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擎

來自網絡的圖片

王擎,男,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雲田鎮人,現任華中科技大學教授[1]

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華中科技大學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主任; [2]

美國克利夫蘭臨床醫院心血管遺傳中心主任。 [3]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遺傳學和發育生物學專業博士,教授

出生地點----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雲田鎮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

主要成就----QT綜合徵和心律失常遺傳學的奠基人,共發現8個人類疾病基因 獲美國兒科研究學會 Richard Rowe科學獎 美國心臟學會傑出研究員獎

畢業院校----甘肅農業大學農學系

人物資料

王 擎,Ph.D., M.B.A.

職稱職務:教授、博導、教育部講座教授、院長

學科專業:生物學(遺傳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物物理學)

人物簡介

王擎,男,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雲田鎮人,1984年畢業於甘肅農業大學農學系,於1993年獲美國常春藤(Ivy League)八大名校之一的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美國紐約)遺傳學和發育生物學專業博士。

現任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華中科技大學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主任、美國克利夫蘭臨床醫院心血管遺傳中心主任。

主要經歷

1984獲甘肅農業大學學士學位

1993獲美國Cornell大學博士學位

2002獲美國克里夫蘭洲立大學MBA學位

1996美國Baylor醫學院助理教授(tenure-track Assistant Professor)

1999克里夫蘭醫院LERNER研究所助理研究員(Assistant Staff)

2001克里夫蘭醫院心血管遺傳中心主任

2002克里夫蘭醫院LERNER研究所副研究員(Associate Staff),克里夫蘭洲立大學副教授

2003華中科技大學人類基因組中心主任

2004克里夫蘭醫院LERNER研究所正研究員(Full Staff),克里夫蘭洲立大學正教授

2005教育部

2007分子生物物理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2008華中科技大學生命與技術學院院長

研究領域

遺傳學,生物物理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理學,模式動物。

主要進行人類心血管系統和腦系統重要疾病基因發現、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研究,人類疾病尤其是離子通道病模式動物的建立和研究。

在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研究方面,分別於1995,1996,1997年發現了三個長QT綜合徵基因(Cell, Nature Genetics, Nature Genetics);其領導的研究組於1998年發現了第一個先天性室顫和Brugada綜合徵基因(Nature);已成功開發可用於惡性心律失常長QT綜合徵和Brugada綜合徵遺傳診斷的商業試劑盒(FAMILION® test)、實現醫學領域第一最理想個體化疹療案例、已成為國際上經典醫學教學材料。

2003年發現冠心病的第一個非脂代謝致病基因(Science)、2004年發現一新血管形成因子AGGF1(Nature)。

2005年又發現第一個導致癲癇和運動障礙並行症基因(Nature Genetics)、2007年發現冠心病一新易感基因(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2008年發現第一隱形遺傳房顫伴猝死基因並第一次發現遺傳物質通過核孔複合體進行核質轉運調控心臟電傳導(Cell)。

主持或承擔國家自然基金,863及973等項目。

學術研究

第一個發現已經變成試劑

發現第一個先天性室顫基因時,王擎33歲。8年後,王擎的發現已經從論文上的成果轉變成了患者可以直接使用的試劑。

這對王擎來說,是非常值得高興的事情。「基因轉化為產品需要一段時間,我的研究能實打實地幫助病人,為患疾病的人解除痛苦,這就是收穫。」

今年41歲的王擎,從小受名醫父輩的薰陶,對醫學研究頗感興趣。

1986年,他被美國常青藤八大名校之一——康乃爾大學遺傳學和發育生物學專業錄取,攻讀博士學位。

隨後,他進入全美著名的猶他大學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師從美國科學院院士馬克·凱青教授。

