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瑞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瑞瑜
出生 1940年出生
國籍 中國
職業 技師
知名於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工藝"代表性傳承人之一。
知名作品
百鳥朝鳳瓶
和平頌寶鑑
如意尊

王瑞瑜[1],男,1940年出生,是我國目前惟一全面掌握景泰藍全部工藝的專家,國家一級技藝大師,國家高級工藝大師,景泰藍製作點藍泰斗,景泰藍製作工藝國寶級大師,新中國唯一掌握"七寶燒"全部製作工藝的製作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工藝"代表性傳承人之一。

景泰藍位居「燕京八絕」之首,自古就是皇家重器,所以景泰藍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工藝絕技。景泰藍工藝煩瑣,一件成品需要數百道工序才能完成,被譽為世界最精湛、最複雜的工藝。景泰藍與雕漆、玉器、象牙被並稱為北京工藝品的「四大名旦」,它是工藝美術世界裡一顆璀璨的明珠。景泰藍具有悠久的歷史、典雅優美的造型、鮮艷奪目的色彩、華麗多姿的圖案、繁多的品種造型、富麗堂皇和精美華貴的視覺感受,其全部為手工完成。

個人成就

50年從藝生涯中,他設計、製作的景泰藍作品多次在國內外獲獎,深受各界喜愛,並曾拍出600多萬天價,其以細膩的描繪風格和高超的製作工藝而著稱,被譽為"琺瑯王",並多次獲得海內外各種榮譽,其作品被作為國禮,贈送給中外友人。

個人經歷

王瑞瑜1957年初中畢業後,作為當時的知識分子,按照政策要去勞動局登記,等待分配工作。1958年4月,他被分配到北京市特種工藝試驗場,在點藍車間工作了24年。這24年,註定了他與琺瑯的一世情緣。

學藝3年,他師從清末民初景泰藍老字號「老天利」繼承人張富榮劉明遠等師父,得其真傳,全面掌握了景泰藍的製作工藝。老天利的歷史與景泰藍可以說是和現代中國的命運連在一起,它成立於清朝末年,是最早的民間景泰藍作坊之一,光緒—民國期間的民間景泰藍作坊,有老天利、德興成、靜遠堂、志遠堂等字號,老天利商號是當時最有名的景泰藍作坊。王瑞瑜的工藝水平一路走來,可以說是得到了最好的琺瑯工藝真傳。

1963年,王瑞瑜在北京琺瑯廠設計室工作,專門製作「中國景泰藍第一人」錢美華的作品。民國至新中國成立前,由於整個國家形勢處於動盪之中,北京景泰藍工藝的發展和全行業的生產經營也基本上處於徘徊、低落的狀態。加上原料成本提高、市場購買力削弱、從業人員銳減等原因,使得景泰藍行業奄奄一息。王瑞瑜表示,錢美華認同是林徽因最先提出的按照設計圖規範化製作的理念。當時正任北京市琺瑯廠總工藝師的錢美華便把林先生的這個理念帶到了琺瑯廠,帶到了整個景泰藍工藝的生產中,這可以說是琺瑯的一次新生,也是工藝師的一次洗禮。「以前都是老金玉滿堂富貴瓶 ,藝人們按照腦子裡的想法掐絲、點藍,但這種方法不利於規範生產標準,更不利於傳承。」王瑞瑜說。1974年,王瑞瑜被國家評為第一批景泰藍「工藝美術師」。

改良工藝研製銀晶藍

1982年,王瑞瑜調入北京琺瑯廠新產品開發科,專門負責研製有中國特色的「七寶燒」(後定名「銀晶藍」)獲得成功,成為新中國唯一掌握「七寶燒」全部製作工藝的製作大師。「銀晶藍」呈現的藍完全不同於景泰藍那種深邃高貴的深藍,而是藍得像陽光下的海水般那樣乾淨透澈,還有些金屬的質感和瓷器般的光澤。

1985年,王瑞瑜先後受聘於中央美術學院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講授景泰藍的工藝製作流程,是新中國能完美掌握景泰藍製作各工序的少數幾個高級技藝大師之一。

2009年7月,王瑞瑜正式擔任孔氏首席琺瑯工藝大師,開始研究琺瑯錶盤的製作。傳統的掐絲琺瑯是銅胎掐銅絲,在銅絲縫隙中填入釉料,但是琺瑯錶盤要在銀牌上掐金絲,再添釉料燒制,這就加大了燒制的難度,他曾用紅藥、銀藥、無銀焊藥,都無法把金絲粘連到銀盤上。王瑞瑜又想到焊接的方法,用焊槍將他們焊到一起,但是金熔點高,銀熔點低,達到金的熔點,銀盤都燒化了,經過反覆難以數計的團隊努力才燒製成功。2009年年底,他們順利燒制出了第一款掐絲琺瑯表。

