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延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延輝

王延輝
國籍 中國
職業 濟南軍區一級演員

王延輝[1]

戰士的最高榮耀是倒在報效國家的戰場上,演員的最高榮耀是倒在為兵服務的舞台上。"這是濟南軍區政治部文工團國家一級演員王延輝常說的話。2009年12月5日晚,在空軍工程大學工程學院50周年院慶晚會上,年僅55歲的他,用生命詮釋了這個誓言,倒在了他一生鍾愛的舞台上。 人們從當時的錄像資料上看到這一幕,無不為王延輝的激情演出而感動。事實上,從軍以來,他一直就是這樣,39年如一日,堅持為兵服務。他說,我是部隊的一名文藝戰士,為兵服務、為提高部隊戰鬥力服務是我的天職。

人物生平

1988年9月,王延輝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戲劇系。畢業之際,駐京兩家文藝單位的負責人主動找到他,想留他在京工作。這時,軍區話劇團領導也打來電話,說團里非常需要他這樣的台柱子。王延輝二話沒說,毅然回到了團里。有人說他"沒有長遠眼光,算不過賬來",他笑言,我是話劇團培養出來的人,就應該回到這個舞台上為官兵服務,這個賬已經很明白了,還用算什麼?

這些年來,王延輝榮立了7次三等功、嘉獎16次,參加演出的劇目和個人先後獲得20多個全國、全軍等重要獎項。熟悉他的人都稱讚說:"得到的獎盃不少,口碑更好。"

作為從基層成長起來的演員,王延輝始終與基層官兵保持着天然的純樸感情,在他心中,"兵事最重"。

2003年12月,王延輝一行10餘人顛簸3個多小時登上渤海深處的"四無"島。演出結束後,聽說附近還有一個小島,上面住着幾名戰士,他主動提出要去這個小島上演出。陪同人員說,這條航道的暗涌很多,就是一些老漁民往島上去時也擔驚受怕。王延輝與其他演員商量後決意前行。

海面風疾浪大。起錨不久,大家再也坐不住了,吐得昏天黑地。船靠岸後,一個個渾身無力地爬上島,但王延輝一看到戰士們,身上立刻升騰起一股力量,第一個唱起了《咱當兵的人》。王延輝說: "我是從基層一名戰士成長起來的演員,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能忘了本,特別是當自己有些名氣後,更要把心鉚在基層舞台上。"

和王延輝在舞台上搭檔30多年的李莉,在話劇《老兵》中扮演夫妻。那時,他已經是40多歲的人了,從形體到氣質與角色要求都有不小的差距。劇中第一幕的結尾是表現老兵王丙成談戀愛的戲,劇情要求他背對觀眾跑上十幾級台階,在舞台高處和戀人相見。

"排練時,我感到他步履有些沉重,跑起來不像二十幾歲的小伙子。其實,在近兩個小時的大戲裡,這段戲總共不到1分鐘。沒想到他卻認了真,每天早晚去爬英雄山,在上百級台階上跑上跑下,直到腳步輕盈起來。"李莉說。

老兵》進京匯報演出獲得成功,但王延輝總覺得還沒有把王丙成愛海島、愛崗位的精神演到位。於是,劇組到長山島演出時,他專門到船運大隊找到老兵的原型。

王延輝常說:"對待藝術要精益求精,一個眼神不到位就可能影響一台戲。"

1999年夏天,王延輝扮演大型話劇《光照千秋》的主角人物戚繼光。開始,劇組為他準備了道具――鎧甲是紙殼糊的、劍是竹片做的。他認為這樣排練演不出民族英雄的英勇氣概,就堅持披真道具:鐵打的頭盔,鐵片穿的鎧甲,負重40多斤。每次排練完畢走下台,他就像從水裡撈出來的一樣,幾次累得癱倒在台上。他說:"排練也是演戲,有十分力就不能用九分九!"

既能演"一號",也能"跑龍套",王延輝身上閃耀着一名文藝老兵的風範。1996年,民族交響音畫《長征》開始排練時,其中一名演員因故未到位,需要一名替補演員臨時上場。這時,王延輝主動站出來擔任這一角色。演員們都不敢相信,這位他們心目中的台柱子,竟然甘心跑起了"龍套"。每次走台時,他一絲不苟地配合,劇情銜接十分順暢,沒出任何紕漏。演員到位後,他又默默地站在台下觀看排練,主動做一些幕後的劇務工作。《長征》獲獎後,大家都說有王延輝的功勞。

"這種超強的責任心來源於他對文藝事業的執著追求,來源於他對文藝宗旨的忠誠實踐,來源於他對軍隊文藝工作者這個稱號的特別感情。"文工團政委李靜說。

2003年,話劇團與歌舞團合併,身為話劇演員的王延輝的演出任務大量減少。對於一個痴迷於舞台藝術的文藝工作者來說,失去了舞台,就等於失去了情感的寄託,也就是失去了堅守的陣地。

"我的生活只有舞台和戲。"王延輝找到了另一個"舞台",從此,他把精力轉移到為部隊培訓文藝骨幹、為軍地輔導文藝節目上。這些年,他為官兵演出萬餘場,輔導節目千餘個,培訓文藝骨幹3000多名。他說,聽着戰士唱着我教的歌曲,看着戰士演着我輔導 的節目,心裏面就是一種享受。