1996年,31歲的王擎成為全美著名醫學院——貝勒醫學院助理教授,並創建他的第一個實驗室。

1999年,王擎將其實驗室搬到美國總評第四、心血管醫學十一年排名第一的克里夫蘭醫院。

短短5年時間,他由助理研究員升至正研究員,同時也升至美國克里夫蘭州立大學教授。

2001年,王擎開始擔任美國克里夫蘭醫院心血管遺傳學中心主任。

在王擎創建的第一個實驗室里,他發現第一個先天性室顫基因。

有關專家稱,這一發現為人類積極地預防和治療心律不齊疾病奠定了基礎。

該成果發表在世界頂級期刊《自然》上,1998年被美國<發現者>雜誌評為十大科學發現之一。

早在1995年,還在攻讀猶他大學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院博士後的王擎,就開始從事心律不齊(即長QT綜合症,先天性室顫等)方面的研究。

在世界頂級期刊《細胞》發表報道第一組二長QT綜合症基因之一的發現。

至1997年,他共發現了三個長QT綜合症基因,其中包括長QT綜合症最常見基因KvLQT1(KCNQ1)。

這些發現,為心律不齊疾病的研究開闢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極大地促進了該疾病的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

目前, 心律不齊基因方面研究的專利已被美國一家公司買走,並生產出了診斷該疾病的試劑盒。試劑盒的生產告別了傳統的對症下藥,而是實行「個體化治療」——對人下藥。

這是現代醫學領域「個體化治療」的典範,將會大力促進其它疾病領域「個體化治療」的實現。

第一個發現的成功沒有阻擋王擎前進的腳步。在人類遺傳學領域,王擎腳踏實地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發表科學論文、特邀綜述、教科書篇章105篇,其中8篇在頂級雜誌<科學>、《自然》、《自然遺傳學》、 <細胞>上發表;

王擎還曾獲得我國自然基金會傑出青年獎、美國兒科研究學會RichardRowe科學獎、美國心臟學會傑出研究員獎等多個獎項,並擁有專利8項.

三個克隆基因打開三扇窗口

在基因克隆上,王擎占了三個第一。克隆出第一個新的血管生成因子,克隆出第一個冠心病基因Mef2a,克隆出第一個癲癇和運動障礙並行症基因。

基因突變是引起人生病的直接原因,克隆出基因,就是找到了一扇治療疾病的窗口。

人類對2萬多個功能基因進行了全面注釋,中國科學家在其中的貢獻率達到1.8%。

其中,王擎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率先克隆出的新的血管生成因子,是其中的重要貢獻之一。

血管的形成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生理過程,受一系列血管生成因子的調控。

當血管生長的調控發生異常,就可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影響,並可引起多種疾病。

過多的血管生成可導致癌症、關節炎、牛皮癬和失明等;而血管生長的不足或血管的退化則可引起另外一些疾病,如心肌缺氧、大腦缺氧、中風、高血壓以及骨質疏鬆等。

先天性靜脈畸形骨肥大綜合徵就是一種罕見的先天性心血管疾病。

王擎率先用分子遺傳學手段研究該征,克隆了第一個先天性靜脈畸形骨肥大綜合徵易感基因——VG5Q,研究表明,該基因是一個新的血管生成因子,可促進新生血管的生長。

這項研究,有助於征服那些重大的與血管有關的疾病,如腫瘤、關節炎等。

該成果發表在2004年2月《自然》雜誌上,同期的《自然》雜誌上還專門發表了世界著名的心血管專家的評論文章,對這一重大發現進行了高度評價。

心血管疾病目前是發達國家所有疾病中的頭號殺手。據統計,僅在美國就有約1260萬人受冠心病影響,約750萬人曾發生過心肌梗塞,約50萬人死於冠心病。

在中國,每年估計超過100萬人死於冠心病。

2001年,王擎着手對心血管疾病進行分子遺傳研究。2004年,他成功地克隆了第一個冠心病非脂類致病基因Mef2a,並對該基因引起冠心病的分子機制進行了系統的研究。

他領導的課題組通過對一個擁有21名成員的家族進行分析後證實,這個名為「Mef2a」的基因產生的一種突變會導致冠心病和心肌梗塞。

專家稱,該研究不僅有助於我們理解這一重大疾病的發病分子機制,而且對研究冠心病的預防和治療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義。成果發表在《科學》上,引起了美國相關權威專家、著名學術刊物、重要媒體的重視與關注。2004年該研究成果被評為美國心臟學會十大進展之一。

