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濬火熔鐵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王睿火熔鐵鎖 |
王濬火熔鐵鎖從今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今天我們先來讀一下《三國演義》中的一個片段:
早有消息報入東吳。吳主(孫)皓大驚,急召丞相張 悌 tì 、司徒何植、司空滕循,計議退兵之策。悌奏曰:「可令車騎將軍伍延為都督,進兵江陵,迎敵杜預;驃騎將軍孫 歆 xīn 進兵拒夏口等處軍馬。臣敢為軍師,領左將軍沈瑩、右將軍諸葛靚,引兵十萬,出兵牛渚,接應諸路軍馬。」皓從之,遂令張悌引兵去了。皓退入後宮,不安憂色。幸臣中常侍岑昏問其故。皓曰:「晉兵大至,諸路已有兵迎之;爭奈王濬率兵數萬,戰船齊奮,順流而下,其鋒甚銳:朕因此憂也。」昏曰:「臣有一計,令王濬之舟,皆為 齏 jī 粉矣。」皓大喜,遂問其計。岑昏奏曰:「江南多鐵,可打連環索百餘條,長數百丈,每環重二三十斤,於沿江緊要去處橫截之。再造鐵 錐 zhuī數萬,長丈餘,置於水中。若晉船乘風而來,逢錐則破,豈能渡江也?」皓大喜,傳令撥匠工於江邊連夜造成鐵索、鐵錐,設立停當。[1]
時龍驤將軍王濬率水兵順流而下。前哨報說:「吳人造鐵索,沿江橫截;又以鐵錐置於水中為準備。」濬大笑,遂造大筏數十方,上縛草為人,披甲執杖,立於周圍,順水放下。吳兵見之,以為活人,望風先走。暗錐着筏,盡提而去。又於筏上作大炬,長十餘丈,大十餘圍,以麻油灌之,但遇鐵索,燃炬燒之,須臾皆斷。兩路從大江而來,所到之處,無不克勝。
上面的選文基本上是符合歷史事實的,說的是東吳最後一個皇帝孫皓為了阻擋晉軍將領王濬的進攻,在長江中設置了鐵索、鐵錐等障礙物,結果被王濬一一破解,根本就沒有起到作用。最後,王濬來到石頭城(就是現在的南京)下,孫皓沒有辦法,只能向進軍投降。從此,三國鼎立的局面徹底結束,天下再次統一。
這個王濬是西晉名將,史書記載他博學多聞,容顏英俊,多謀善戰。在消滅東吳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幫助晉朝完成了統一大業,被封為襄陽侯。而投降之後的孫皓,也被封為歸命侯。
到了唐朝,詩人劉禹錫經過西塞山時,想起三國時孫權曾派兵在這裡駐防,又想到王濬滅掉東吳,統一天下的種種往事,聯想到當時唐朝的藩鎮割據,寫下了這首感嘆歷史興亡的《西塞山懷古》。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從今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樓船是古代的戰船,因為船高首寬,外觀像樓而得名。樓船船大樓高,遠攻近戰全都適合,是古代水戰的主力戰船。益州是以四川成都為中心的地區,三國時屬於蜀漢,蜀漢滅亡後王濬曾經擔任益州刺史,他在這裡建造樓船,準備討伐東吳。以後我們讀陸游的《書憤》,其中有「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的句子。
金陵就是現在的南京,南京在古代的時候有很多名字,比如建康、建業、石頭城、江寧等等。南京之所以叫金陵,和一個傳說有關。據說春秋戰國時期,楚王滅掉了越王之後,來南京巡視。他登上了獅子山,立即被眼前美麗的景色吸引了,不過沒過多久,楚王就臉色大變,大臣們連忙問為什麼。楚王說,這地方風景雖美,但是王氣太盛,早晚會出新的帝王,奪了我的江山啊!這時候有一個巫師就給楚王出了個主意,說可以在獅子山上修一座陵墓,裡面埋上黃金,用黃金來鎮壓王氣,從此以後可以保證這裡出不了帝王。於是楚王派人立即開工,挖地修陵埋黃金。從此,這地方就叫金陵了,也從此,南京的王朝真的都是短命的王朝(無論是南朝的宋齊梁陳,還是後來的太平天國、中華民國,都為時不長)。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是秦始皇在這裡埋的金人來斷絕王氣。那什麼又是王氣呢?按照古代迷信的說法,帝王所在的地方,上面會有一種特殊的雲氣,這就是王氣。比如《史記》中記載,劉邦早年不管藏在什麼地方,他的手下人都能找到他,原因就是劉邦所在的上方會有特殊的雲氣存在。黯然的意思在這裡是暗淡。
這句詩的意思是:王濬派人駕駛着樓船從益州順流而下,金陵的帝王之氣就暗淡地消散了。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尋是古代的長度單位,八尺為尋。順便說一下,常也是長度單位,是尋的兩倍。所以,古文中的尋常,有時候指的是長度,是距離。這句詩里所講的,就是開始的時候我們所說的孫皓在長江中設置鐵索、鐵錐阻擋晉軍,王濬用火攻的方法熔斷鐵索,最終迫使孫皓投降。幡是一種旗子,降幡就是降旗。這句詩的意思是:孫皓設置的千尋鐵鎖鏈被王濬用火燒斷沉入了江底,他舉着降旗走出石頭城。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山指的是西塞山。枕是靠着的意思。寒流指秋天江水寒涼。這句詩的意思是:人生在世,有多少叫人感傷的往事啊(比如人世盛衰、朝代興替),西塞山依然背靠着滾滾的長江寒水,千年不變。
從今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四海為家指天下統一。故壘指西塞山以及自古以來作戰工事的遺蹟。蘇軾在《念奴嬌》中也提到「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蘆荻,蘆是蘆葦,荻是和蘆葦相似的生長在水邊的一種植物。這句詩的意思是:從今以後四海為家天下統一,這些古代遺留下的營壘在蕭瑟的秋風中,看着蘆荻在飄搖。
這首詩,從王濬率領戰船滅吳開始,引出即使金陵(南京)這樣的地方有長江天險可以依靠,但是山川之險不足為恃。接着他聯想到六朝興廢,抒發世事滄桑的感慨,最後點出反對藩鎮割據、堅持國家統一的主題。它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讚,被稱為「金陵懷古七律第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