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彬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彬文
中國飛機強度研究所所長
出生 1974年10月
國籍 中國
母校 西安交通大學
職業 科研工作者

王彬文, 男,漢族,研究員,1974年10月生,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現任中國航空工業飛行器強度領域首席技術專家[2]、中國飛機強度研究所所長、科技委主任、結構衝擊動力學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主任。長期從事飛行器結構振動、氣動彈性、結構衝擊和數字強度等方向的研究工作,長期從事飛行器元件/組件/結構/系統的研究性、研製性和驗證性強度實驗工作,長期從事飛行器強度基礎性和前沿性技術能力的規劃與建設工作。

人物簡介

現任中國飛機強度研究所所長、黨委副書記、科技委主任、創客空間總監。

兼任國家振動與狀態監測標準化委員會委員、國防科技工業科技委航空領域專家、中國航空學會結構強度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陝西省力學學會副理事長、陝西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副主席、結構衝擊動力學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主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兼職教授、中國企業聯合會智慧企業推進委員會委員、陝西省青年企業家協會副會長等職。

歷任中國飛機強度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主任、辦公室主任、管理創新部長、發展規劃部部長、副所長、總工程師等職。

工程研製

主持完成26個飛行器型號的42項全機、218項部件和15萬件元件實驗任務,強度所榮獲國家重大貢獻獎。主持完成總體規劃、基礎能力、型號研保等多項國家重大能力建設項目,在殲 10 等飛機型號研製中榮獲個人立功 8 次。

在大型客機C919研製中任強度試驗聯合指揮部總指揮。

在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研製中任強度試驗聯合指揮部總指揮。

在大型客機C919研製中主持開創了全機強度物理試驗與虛擬試驗雙線並行的新模式。

在大型客機C919研製中主持完成了國家大型客機全機強度實驗室建設項目。

在中國飛機氣候環境實驗室建設中任現場總指揮和聯合調試與驗收試驗總指揮。

2018年08月,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國家記憶》首播《大國鯤鵬》系列紀錄片,在片中接受採訪時全面講述了運-20飛機研製中的強度使命和強度力量。

2018年12月,接受人民網《智者有言》節目第11期人物專訪《強而有度,把好國產大飛機的門關》。

2019年07月,主持建設的中國飛機氣候環境實驗室順利通過能力鑑定,並成功完成國內首次全狀態飛機實驗室氣候試驗。

在新型渦槳支線飛機新舟700研製中任全機強度試驗總指揮。

專業研究

主持完成各類重大預先研究課題 20 餘項,以第一完成人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1 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 10 餘項,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申報專利16項。主持完成國家重大能力建設項目6項,攻克了氣候適應性、全機落震、雙垂尾抖振、全機虛擬實驗等世界性難題,達到國際一流。主持構建了一體兩翼技術創新體系,規劃了專業發展戰略,有力推動了強度專業的蓬勃發展。

2015年12月,主持組建的結構衝擊動力學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經評審揭牌成立。

2016年11月,在第十一屆全國爆炸力學學術會議上作了題為《航空結構衝擊動力學研究進展與發展趨勢》的大會報告。

2017年11月,在第五屆中國航空強度技術發展高峰論壇上作了題為《航空強度技術的發展與挑戰》的大會報告。

2017年11月,主持策劃和組織編著的"飛機強度技術叢書"第一批專著發布儀式在上海舉行。

2018年04月,在中國航空報發表署名文章《論現代飛機強度之時代內涵和發展使命》,深刻闡述了現代飛機強度專業的新內涵、新趨勢和新使命。

2018年11月,在第八屆中國航空學會青年科技論壇上作了題為《數字孿生的強度思考與實踐》的大會報告。主持申報的「大型飛機研製強度關鍵技術及應用」榮獲2018年度中國航空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

王彬文
王彬文

2019年04月,主持共建的商用航空發動機強度技術聯合實驗室在上海揭牌成立。

2019年08月,在「中國力學大會-2019」上作了題為《現代數字強度的航空探索與研究》的特邀報告。

2020年08月,在第二十屆全國疲勞與斷裂學術會議上作了題為《航空疲勞技術進展與挑戰》的大會報告。

技術產業

基於研究所專業技術體系和核心技術能力,按照技術同源、產業同根與價值同向的「三同原則」,研究提出了基礎研究院所技術產業發展的基本內涵和發展理念,結合國家創新驅動和軍民融合戰略機遇,制定了研究所「三融三通」的技術產業發展戰略。