2005年,王擎發現了導致癲癇和運動障礙並行症的第一個基因。

該基因命名為KCNMA1,它編碼一種BK鉀離子通道蛋白。王擎發現,該病的發病機制是使鉀離子通道更活化,將來有可能通過BK鉀離子通道阻抗劑治療癲癇或運動障礙病變。

這一重大成果發表在《自然遺傳》雜誌上,我校和克里夫蘭醫院為合作署名單位。

兩個中心優勢互補比翼齊飛

王擎既是美國克里夫蘭醫院心血管遺傳學中心主任,又是校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主任。兩個中心就像王擎的兩個孩子,手心手背都是肉,王擎對它們一樣關心和呵護。

但是,很明顯,兩個中心在起步早晚、發展基礎、研究現狀上有很大的差異。

我校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成立於2002年11月,包括基礎研究分中心和臨床研究分中心,直接隸屬於學校領導,依託單位為生命學院和協和醫院。

中心是一個開展人類基因研究的公共科研平台,致力於人類遺傳疾病基因克隆及功能的研究,建立重大疾病,如心腦血管、腫瘤、血液、神經系統、眼科、皮膚疾病等基因診斷和治療的新方法及新技術。

中心成立之初,即邀請王擎教授為中心主任,協和醫院楊鈞國教授為中心常務副主任,特聘教授徐濤為副主任。

美國克里夫蘭醫院心血管遺傳學中心是該醫院遺傳學研究最早成立的平台。

中心40名人員5年共發表論文70多篇,包括在世界一流雜誌《科學》《自然》《自然遺傳》《美國人類遺傳學》《Circulation》《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Lancet》等發表的多篇。

「兩個實驗室最大的不同在於經費的投入上。」王擎說。他在美國的實驗室每年承擔着近150萬美元經費的科研項目。

而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目前已經申請到的資金是330萬元,就目前的研究情況而言,這些資金是遠遠不夠的,中心的基因研究設備還存在不足。

「雖然中心比不上美國,但值得欣慰的是,我可以讓我的學生去美國,到那邊做論文,把先進的科學技術帶回來。

同時,中國人口眾多,遺傳病多,有利於研究遺傳基因病變。這也是我們在中國研究基因的一個優勢。」

在王擎教授的領導下,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已經有相當規模,在人才梯隊建設和科研上,都有斬獲:中心已有3位教授,5位副教授,3位講師,22位博士生和碩士生;

短短的2年時間,中心在國內外著名雜誌發表論文14篇,其中有1篇2005年發表在最尖端《自然遺傳》雜誌(影響因子24)上,這是基因中心和克里夫蘭醫院合作發表的第一個癲癇和運動障礙並行症基因。

談起中心日後的發展, 王擎充滿了信心。「基因中心在學校領導、科技處、人事處以及生命學院、協和醫院的支持下得到迅速發展。

中心成立至今,無論是科研論文發表,還是科研基金申請方面,都已取得一些重要成績,但是,我們要更上一層樓,相信通過努力,幾年內一定能夠獨立、自主、創新地發現幾種人類重要疾病的致病基因,為更多的患者帶來福音。」

目前,心律不齊和冠心病基因的研究已經走在國際前列,王擎沒有滿足現狀,「我們想加強對它的研究,爭取發現更多的病變基因。」

神經科學是涉及範圍最廣、最為複雜的一門學科,它涉及到腦組織及各種疾病的複雜性,包括從特發性震顫、腦中風到癲癇病變等病症。「

研究肯定有難度,但我們會慢慢克服。」中心也會關注眼睛、皮膚方面疾病的研究。「這些能造福於人類的科研,是中心今後努力的主要方向。」

人物貢獻

為「駿馬」開闢廣闊的草原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楊鈞國教授,較早地注意到了富有才華的同行王擎。他們都從事心臟猝死——長QT綜合徵的基因研究,8年前彼此互有了解。