"工作上極端認真,舞台上極端負責。"與王延輝有過接觸的人,都這樣評價他。

王延輝常說:"作為一名演員,用歌聲贏得觀眾的掌聲並不難,難得的是要用人格贏得觀眾的讚譽。" 與一些地方文藝圈的人相比,部隊文藝工作者的生活相對清貧。近幾年來,地方一些單位多次慕名邀請他前去捧場,但無論出什麼價碼,他都一一謝絕。他始終恪守"三不演"的底線:組織不批准的不演,不是弘揚主旋律的不演,與為兵服務有衝突的不演。他說,外面的舞台再精彩,也不能忘記軍隊文藝工作者應有的道德操守。

成就及榮譽

永不消失的背影

仰面躺在煙花噴涌綻放的舞台上,胳膊架在胸前,手指彎曲,嘴唇張開,雙眼緊閉,臉上寫滿激情和陶醉…… 這是他留在人間最後的姿勢!以這種壯烈的戰鬥姿態永遠倒下的,是濟南軍區政治部前衛文工團戲劇曲藝隊國家一級演員王延輝。 2009年12月5日晚,古城西安空軍工程大學工程學院50周年院慶演出進入最後一個節目--大合唱《團結就是力量》。 新穎獨到的編排方式、別具一格的演唱模式震撼了現場所有人。21時15分,4位主持人踏着音樂的節拍走上舞台,晚會即將結束。 此時,大合唱指揮者王延輝手臂高揚,用盡全身力氣準備收住最後一個音符。然而,意外發生了:他身體直立後傾,倒在了舞台上。 年僅55歲的王延輝突發心肌梗塞去世,以這種悲壯的方式完成了他作為黨的文藝戰士最動人的謝幕。 "這重要那重要,為兵服務最重要;這個獎那個獎,戰士的掌聲是最高獎" 這是一封從戰火硝煙中寫來的書信,早已泛黃--作為一名參戰軍人,我深深為您冒着炮火硝煙為我們唱的戰地歌聲(曲)所吸引……謝謝您能支持我們前線,給我們增添了戰鬥的"力氣"…… 捧讀這位名叫田忠寶的軍人給王延輝寫的來信,我們依稀看到當年王延輝和他的戰友們為前線將士演出的忙碌身影。 1985年,王延輝和戰友們到前線慰問演出。在10多天裡,他和戰友們先後演出86場次。 入伍39年,王延輝始終把為官兵服務視為畢生的追求。從前沿陣地到內地軍營,從深山哨所到邊防海島,都留下他的足跡和身影。他累計為官兵演出上萬場次,幫助指導基層編排文藝節目近千個,輔導培養基層文藝骨幹3000餘人。 2003年12月,王延輝和戰友們又一次登上黃海深處的長山島,為駐守在那裡的官兵們帶去歡聲笑語。 計劃中的演出已經結束,王延輝一行6人已坐上返航的輪船。閒談中,陪同的部隊領導提到10海里外還有一個彈丸小島,島上住着兩個班的官兵,文化生活單調,"他們一直希望能夠看到軍區的'大藝術家'的演出。" "返回,上島!"王延輝大手一揮,毫不猶豫。 在大海中顛簸了近3個小時,王延輝等人吐得一塌糊塗。當他們登上小島時,早已渾身乏力。 王延輝第一個站出來,唱了一曲《小白楊》。 臨別,官兵們依依不捨。王延輝等人乘坐的小船慢慢遠去,小島上的官兵們仍然奮力揮舞着雙臂,一遍一遍地高喊着"再見……再見……" 前衛文工團原代理團長李軍至今還難以相信王延輝已永遠離開了他。他說:"王延輝一生始終抱定一個信念,這就是'這重要那重要,為兵服務最重要;這個獎那個獎,戰士的掌聲是最高獎'。" 許多人在網上悼念王延輝。網友"老兵"寫道:他懂藝術,懂部隊,特別是懂兵心……

"作為一名黨的文藝工作者,能為駐地群眾性文化出力助勁,是職責所系"

刁蘇曼有一個無法彌補的遺憾。

2009年國慶節,刁蘇曼所在的興業銀行山東省分行舉行歌詠比賽。作為部門經理,她慕名請王延輝來輔導。

"在濟南文化圈內,王老師是一個全能式的'腕'級人物,話劇、唱歌、指揮……幾乎無所不能。"刁蘇曼回憶,可是他沒有一點架子,"在輔導我們的那些天裡,他都是利用業餘時間,常常加班到深夜。"

比賽結束,刁蘇曼所在部門取得比賽第一名。"我們總想請王老師吃一頓飯,每一次都被他婉言謝絕,他對我說:'給大家輔導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你們拿獎等於給我身上增添了光彩,我應該謝謝你們。'"

"沒想到他就這麼走了,沒有給我們留下表達謝意的機會。"接受採訪時,刁蘇曼幾度哽咽。

從藝以來,王延輝就是這樣,總是自覺把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作為神聖職責,在堅持為部隊官兵服務的同時,積極服務社會群眾。

2009年5月,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等10部委聯合發出《關於廣泛開展"愛國歌曲大家唱"群眾性歌詠活動的通知》,並推薦了100首愛國歌曲。

