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教 (隆慶進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教5.jpg
王教
出生 山東濟南府淄川縣
籍貫 山東濟南府淄川縣

王教(1539—1603),字子脩山東濟南淄川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生平事跡

嘉靖甲子(1564年),山東鄉試第十七名,後參加會試第一百三十九名。

隆慶五年,登進士第二甲第七十名[1][2][3]

初任戶部主事。改吏部考功主事,轉文選主事,調考功員外,以正主考試山西升郎中,調文選清吏司郎中。斥歸。錄直臣,復冠帶。沒後十七年,恤抗言,降斥臣,贈太常寺少卿,賜諭葬,專祠祀。鄉賢名宦,載縣誌名臣、府志清正通志藝文、明史列傳。

萬曆間為吏部文選郎中,佐尚書陸光祖澄清吏治。萬國欽因直言被貶,教以推舉國欽,被斥革為民。[4]

所著《銓部王先生文集》行世。1603年(萬曆三十一年)為淄川縣知縣朱萬春主持集人續修的縣誌作序。[5]

《銓部王先生文集》:《青島市圖書館藏珍貴古籍敘錄》所收為青島市圖書館入選第一、二批《山東省珍貴古籍名錄》的一百一十一部古籍,其中也包含了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六部古籍。內文收錄銓部王先生文集一卷詩集一卷。

曾祖父王綱;祖父王文;父親王珏。母尹氏[6]

賑濟災民

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魯中一帶發生乾旱,朝廷賑災不力,來年饑荒大盛。百姓吞吃野草啃食樹皮,凍餓而死者填滿溝壑。王教捐粟作糜救民,因給散有法毫無貪污,饑民不受郡邑賑濟而紛紛跑到王教處,因而得活者近萬人。地方官員驚異此事,想將事情上報,為王教請功。但對仕途已是怠倦的王教卻制止說:「我非為名者,我僅以繼先志耳。」

修縣誌

當時,《淄川縣誌》已經近五十年沒有續修。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新上任的縣令朱邑侯朱萬春親自登門造訪王教,懇請其出山簡刪葺新,主持縣誌續修。王教不忍典制污蔓,以花甲之年一力承擔。經過兩年多的搜集、整理和編寫,王教等人於萬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完成縣誌修訂,並撰寫序言。世評此書「故凡地方利病風俗異同無不洞本原,中肯綮而人品優劣,據事直書,幾於魯春秋矣」。

  修志工作包羅萬象,光搜集資料就瑣碎無比。王教做事認真謹慎,對於典故文章往往核實精詳。操勞的工作讓王教的身體損耗極大。第二年,65歲的王教就病故於周村老家。

評價

王教死後十六年,光宗皇帝即位。光宗反思神宗朝弊政,詔書錄恤抗言遭貶的諸臣。王教夙有清聲,舉朝共薦其為政往事,遂得復原職,特贈太常寺少卿,賜諭葬,建專祠,祀鄉賢,在縣、府、省志等中為之立傳。紀念他的專祠建在淄川城西街,祠前的石牌坊在過去淄川24座牌坊中最為高大宏偉,鄒平的太僕寺卿張延登和淄川的兵部尚書孫之獬為其撰寫碑記。王教祠堂大門對聯,是當時的大書法家張中發撰寫:「清風垂百世,正氣著千秋。」這幅對聯,便是對王教一生的公允評價。

  《乾隆淄川縣誌·藝文志》中收錄有王教《遊仙洲園》詩一首,或可一睹其風采:「高閣崚嶒即素秋,倚欄閣外水悠悠。十洲底處名鱗鳳,雨涘才看辨馬牛。雲樹回合平野望,煙霞並付小山收。異時荒服關門約,主張還誰第一籌。」

參考文獻

  1. (明)張朝瑞. 《皇明貢舉考》卷五. 《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828冊. 
  2. 魯小俊江俊偉著. 貢舉志五種 上.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9. ISBN 978-7-307-07043-1. 
  3. 朱保炯謝沛霖.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輯 785-790 明清進士題名錄索引 1-6. 台灣: 文海出版社. 1981. 
  4. 王教_王教介紹及評價_王教生平事跡_王教軼事_明史歷史人物 國學大師 2017年2月10日
  5. 王教:銓敘無私,清廉耿介_靜虛齋主_新浪博客 2016年11月16日
  6. 龔延明主編. 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 登科錄 點校本. 寧波: 寧波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526-2320-8. 《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登科錄》之《隆慶五年辛未科登科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