2001年5月兩位學者開始網上交流,並約定:王擎下次回國一定相見晤談。2002年王擎到天津參加一項學術研究,在北京出差的楊鈞國聞訊專程趕到津門,拜訪這位神交已久的青年學者。

2002年,楊鈞國動員王擎合作申請一個重點項目。時間緊迫,為攻下這個項目,兩人在京並肩奮戰10餘天,申報材料修改了12次,最終拿下這個項目。

在楊鈞國教授看來,國際上久負盛名的王擎要不要這個項目「並不重要」,他所以積極參與,是想為祖國醫學分子遺傳學的發展貢獻心力。欽佩之餘,楊鈞國首次誠邀王擎到協和醫院工作。

在科技部匯報期間,王擎邂逅借調至科技部的華中科技大學生命學院教授閆雲君。

科技部一位專家也被王擎的才華所打動,順口對閆雲君說:「這麼牛的人,怎麼不引進到你們學校?」一句提醒,閆雲君如獲至寶,立即向當時的分管副校長丁烈雲舉薦。

華中科技大學素來愛才如命,丁烈雲隨即拜訪王擎,要求學校科技處創造一切條件,促成王擎回國。

鑑於人類基因組研究對於生命科學發展的戰略意義,也為了更好發揮王擎的專長,2003年5月,華中科技大學組建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這是特意為王擎搭建的舞台。

學校聘王擎為中心主任,楊鈞國為副主任,兩位合作夥伴成為親密戰友。

攜手5年「駿馬」歸來

校長李培根對人才工作多的是憂患意識:相對於北京、上海、廣東等地,相對於其他國內名校,地處中部的華中科技大學存在一定劣勢。

「學校上下人人都要關心人才大計,發現人才、舉薦人才、培養人才、用好人才,把學校建成吸引優秀人才的『強磁場』,化劣勢為優勢」。

許多海歸學者最大的顧慮是,事務性工作擠占科研時間。為了讓王擎安心從事科研及學科團隊建設,華中科技大學從上到下形成一條高效的服務鏈:校黨委書記朱玉泉協調各方關係,確保「初生」的研究中心健康發展。

時任分管副校長的李培根迅速督促落實中心的啟動基金,專門為其提供250平方米科研場所和3年研究津貼。適度放開中心的人事編制,方便王擎根據需要,從海內外引進高層次人才。生命學院黨政部門全力做好後台服務。

該校還「悄悄」地把王擎的得意門生劉木根教授引進到中心,參與科研建設,「借高徒引名師「,學校的苦心至今仍讓王擎感動不已。

劉木根是王擎教授與上海一所大學聯合培養的研究生,劉木根完成課程學習後,也來到美國克利夫蘭臨床醫學中心的分子遺傳研究中心從事科研工作。

兩年半時間裡,他一直跟隨王擎做研究,衣缽弟子,深得賞識。

2003年8月,劉木根回到上海準備博士論文答辯。為協助王擎儘快組建高水平的研究團隊,華中科技大學多方努力,終於把劉木根「搶」到該校。

如今,劉木根擔任中心主任助理,已成長為學術骨幹之一。

短短5年,華中科技大學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取得一系列進展。2005年,王擎被該校推薦、教育部遴選為講座教授。中心形成40多人的研究團隊,先後在國內外權威雜誌發表文章近30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4篇。

中心在快速發展,王擎每年回國從事研究的時間越來越長,他對華中科技大學的牽掛越來越多。華中科技大學面向全球招聘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在好友力勸下,王擎遞交了競聘材料。

3月底,校長李培根與王擎推心置腹地交談:在國外工作,成就感很大程度上只有一個——在一流雜誌發表論文。

回國工作,成就感還來自於帶領研究團隊邁向國內乃至國際一流,為祖國的生命學科貢獻心智和成果。這番話深深觸動了王擎。

最終,王擎教授在15名高手中勝出。攜手5年,華中科技大學終於引進這匹「駿馬」。

「駿馬」搖身成伯樂

正如李培根校長所言,王擎這匹「駿馬」帶來了「強磁場」效應。

王擎已經物色、打動了4位國際知名的中青年學者,他們有望在今年底陸續來到華中科技大學工作,另有6個研究團隊初步達成有關意向。

根據戰略規劃,生命學院還需要引進、建設20個研究團隊,將從全球範圍引進幾十名各有專長的人才。王擎對此充滿信心。

對即將到來的4位中青年學者的特點,王擎了如指掌:一位是做細胞生物學研究的,掌握了一種全新的技術,學院打算讓這位學者領銜,成立癌症研究中心;