"這是傳播先進文化的好契機。"始終牢記黨的文藝戰士職責和使命的王延輝,主動與他曾經輔導過的20多家地方單位聯繫,敲定輔導時間。

"他總是廢寢忘食、不分晝夜地幫我們設計演唱的舞台表現形式、配合動作等。"大眾日報集團幹部王華燕說,"王老師不僅教會了我們唱紅色歌曲,而且給我們闡釋了人生奮鬥、拼搏、奉獻的涵義,演繹了生命昂揚向上的狀態,讓我們懂得人生可以這樣去塑造,生命的意義要用責任和奉獻來衡量。"

從基層業餘演出隊成長起來的王延輝,對群眾性文化工作有着特殊感情。他常說:"作為一名黨的文藝工作者,能為駐地群眾性文化出力助勁,是職責所系。"

這些年,大到廣場會堂,小到街道車間,無論走到哪裡,王延輝都把主旋律弘揚到哪裡。僅2009年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期間,他就先後到32個單位輔導過216場次。在齊魯晚報社,他編排的合唱《映山紅》,成為傳統教育的生動教材;在濟南市公安局刑警支隊,他創作的詩朗誦《忠誠》,激勵幹警獻身使命;在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他滿含深情地講解怎樣用心唱好《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王延輝累計輔導山東省、濟南市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80餘個,指導排練文藝節目900餘場次,參演和觀眾人數達10餘萬人次。

山東省歌舞劇院主席常興江說:"王延輝的離去,是濟南市群眾文化的一大損失。"

"傳播先進文化不能扯着耳朵灌,要打造藝術精品增強傳播力、感染力,讓官兵和群眾自覺認同"

國家一級演員李莉與王延輝共事了30多年,她對記者說,王延輝對藝術精益求精的認真態度讓她折服。

"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傳播先進文化不能扯着耳朵灌,要打造藝術精品增強傳播力、感染力,讓官兵和群眾自覺認同。'"李莉說。

1996年轟動全國的話劇《老兵》,講的是9名老兵紮根海島、獻身國防的動人故事。王延輝扮演男一號王丙成。

"這部戲的難度很大。"劇中飾演王延輝妻子的李莉回憶,"我們要從20多歲演到40多歲,而當時我們都是40多歲,形體、氣質與角色要求都有不小的差距。"

劇中第一幕的結尾,要求王延輝跑上十幾級台階,在舞台高處和戀人相見。"排練時,我感到他的腳步有些沉重,跑起來不像20多歲的小伙子,就把這種感覺告訴了他。"李莉說。

令李莉沒有想到的是,王延輝較起了真,儘管這段戲在近兩個小時的大戲中,總共不到一分鐘。

每天早晚,王延輝都要去爬附近的英雄山,在近百級的台階上跑上跑下,常常是大汗淋漓,直至腳步輕盈起來。

《老兵》初演時,好評如潮。但令同事們不太理解的是,王延輝還是覺得自己沒把王丙成愛海島、愛崗位的精神演到位。

劇組來到大海深處的長山島慰問演出。王延輝專門到船運大隊找到老兵原型,白天跟着老兵們進船艙、修機器,晚上同老兵們一塊睡工棚、拉家常。

在離開海島的最後一場演出結束時,老兵們跑上台抱着王延輝失聲痛哭,不停地說:"你演得太好了,太像了!"

同事們都說,在王延輝心中,藝術是精神食糧,摻不得半點雜質。他飾演的每一個角色,都力求盡善盡美。

1999年夏天,文工團排練大型歷史劇《光照千秋》,王延輝飾演主角戚繼光。

創排這種大型古裝劇,在前衛文工團的歷史上是第一次,對王延輝而言,同樣是首次。

為更好塑造戚繼光這一民族英雄形象,王延輝幾乎跑遍了濟南市的圖書館,深入研究那段歷史和戚繼光抗擊倭寇的英雄事跡,全身心投入創作。

戲中,戚繼光的鐵盔鐵甲足有20多公斤重。排練時,劇組為減輕他的負擔,專門給他做了替代品:盔甲是紙殼糊的,劍是竹子做的。

王延輝拒絕採用:"排練也不能馬虎,有十分力就不能用九分九。"每次排練,他都是"全副武裝"。

《光照千秋》在第七屆中國戲劇節上引起巨大反響,摘得中國話劇金獅獎,並獲當年的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演員魏積安是王延輝在解放軍藝術學院的同班同學,他深情地追憶:"延輝在《光照千秋》里的精彩表現,體現了京劇、歌劇成分,顯示了他素質比較全面的舞台水平。"

有付出就有收穫。作為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王延輝生前先後參加了《沂蒙兒女》《濟南戰役》《老兵》《光照千秋》《徐洪剛》《英雄戰士》等10多部重要影視和舞台劇目的演出,創作演出的作品先後獲得國家"五個一工程獎"、曹禺戲劇文學獎、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中國話劇金獅獎、全軍抗洪搶險題材優秀文藝作品獎、中國戲劇藝術節優秀表演獎等,並7次榮立三等功。

淡泊名利的王延輝,始終把德藝雙馨作為價值追求。他常常告誡自己:"台下做好人,台上才能演好戲。"

文工團政委李靜說,王延輝始終恪守"三個不演"的底線。

在濟南演藝圈,地方不少公司特別是演藝會館紛紛找上門,想借他的名氣擴大影響。但無論出多高的價碼,王延輝都一一謝絕。

不是王延輝不缺錢,而是他認為,"演出裡面有政治,演出裡面有形象"。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許多人心中,王延輝仍然活着。關於他的一首歌已在齊魯大地的軍營內外傳唱開來:"多想再一次聽到你的歌聲/多想再一次看到你走上舞台/常常後悔沒有把你留下來……"