近年來研究所改革發展實踐證明「以航融航,服務大航空;以軍融軍,進軍大防務;以軍融民,支持大工業」的技術產業發展戰略創新動力強勁、融合互動深入、溢出效應顯著。

2017年06月,為踐行國家軍民融合戰略和發揮航空強度溢出效應,主持組建的上海秦耀航空試驗技術有限公司在上海浦東揭牌運營。2018年06月,上海秦耀航空試驗技術有限公司在上海舉辦強度雲平台上線運營典禮暨通用航空強度技術發展論壇。

管理創新

長期從事型號研製、預先研究和能力建設等科研管理工作,對基礎研究院所創新驅動發展和軍民融合戰略有一定的研究,近年來榮獲國家級管理創新成果獎 2 項、省部級管理創新成果獎 3 項。

主持申報的"基礎科研院所一體兩翼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榮獲第二十四屆全國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一等獎。

2018年04月中國企業報以《一體兩翼為技術創新打造澎湃動力》為題,全面介紹了以「一個主線,兩條迴路,三點聯動」為核心的「一體兩翼」技術創新體系。

主持申報的"軍工科研院所以提質增效為核心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榮獲2017年度國防科技工業企業管理創新成果二等獎。

主持申報的「軍工科研院所基於三融三通的技術產業生態鏈構建」榮獲2018年度國防科技工業企業管理創新成果一等獎。

主持申報的「軍工科研院所基於三融三通的軍民融合技術產業生態鏈構建」榮獲第二十五屆全國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二等獎。

榮譽表彰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榮獲省部級以上個人表彰10餘次。

2019年06月,榮膺「科學中國人2018年度人物」[3]

2019年09月,榮獲「第五屆馮如航空科技精英獎」[4]

2019年12月,榮聘為陝西省創新驅動共同體首席科學家。

2020年01月,主持完成的「大型飛機研製強度關鍵技術及應用」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20年02月,領銜的飛行器振動衝擊與噪聲技術創新團隊入選國防科技創新團隊。

2020年04月,領銜的航空結構衝擊動力學技術創新團隊入選陝西省三秦學者創新團隊支持計劃。

2020年05月,榮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5]

2020年09月,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

2020年12月,榮膺第四屆傑出工程師獎[6]

2021年01月,主持完成的「大型客機全機靜力實驗技術及應用」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2021年01月,榮獲「2020年度航空工業優秀領導幹部」。

學術貢獻

長期從事飛行器強度領域基礎技術研究、核心能力攻關和重大型號研製工作。

作為航空結構衝擊專業的開拓者,攻克了大型飛機結構墜撞、艦載機全機落震等世界性難題,使我國航空結構衝擊動力學專業躍升至國際一流。

作為飛機結構振動專業的攻堅者,突破了複雜載荷動態疲勞評估、全速域地面顫振實驗等核心技術,有力支持了先進戰機結構動力學品質提升。

作為重大型號強度實驗的指揮者,攻克了特殊邊界與複雜載荷模擬、全機結構漸進式破壞分析等關鍵技術,首創了全機強度物理與虛擬實驗並行融合新模式,化解了精準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三大挑戰。

作為強度重大技術能力的建設者,創建了飛機氣候適應性、高超聲速飛行器多物理場耦合等國際前沿實驗能力,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作為數字強度理論體系的探索者,提出了數字孿生的廣義內涵和行業定義,構建了基於確認與校驗的全生命周期數字強度體系,推進了數字化、虛擬化、融合化和智能化的研究。

研究成果成功應用於四代機、大型運輸機和大型客機等重大飛行器研製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性作用,並延伸應用於航天、兵器、高鐵、汽車等工業領域,取得了顯著的軍事、經濟和社會效益。

視頻

強度所所長王彬文AG600飛機首飛寄語 2017年12月19日發布

2018珠海航展直播間:中國飛機強度研究所 所長 王彬文訪談 2018年11月08日發布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