一位在結構生物學核磁共振方面的研究居世界一流,發展勢頭很好。王擎打算像當年學校先「挖」他的學生劉木根一樣,先期引進該教授帶的一名博士後,為引進這位專家做好鋪墊;另兩位教授在各自領域均有絕活。

王擎說:「這4個人到位後,可以圍繞他們建立科研團隊,推動學院實力的提升。今後還將繼續藉助學校、學院和我個人的推薦,通過多種途徑,發現、吸引更多優秀人才。」

獲獎情況

在世界人類遺傳學領域作出了傑出貢獻,已發表150多篇論文,其中包括國際頂級雜誌9篇,《細胞》2篇、《自然》2篇、《科學》2篇和<自然遺傳學>3篇等。

在心血管和神經系統疾病的遺傳學研究中取得一系列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成果。曾獲得我國第一屆B類傑出青年基金,美國兒科研究學會Richard Rowe科學獎,美國心臟學會傑出研究員獎,霍華德-醫學研究院科學與教育傑出導師獎,克利夫蘭醫院傑出科學獎,

美國Doris-Duke基金會臨床醫學研究創新獎等。獲發明專利9項。

代表性論著

1. Zhang X, Chen S, Yoo S, Chakravarti S, Zhang T, Ke T, Oberti C, Yong SL, Fang F, Li L, de la Fuente R, Wang L, Chen Q, and Wang Q K*. 2008. Mutation in nuclear pore component NUP155 leads to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early sudden cardiac death. Cell, 135 (6):1017-27.

2. Du, W., Bautista, J.F., Yang, H., Diez-Sampedro, A., You, S., Wang, L., Kotagal, P., Luder, H.O., Shi, J., Cui, J., Richardson, G.B., and Wang, Q K*. 2005. Calcium-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opathy in human epilepsy and paroxysmal movement disorder. Nature Genetics, 37:733-738.

3. Tian, X.L., Kadaba, R., You, S.A., Liu, M., Timur, A.A., Yang, L., Chen, Q., Szafranski, P., Rao, S., Wu, L., Housman, D.E., DiCorleto, P.E., Driscoll, D.J., Borrow, J., and Wang, Q*. 2004. Identification of an angiogenic factor that when mutated causes susceptibility to Klippel Trenaunay syndrome. Nature, 427; 640-645.

4. Wang, L., Fan, C., Topol, S.E., Topol, E.J., and Wang, Q*. 2003. Mutation of Transcription Factor MEF2A in an Inherited Disorder with Features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Science, 302, 1578-1581.

5. Chen, Q., Kirsch, G., Zhang, D., Brugada, R., Brugada, J., Brugada, P., Potenza, D., Moya, A., Borggrefe, M., Breithardt, G., Oritz-Lopez, R., Wang, Z., Anzalevitch, C., O』Brien, R. E., Schultz-Bahr, E., Keating, M. T., Towbin, J. A., and Wang, Q*. 1998. Genetic basis and molecular mechanism for idiopathic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Nature 392, 293-296.

人物事件

2021年7月15日,美聯邦檢察官請求法院駁回對華人科學家王擎的指控。

2020年5月,王擎被指控觸犯虛假聲明和電匯詐騙,隱瞞在中國境內的支持和研究,騙取美國立衛生研究院資金。

美方拒絕對此事進一步置評的行為,與一年多前的千字新聞通稿形成鮮明對比。[1]

參考來源

  1. 王擎 ,科研之友網
  2. 王擎教授漫談醫學遺傳學 ,華中農業大學網
  3. 王擎 ,科研之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