社會評價

王延輝同志39年如一日堅守軍隊文藝舞台,熱情為兵服務,傾心為基層服務,用生命踐行了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充分體現了軍隊文藝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風貌和崇高價值取向。大家深有感觸地談到,王延輝同志是從一名基層文藝骨幹成長起來的藝術家,一生聽黨話、跟黨走,勤奮敬業,甘於奉獻,為了黨的文藝事業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實現了"演員的最高境界是倒在為兵服務舞台上"的崇高誓言,不愧是軍隊文藝工作者的優秀代表。大家一致認為,軍隊文藝工作者要帶頭學習王延輝同志的先進事跡,始終保持堅定的理想信念,熱心為兵服務、為基層服務,藝術上執着追求,生活上淡泊名利,真正擔負起軍隊文藝戰士的崇高使命和光榮職責。大家表示,要像王延輝同志那樣,牢記使命,忠於職守,追求卓越,永葆本色,自覺投身火熱的軍營生活,為廣大官兵奉獻更多無愧於時代、無愧於軍隊的精品力作,大力培育和模範踐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為有效履行我軍歷史使命、推動部隊建設科學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文藝老兵王延輝:用生命演繹璀璨絕唱

2009年12月5日21時15分,空軍工程大學工程學院大禮堂,慶祝建院50周年文藝晚會正在演出中。晚會漸近尾聲,他的指揮手勢還沒來得及收回,突然身軀微晃兩下,砰然倒地。此時,一簇簇舞台煙花相繼綻放,宛如獻給他年僅55歲生命的謝幕禮讚。

文藝老兵用生命演繹璀璨絕唱

2009年12月5日21時15分,空軍工程大學工程學院大禮堂,慶祝建院50周年文藝晚會正在演出中。晚會漸近尾聲,他的指揮手勢還沒來得及收回,突然身軀微晃兩下,砰然倒地。此時,一簇簇舞台煙花相繼綻放,宛如獻給他年僅55歲生命的謝幕禮讚。   他就是濟南軍區文工團國家一級演員王延輝。他用生命演繹了一位軍旅文藝工作者璀璨的絕唱。「那一刻,他完全沉醉於《團結就是力量》的音符中。那一瞬,他的背影永遠定格在我們的記憶里。」王延輝生前戰友描述着他犧牲在舞台上的壯美一幕。

大眾網濟南6月11日訊(記者 吳哲)2009年12月5日21時15分,空軍工程大學工程學院大禮堂,慶祝建院50周年文藝晚會正在演出中。晚會漸近尾聲,他的指揮手勢還沒來得及收回,突然身軀微晃兩下,砰然倒地。此時,一簇簇舞台煙花相繼綻放,宛如獻給他年僅55歲生命的謝幕禮讚。 他就是濟南軍區文工團國家一級演員王延輝。他用生命演繹了一位軍旅文藝工作者璀璨的絕唱。

戰友回憶難忘一幕

「那一刻,他完全沉醉於《團結就是力量》的音符中。那一瞬,他的背影永遠定格在我們的記憶里。」王延輝生前戰友描述着他犧牲在舞台上的壯美一幕。 2009年12月5日,西安空軍工程大學工程學院院慶晚會的最後一個節目大合唱——《團結就是力量》把整場晚會推向高潮。 雄渾激越的樂曲聲中,王延輝時而舞動雙臂,打着鏗鏘有力的節拍;時而扯開喉嚨,喊着抑揚頓挫的號子。情感的波濤全力撞擊着眾人的心扉,涌動的激情伴隨着音符的律動盡情揮灑,全場觀眾被一種巨大的力量凝聚着、感染着…… 兩曲作罷,樂曲漸近尾聲,4位主持人踏着音樂的節拍走上舞台,用甜美的聲音傳達着晚會行將結束的消息。而此時,只見他用盡全身氣力收住最後一個音符,手臂凝固在最後的指揮姿勢,身體直立後傾,轟然倒在了舞台上,再也沒有起來。就在這時,舞台邊沿的一簇簇煙花噴涌綻放,七彩的紙片灑滿了整個舞台。 王延輝的戰友告訴記者,他平時不止一次說過這樣的話:「戰士的最高榮耀是倒在報效國家的戰場上,演員的最高境界是倒在為兵服務的舞台上」,他用這種方式走完自己的人生,對於我們是巨大的悲慟,但是對於王延輝來說,應該是最完美、最動人的謝幕吧。

他對工作「過分」嚴苛

「他對工作極端的認真和較勁。」凡是接觸過王延輝的人們,都有如此深刻印象。 1978年,前衛話劇團從基層挑選專業骨幹時,選中了王延輝。報到不久,團里排練大型歌劇《沂蒙兒女》,導演看到王延輝能演、能唱的舞台表演水平,讓他飾演「男一號」梁三喜。 「排演的三個月時間裡,王延輝每天早上準時到我家來練聲,颳風下雨雷打不動。」我說這樣可以了,但是他還是不滿意,王延輝那時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為了表演好這個角色,我拼了!」 前衛文工團的作曲家李唯說起生前的好兄弟,真是「又愛又恨」,正因為他的這股刻苦勁兒,梁三喜的角色表現得非常成功。 2001年夏天,王延輝在大型話劇《光照千秋》扮演主要人物戚繼光。開始,劇組準備的排練道具鎧甲是紙殼的、劍是竹片的……他認為這樣體現不出民族英雄的英勇氣概,堅決披戴真道具。那一身行頭足有20多公斤,每次走下台,他像從水裡撈出來一樣,靴子都倒出汗水。後來,這台話劇受到中外人士的高度讚揚。

