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效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效宗為中國清朝官員,本籍盛京蓋平。他為漢軍正白旗,亦為官生。1687年由廣東肇慶知府調任福建分巡台灣廈門道。1691年因被控貪污解職,不久即病逝於台灣。

台南開元寺

【北園別館】 台南市開元寺原先為鄭成功二世嗣子鄭經選擇邑治北方的洲仔尾,建造園亭,此園亭於明末永曆34年間(西元1680年,鄭經在位19年所建),興建為非定居之「鄭氏別墅」,命名北園別館,令李景監造,張日曜佈置,極盡奢侈,成為文武百官打獵之圍場及宴會享樂之園亭,至明永曆35年(西元1681年),鄭經去世。 康熙22年(西元1683)鄭克塽投降清廷,當時台灣鎮總兵王化行以本島上缺少梵剎,而大橋頭廢舍一所,及原天府行台,宏敞幽靜,修竹茂林,朝煙暮靄,認為是「三寶地」興建為寺院的最佳場所。

命名為「海會寺」

在第二任巡道王效宗的讚允增建,以及首任主持志中禪師的努力主持募捐及監督寺院工程下,遂於康熙29年(西元1690年)8月7日動工, 格局才有了不一樣的發展。 王效宗讓整座廟宇轉了方向,從坐南朝北改成了今日的坐北朝南。另外,他又增建了三川門、初拜殿、左右廡廊、再拜殿,並在後方增建禪房;原本的上帝廟(今三代廳的前身)改祀關羽的父親。除了最一開始的開基二關帝之外,王效宗另塑了鎮殿關帝、關平將軍、周倉將軍。至翌年4月8日完工,取名海會寺,又名開元寺。,並開始募緣鑄造銅鐘,在於第二代主持福宗禪師於康熙34年(西元1690年)元月完成,成為台灣第一早鑄造的銅鐘。清康熙三十五年,因巡道高拱乾升任浙江按察使,所以亦立了高公祠在廟埕左側,約莫今永福路與馬使爺廳之處。

奉祀關公祖輩三代

清雍正年間是關公廳最重要的時期。清雍正三年(1725),除了關帝父《成忠公》外,後殿又增祀了祖《裕昌公》以及曾祖《光昭公》,除了五月時致祭外,還有春秋二祭。清雍正五年正式列入祀典,關公廳升格成了為官祀「祀典武廟」,原本屬上帝廟的後殿更名為「三代廳」,佛祖廳則沒變,其龍邊護龍在康熙年間已是禪房。 後殿三代廳除了奉祀關公祖輩三代,另有先賢牌位、長生祿位、僧人蓮座,如王效宗、陳儐、劉良璧、蔣允熹等。[1]

被列為一級古蹟整修

康熙五十五年(西元1716年)台廈道陳濱重修,次年改建為規模龐大的廟宇。在鄭氏時期被稱為「大關帝廟」的祀典武廟,在創建初期清政府為了消弭反清思想,極力排斥以前宋代抗金名將岳飛關公並祀,而不斷提升關公的地位,而後祀典武廟成了主祀關公,且晉升為官方祀典廟宇。日治後,武廟不再列入官方祀典,也喪失了原有的優勢地位,但在人民心中仍維持其崇高地位。民國七十二年(1983年)被列為一級古蹟,開始規劃整修。

特色

前殿為彌勒殿,主祀彌勒佛,左右配祀四大天王。正殿為大雄寶殿,供奉釋迦佛。左側旁祀鄭成功夫婦神位,兩側並侍十八羅漢。後殿為大士殿,主祀千手觀音菩薩。寺內有名井一口,稱為(鄭經井)。寺後種(七弦竹)一叢,為鄭經母親董氏手植。此外,在功德堂內,還保存不少鄭經時期的古物,這些對於開元寺而言,都是具有相當深刻的意義。 重一千六百斤的古鐘,為開山住持志中法師當年募緣所鑄,是台灣年代最古的銅鐘,上鑄「康熙三十四年」(1965年),銘記著志中法師的出關偈︰「獨坐釘關給善緣,募鐘立願利人天;一聲擊出無邊界,同種功德億萬年」,同時還鐫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和捐造者名單。 大士殿簷下有四個吊筒,分別是手握蓮花、佛經、寶劍和金剛杵的造形,以經卷法器為吊筒的作法在台灣佛寺中很少見。前埕碑亭中「重修海會寺碑記」,是乾隆42年,蔣元樞重修海會寺時所立,可和淨業堂(位於彌勒殿右側)右壁的「重修海會寺圖」碑, 一文一圖互相對照,來瞭解其歷史和規制。 「始建海會寺記」,則是康熙年間將「北園別館」 改為「海會寺」時所立,碑上有王化行撰文;原碑被水淹沒,此碑為民國44年仿古復刻。此外 ,還有嘉慶元年的「新修海靖寺碑記」,也是重要史料。[2]

前任:
周昌
福建分巡台灣廈門道
1687─1691
繼任:
高拱乾

參考資料

  • 祀典武廟 -那連綿的山牆畫出府城最美天際線
  • 開元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