時被發現。特此紀念。一九九九年九月九日」

王府井大街是位於中國北京市東城區中部的一條大街,也是北京市的著名商業街,全長1.8公里,其中南段是王府井步行街

歷史

王府井大街北起美術館東街南端,與五四大街東四西大街連接,南至東長安街,與台基廠大街連接。

元大都時期,這條街名為「丁字街」。明朝稱「王府街」。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在此街東側修建了十王府後,此街改名為「十王府街」,又稱「王府街」。 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十王府處改建賢良寺,但「王府街」的名稱則獲得保留。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推行警政」、「整理地面」,對京師部分街巷名稱重加厘定,將「王府大街」改為「王府井大街」。[1]因街西有一甜水井,故名「王府井大街」。

民國四年(1915年)的《北京四郊詳圖》將該街分為三段:北段從今五四大街到今燈市口西街稱「王府大街」,中段從今燈市口西街到今東安門大街稱「八面槽」,南段從今燈市口西街到今東長安街稱「王府井大街」。

民國四年(1915年)12月20日,袁世凱下令將王府井大街命名為「Morrison Street」(「莫里遜大街」),因為英國泰晤士報》駐北京記者喬治•莫里遜在該街西側的100號(今271號,已拆毀)居住。喬治•莫里遜曾擔任北洋政府的政治顧問,反對袁世凱稱帝,1919年以北洋政府代表團顧問身份出席了巴黎和會。由此,西方人士習慣稱該街為莫里遜大街。王府井大街南口路西店鋪的牆上釘有「Morrison Street」英文街名牌,該牌從1915年一直掛至1948年。

1965年北京市整頓地名時,南段稱「王府井大街」,北段將八面槽併入,統稱「王府大街」。文化大革命中,將兩段合併,改稱「人民路」。1975年改回「王府井大街」,沿用至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