他淡泊名利、甘為人梯

說起王延輝對藝術的執着,他的學生武文頗有體會。武文扮演話劇《徐洪剛》的「男一號」時才23歲,因缺乏經驗,對人物的心理刻畫遲遲進入不了狀態。王延輝纏着武文嘮叨個不停,武文實在忍不住了,不耐煩地說:「差不多就行了,你想累死我啊!」讓武文沒有想到的是,下班後,一出排練場,王延輝又堵住了他,開口就說,剛才給你指出的地方還是不行啊。那一刻,武文被王延輝的真誠感動了,主動又回到了排練場。 當武文憑藉話劇《徐洪剛》拿到全國表演類一等獎時,他興奮地告訴大家:「這些鮮花和掌聲應該送給我最敬愛的王老師。」 既能演「一號」,也能「跑龍套」,王延輝身上閃耀着一名文藝老兵的風範。3年前,民族交響音畫《長征》開始排練時,其中一名演員因故未到位,需要一名替補演員臨時上場。這時,王延輝主動要求擔任這一角色。每次走台時,他都一絲不苟地配合,劇情銜接十分順暢,沒出任何紕漏。演員到位後,他又默默地站在台下觀看排練,主動做一些幕後的劇務工作。 這些年,經王延輝培養和推薦的演員,不少人成了明星大腕,但他從不以此炫耀來抬高自己的身價。直到王延輝過世後,曾導演、主演電視劇《暗算》的柳雲龍前來濟南祭奠時大家才知道,王延輝就是他的啟蒙老師。

戰友眼裡的好同事:工作上執着追求

說起王延輝,戰友們用到的最多的詞就是「想念」,前衛文工團的劉榮團長這樣形容王延輝的離去,「有些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些人死了,但他仍然活着」,王延輝就是這樣永遠活在大家的心裡,我們想念他!   四川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際,《英雄戰士》話劇組前往演出。殘垣斷壁前,王延輝心情非常沉重。「鞋墊,鞋墊。」突然,一位老大娘沙啞的聲音傳來。聊天得知,老大娘在地震中失去了丈夫、兒子、兒媳、孫子,只能靠一手針線活掙點零用錢維持生計。   「大姐,我買3雙鞋墊,不用找錢了。」王延輝掏出100元錢,拿了三雙鞋墊,強忍淚水快步離開。後來,3雙鞋墊成了一家人的「收藏品」。

大眾網濟南6月11日訊 (記者 吳哲)說起王延輝,戰友們用到的最多的詞就是「想念」,前衛文工團的劉榮團長這樣形容王延輝的離去,「有些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些人死了,但他仍然活着」,王延輝就是這樣永遠活在大家的心裡,我們想念他!

鋼鐵軍人的柔軟一面

四川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際,《英雄戰士》話劇組前往演出。殘垣斷壁前,王延輝心情非常沉重。 「鞋墊,鞋墊。」突然,一位老大娘沙啞的聲音傳來。通過聊天得知,老大娘在地震中失去了丈夫、兒子、兒媳、孫子,只能靠一手針線活掙點零用錢維持生計。 「大姐,我買3雙鞋墊,不用找錢了。」王延輝掏出100元錢,拿了三雙鞋墊,強忍淚水快步離開。後來,3雙鞋墊成了一家人的「收藏品」。 王延輝的老戰友劉桂華告訴記者,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表面看上去是軍人的颯爽英姿,其實內心非常細膩。戰友閆登生去世後,延輝成了他孩子的代理爸爸,幫助乾重活,雪天接送上學,甚至開家長會;演員吳艷順燒傷住院後,他每天騎着自行車,早晚跑兩趟送菜送飯,還特地從老家買來海參等補品…… 說到動情處,劉桂華輕輕低下頭,哽咽着再也說不下去。

工作勤懇的好兄長

部隊的文藝兵除了要有過硬的文藝素質,還要經常性地去往部隊駐地,特別是到地理環境複雜的邊防哨所慰問演出。幾十斤甚至幾百斤的演出背景台一天拆卸三四次。 「拆台的活兒又髒又累,這活兒是誰都不願乾的,但是每次只要演出一結束,你肯定能在台下看到正忙到大汗淋漓的王延輝。」前衛文工團的副團長邵峰說,一開始大家都不理解,這麼大年紀的老演員,為什麼總搶在最前面,但是現在我們都明白了,他就是我們樸實的老大哥,這就是最真的王延輝!

藝術路上的好朋友

文工團的作曲家李唯是王延輝生前的戰友,也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用他的話說,王延輝就是這樣一個用腦子去表演、去唱歌、去指揮的文藝軍人。 「從動作到改編,他的那股認真執着勁兒,真的是值得我們所有人去學習。」他那厚厚一摞的歌譜,注釋滿了需要強調的位置,該做的動作、表情,一首歌演練了幾百次,所有人都煩了、累了,但是王延輝仍然不放鬆。「這裡可以再重點強調一下」永遠是排練里重複最多的一句話。李唯說,他是我的好領導、好大哥,是文工團的驕傲,對每一個文藝戰線上的戰士都是最好的榜樣和震撼! 一個好兒子、一個好父親、一個好同事、一個好兄長……無論是追思會上,還是面對面講述,王延輝簡單而質樸的生活,純潔而高尚的人格,感動了採訪團的每一個人。 「它只向前飛奔/生命不停地自燃/流盡了最後一滴血/用筋骨還能飛奔一千里。」這是一首讚揚生命不息、奔跑不止的汗血寶馬的詩句。 王延輝沒有遠行,他的離去只是又一次的遠征,就像一匹汗血寶馬,用筋骨還在飛奔,永不停息,直到永遠……

妻子:他是我心裡永遠的NO.1

「婆婆至今仍不知道,還以為延輝去維和了,還等着春節回家過年呢。」王延輝走了之後的三個多月,妻子劉莉說起丈夫仍忍不住淚如雨下。   「30年了,他給我的感覺一直是很簡單,很乾淨,很會照顧人,像個大兄長。」談起戀愛時的甜蜜和生活中點點滴滴,劉莉也會露出久違的笑容。   兩個多小時的談話,劉莉說得最多的兩個字是「踏實」。妻子眼裡王延輝的踏實,緣於丈夫的簡單,簡單得幾近透明,簡單得生活里幾乎只剩下了舞台和戲。   3年前,王延輝給駐地某銀行系統輔導一場合唱,演出結束後為表示謝意,邀請他去打高爾夫球。王延輝憨厚一笑:「我哪會打這球。」人家改去打保齡球,他又來一句:「這種球也沒摸過。」

大眾網濟南6月11日訊 (記者 吳哲)「婆婆至今仍不知道,還以為延輝去維和了,還等着春節回家過年呢。」王延輝走了之後的三個多月,妻子劉莉說起丈夫仍忍不住淚如雨下。 「30年了,他給我的感覺一直是很簡單,很乾淨,很會照顧人,像個大兄長。」談起戀愛時的甜蜜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劉莉也會露出久違的笑容。

父母眼裡的好兒子

「老王,又去蹭飯啊。」這是10多年來,老搭檔王延水周末見到王延輝的「問候語」。一家三口有一條不成文的「約定」,周六沒有特殊情況,母親、岳母家輪流探望。「有事只要找俺『大兒』,保准放下電話,一會就到。」 岳母親切地稱王延輝為「大兒」,並逢人都講他的好。聽到噩耗,老人家住了半個月醫院。 為了給妻子做一手好吃的煎魚,王延輝像「地下黨」一樣,偷偷到飯店拜師學藝。 怕抽煙影響妻子和女兒,王延輝在廚房裡辦公,開着油煙機寫人物分析、排演節目。 王甜10歲那年,第一次坐公交上學,被輾成開放性骨折,王延輝悲痛欲絕,甚至下跪求醫生救救女兒。

妻子眼裡的NO.1

兩個多小時的談話,劉莉說得最多的兩個字是「踏實」。 妻子眼裡王延輝的踏實,緣於丈夫的簡單,簡單得幾近透明,簡單得生活里幾乎只剩下了舞台和戲。 3年前,王延輝給駐地某銀行系統輔導一場合唱,演出結束後為表示謝意,邀請他去打高爾夫球。王延輝憨厚地一笑:「我哪會打這球。」人家改去打保齡球,他又來一句:「這種球也沒摸過。」 「那你業餘時間都幹什麼?」銀行領導不解地問。「我的生活只有舞台和戲。」此言一出,大夥不禁啞然。 劉莉告訴記者王延輝業餘時間大多會爬上英雄山,站到山頂西北處一塊凸起石頭上練嗓子,風雨無阻,雷打不動。妻子眼裡的王延輝絕對是個十全十美的人。除了對家裡人無微不至,對待生活也是充滿了熱情和感恩。 在採訪的最後,劉莉擦了擦眼角的淚水,盯着着牆上王延輝的照片看了好一會兒。她說:「延輝在家總愛逗我笑,告訴我和女兒,不管怎樣都要生活的堅強。我會好好照顧婆婆,把女兒繼續教育好,延輝,你在天之靈安息吧!」

女兒眼裡的大男孩兒

在王延輝的事跡展覽館裡陳列着很多王延輝用過的物品,其中一份份菜譜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是王延輝生前特意為女兒寫的。   「她就是這樣一個慈祥溫柔的父親。」女兒王甜說起父親,頓時紅了眼眶。一邊撫摸着父親的照片一邊回憶起一家人在一起的點點滴滴……   我和爸爸都是學藝術的,集中的排演幾乎每天都會到深夜,但是不管多晚回家,早上爸爸都雷打不動的起來給我和媽媽做早飯。我和媽媽勸他多注意身體,他總是樂呵呵的拍着胸脯告訴我們「硬朗着呢,沒事兒!」

大眾網濟南6月11日訊(記者 吳哲)在王延輝的事跡展覽館裡陳列着很多王延輝用過的物品,其中一份份菜譜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是王延輝生前特意為女兒寫的。 「她就是這樣一個慈祥溫柔的父親。」女兒王甜說起父親,頓時紅了眼眶。一邊撫摸着父親的照片,一邊回憶起一家人在一起的點點滴滴…… 王甜說:「我和爸爸都是學藝術的,集中的排演幾乎每天都會到深夜,但是不管多晚回家,早上爸爸都雷打不動的起來給我和媽媽做早飯。我和媽媽勸他多注意身體,他總是樂呵呵的拍着胸脯告訴我們『硬朗着呢,沒事兒!』」 在王甜眼裡,父親就是這樣一個堅強的人,他不會主動講生病的事情,一次她和媽媽在樓下偶然看到了正在打點滴的爸爸,才知道原來他已經發燒39度多,即便是這樣,王延輝還是會叮囑同事不要他們把自己生病的事情告訴她和媽媽。 王甜說,就在父親出事去的前幾天,單位組織了集中地查體,回到家爸爸說他一點兒毛病兒都沒有,但是也是在爸爸出事之後她們才知道,那次查體他已經查出了心臟方面的問題。 讓王甜印象深刻的除了父親作為一個軍人體現出來的堅強,還有一個父親對女兒的溫情。王甜自豪地告訴記者,自己的每一個生日都是五顏六色的, 「即使再忙爸爸也會抽出時間陪我一起過生日。」 除了每年不一樣的禮物和親手下廚烹飪的美味,爸爸總是變着法的逗自己開心,唱歌、跳舞……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在一起慶祝。 王甜說,受父親的影響,一家人每天都過得很快樂和輕鬆,父親就像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大男孩兒。說着的時候,王甜含着眼淚翻出了手機里父親發給自己的最後三條信息,這是王延輝在犧牲前最後發給女兒的信息:一條是催促女兒幫自己繳上黨費,一條是叮囑女兒多多練習業務,最後一條是告訴女兒,「爸爸明天就到家了!」

王延輝:演了一輩子英雄的英雄戰士

表演藝術家英若誠說:演員應該死在舞台上。法國的莫里哀在演完《無病呻吟》最後一幕後倒下,完成了他震驚世界的戲劇人生。2009年12月5日晚,濟南軍區政治部文工團演員王延輝突發心肌梗塞倒在舞台上,把生命定格在他鍾愛的大合唱《團結就是力量》最後的音符里。   當晚9時15分,西安市空軍工程大學工程學院大禮堂里,國家一級演員王延輝傾情指揮的大合唱《團結就是力量》,把 50 周年院慶晚會推向高潮。他指揮的最後一個手勢還未收回,90多公斤重的身軀就砰然倒地。而此時,舞台上一簇簇煙花噴涌綻放,宛如獻給年僅55歲完美謝幕的生命禮讚。   噩耗傳來,王延輝的許多戰友沉浸在悲痛之中:他演了一輩子英雄,自己也努力做了一輩子英雄,最後的離世也是英雄般的悲壯。他經常說:戰士的最高榮耀是倒在報效國家的戰場上,演員的最高榮耀是倒在為兵服務的舞台上。

演了一輩子英雄的英雄戰士——追記濟南軍區政治部文工團國家一級演員王延輝

表演藝術家英若誠說:演員應該死在舞台上。法國的莫里哀在演完《無病呻吟》最後一幕後倒下,完成了他震驚世界的戲劇人生。2009年12月5日晚,濟南軍區政治部文工團演員王延輝突發心肌梗塞倒在舞台上,把生命定格在他鍾愛的大合唱《團結就是力量》最後的音符里。

當晚 9時 15 分,西安市空軍工程大學工程學院大禮堂里,國家一級演員王延輝傾情指揮的大合唱《團結就是力量》,把 50 周年院慶晚會推向高潮。他指揮的最後一個手勢還未收回,90多公斤重的身軀就砰然倒地。而此時,舞台上一簇簇煙花噴涌綻放,宛如獻給年僅55歲完美謝幕的生命禮讚。

噩耗傳來,王延輝的許多戰友沉浸在悲痛之中:他演了一輩子英雄,自己也努力做了一輩子英雄,最後的離世也是英雄般的悲壯。他經常說:戰士的最高榮耀是倒在報效國家的戰場上,演員的最高榮耀是倒在為兵服務的舞台上。

「排練也是演戲,有十分力就不能用九分九」

也許你不認識王延輝,但是,如果你看過大型話劇《光照千秋》,一定難忘劇中戚繼光的光輝形象;看過話劇《英雄戰士》,一定會記得劇中的魯副司令;看過話劇《老兵》,一定不會忘記裡面的老兵王丙成;如果你喜歡唱歌,應當知道濟南軍區政治部文工團有個「金牌指揮」……他們,都是王延輝。 出生在招遠市的王延輝,從小喜歡吹拉彈唱。1970年12 月,16歲的他應徵入伍後,積極參加部隊業餘演出,1978 年被選拔進濟南軍區前衛話劇團,後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畢業後回到前衛話劇團,成長為國家一級演員。

2001年夏天,王延輝扮演大型話劇《光照千秋》的主角戚繼光,他的「行頭」重 20 多公斤。劇組考慮到要反覆排練,就為他準備了道具——鎧甲是紙殼糊的,劍是竹片做的。

王延輝一看就火了,大吼道:「排練也是演戲,有十分力就不能用九分九!用這樣的道具排練,能演出英雄的氣概嗎?」劇組只好讓他披上真道具:鐵打的頭盔,鐵片穿的鎧甲,負重 20多公斤。每次排練完走下台,他都像從水裡撈出來的一樣,靴子裡都倒出汗水,幾次累得癱倒在台上。

排練話劇《老兵》時,王延輝已經 40 多歲。劇中表現老兵王丙成談戀愛的戲,劇情要求他背對觀眾跑上十幾級台階,在舞台高處和戀人相見。排練時,有人說他步履沉重,不像二十幾歲的小伙子。在近兩個小時的大戲裡,這段戲總共不到1分鐘,他卻不肯輕易放過,每天早晚兩次爬英雄山,在上百級台階上跑上跑下,直到腳步輕盈起來。《 老兵》進京匯報演出獲得成功,但王延輝總覺得還沒有把王丙成愛海島、愛崗位的精神演到位。《老兵》劇組到長山島演出時,他專門到船運大隊找到老兵的原型,白天跟着老兵們進船艙、修機器,晚上同老兵們一塊睡工棚、拉家常。在離開海島的最後一場演出結束時,老兵們跑上台抱着王延輝失聲痛哭,不停地說:「你演得太好了,太像了!」

「對待藝術要精益求精,一個眼神不到位就可能影響一台戲。」入伍近 39 年來,王延輝一直這樣要求自己,也這樣要求別人。

「演員最怕在台上光彩照人,台下見不得人」

台上,王延輝追求藝術上的至美;台下,追求品行上的至善。他經常說的一句話是:「演員最怕在台上光彩照人,台下見不得人。」 他的同事李唯、李學智、趙樹森等介紹:身材魁梧、臉膛黝黑的王延輝,一直出演英雄人物。舞台下,他同樣一身正氣。走在路上,遇到騎自行車的上了人行道,他會一把拉住人家,訓斥道:「你怎麼能在人行道上騎車!撞着人怎麼辦?」坐在飯店裡,遇到吆五喝六猜拳行令的,他會上前制止人家:「這是公共場所!你們怎麼能這樣呢?」

「搶劫啦!有人搶劫啦!」有一次,走在濟南八一立交橋上的王延輝突然聽到有人喊叫,他順着聲音看到一名青年男子搶過一名婦女的手提包,朝着一條胡同跑去。1.83 米的王延輝想也沒想就撒腿追去,眼看就要追上了,這名男子一眼瞥見,立馬掏出一把尖刀,邊跑邊回身衝着王延輝惡聲惡氣地說道:「你再追,老子給你放血!」王延輝邊跑邊大聲道:「我們軍人趟地雷都不怕,還怕你個毛賊!快把包放下!」這名歹徒一看不好,把搶來的手提包扔向一邊,倉皇逃竄。

王延輝勇敢正直的軍人氣概,為他贏得了尊重,也贏得了愛情。他妻子劉莉回憶說,1980年,她和王延輝相戀,8月的一個周末,兩個人正在大明湖公園散步。聽到有人喊「救命」,王延輝連外套也沒脫,就一個猛子扎進湖水裡,把落水婦女救上岸。

劉莉說,延輝經常掛在嘴邊的話是:「我是軍人,是黨員,要講形象!」近年來,王延輝的名氣越來越大,他創作演出的作品先後獲得「五個一工程獎」、曹禺戲劇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中國話劇金獅獎、電視劇金星獎和飛天獎等十幾個大獎,個人也7 次榮立三等功。不少地方單位給出豐厚報酬,邀請他商演或是加盟藝演,但都被他拒絕。他一直自豪地堅守着:「我是軍人,是黨員,要講形象!我有個『 三不演』原則:組織不批准的不演,不是弘揚主旋律的不演,與為兵服務有衝突的不演。」

「只有新秀不斷,文藝事業才能薪火相傳」

「老王,你開玩笑吧,這仨生瓜蛋子能演主角?」團里討論話劇《老兵》演員角色人選時,王延輝推薦了3名入團不久的新人,引起主創人員的擔心。

「舞台上只有新秀不斷,文藝事業才能薪火相傳。咱們都是文藝老兵,要自覺培養年輕演員。」王延輝是個愛較勁的人,「 我來輔導他們。」連續一個多月,他肩挑4個角色,從人物性格、形象、語言和心理的表達等多方面,一招一式地輔導、示範,3 名年輕人的演技水平有了明顯進步,出色地完成角色塑造。在他的幫帶下,這3 個年輕人逐漸成為骨幹。

這些年,經王延輝培養和推薦的演員,不少人成了明星大腕,但他從不以此來抬高自己的身價。直到王延輝過世後,曾導演、主演了電視劇《暗算》的柳雲龍前來濟南祭奠,大家才知道,王延輝還是他的啟蒙老師。

在王延輝的追悼會上,柳雲龍動情地說:「恩師不但教會了我演戲,更教會了我做人,我要像他一樣恪守一名文藝工作者的職業操守。」

做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的忠誠踐行者

2009年12月5日,經組織批准,王延輝參加空軍工程大學工程學院院慶演出時,突發心肌梗塞倒在舞台上,享年55歲。王延輝同志用生命詮釋了「戰士的最高榮耀是倒在報效國家的戰場上,演員的最高境界是倒在為兵服務的舞台上」的崇高信念和價值追求。劉延東、徐才厚、李繼耐和軍區主要首長都作出重要批示,稱讚王延輝同志幾十年如一日,堅持為戰士服務,為基層服務,用生命踐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集中展現了部隊文藝工作者良好的精神風貌和崇高的價值取向。   王延輝同志是深入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和踐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的先進典型,是名副其實、德藝雙馨的軍旅藝術家。他入伍39年來,始終堅持把基層視為事業的最高舞台,把為官兵服務視為永恆的追求,把畢生精力獻給軍隊文藝事業。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