所獲獎項

親制研發景泰藍二代產品"銀晶藍",並榮獲輕工部科研成果三等獎(1987年),國家技術進步三等獎(1988年)。

它不斷探索、創新工藝的表現手法,創造了剔、染、點藍等4種施釉新方法;八十年代提出並推廣素雅色調即調和色,用色彩學原理和釉色優選的方法,加強景泰藍色彩的藝術效果。他親制的很多作品曾榮獲國家、部、市級金獎,《周其壘》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金杯獎(1981年)

2005年創作的《和平頌寶鑑》榮獲第二屆北京工美杯金獎,《如意尊》獲輕工部優秀創作獎(1979年),第41屆國際旅遊品和工藝品交易會 "金鳳凰"創新產品設計大獎賽金獎(2006年),《蓋碗型瓶》獲第二屆中國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中國工藝美術精品金獎(2006年)。[2]

個人作品

2001年王瑞瑜大師為澳大利亞著名藝術家阿仙先生1.6米高的裸體人物百蝶荷花。

2002年在香港佳士得,一件明景泰御製掐絲琺瑯纏枝番蓮蓮蓬紋盒以1057.25萬元成交;

2003年王瑞瑜大師為中華老字號東來順百年店慶製作景泰藍紀念火鍋做為鎮店之寶。

2003年王瑞瑜大師創作的七寶吉祥鼎贈送給台灣友人。

2006年在香港蘇富比,清乾隆銅胎掐絲琺瑯回紋三足蓋鼎以725.04萬元拍出。

2008年為喜迎奧運米振雄大師設計,王瑞瑜大師製作《百鳥朝鳳瓶》拍賣高達60多萬元。[3]

2013年9月中國新奢侈品聯合會主辦的中國民族精品博覽會,王瑞瑜大師創作的中國首家私人定製琺瑯表品牌在此次博覽會上轟動全場。

與琺瑯結一世緣——專訪景泰藍工藝大師王瑞瑜先生

景泰藍位居「燕京八絕」之首,自古就是皇家重器,所以景泰藍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工藝絕技。景泰藍工藝煩瑣,一件成品需要數百道工序才能完成,被譽為世界最精湛、最複雜的工藝。景泰藍與雕漆、玉器、象牙被並稱為北京工藝品的「四大名旦」,它是工藝美術世界裡一顆璀璨的明珠。景泰藍具有悠久的歷史、典雅優美的造型、鮮艷奪目的色彩、華麗多姿的圖案、繁多的品種造型、富麗堂皇和精美華貴的視覺感受,其全部為手工完成。近日,本刊記者專訪了景泰藍工藝大師王瑞瑜先生。

在琺瑯廠出師

琺瑯工藝雖是舶來品,但一經傳入中國,即與我國已有的金屬製造工藝、鑲嵌工藝完美地融為一體,所制琺瑯器在造型、圖案等方面完全民族化,甚至不留有任何外來影響的痕跡。在明代景泰年,掐絲琺瑯獲得了史無前例的發展,因在中國一般多外飾藍色釉料,故習稱「景泰藍」。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裡可以發現,無論花瓶等器皿、珠寶或鐘錶還是其他把玩件,處處都是琺瑯的蹤跡。

王瑞瑜說,銀晶藍嵌的是銀絲,成本高,因為釉色太厚,釉經常會燒崩了,所以廢品率特高,識貨的人又少,賣不了多少,現在早沒人做了,也是一種缺憾。

他給記者介紹了「七寶燒」和景泰藍的區別。一是景泰藍為不透明料,因為是各類顏料混成之;而「七寶燒」為透明及底的釉料。二是工藝上,景泰藍的製作工藝是銅胎上掐絲後填料燒制打磨的;而「七寶燒」是先在銅胎上塗一層紅色水銀,再在這層水銀上作圖案,然後敷上完全透明的玻璃質釉,因為透明,你可以從外層看到裡面最底的一層圖案,又因為裡面水銀反光的原因,而使得顏色更加美麗。二者的最大區別在於景泰藍的顏色在表面,「七寶燒」的顏色是在玻璃釉下。

日本「七寶燒」釉料成分不明,但是很昂貴,當時也是只見小型器物而無大器,佳品也難得,製作需時也久。「七寶燒」釉料相對於景泰藍來說脆性大得多,逢大震動就容易開裂和剝落。晚清民國時候「七寶燒」進口中國沿海,當時的廣州工匠仿製「七寶燒」的釉料。但是因為「七寶燒」的釉料本身昂貴,加上工藝配方上的不同,因而現在遺留下來的所謂「七寶燒」很少有人能夠懂得,雖然說釉料透明度還不錯,但還是無法達到真正日本「七寶燒」的水平。

「七寶燒」作為日本特有的傳統藝術,從創製之初,即體現出其獨特魅力:它以金屬為胎,表面裝飾以石英為主要原料並配合其他顏料燒制而成,其具有器形規整、胎骨輕薄、釉料細膩、色澤明快、璀璨華麗、紋樣典雅、線條纖細等諸多特徵。國內的銀晶藍其實足以達到日本「七寶燒」的水準,但因為耗費人力、物力甚巨,最重要的是出窯率不及景泰藍,只有50%,而景泰藍的成功率則有90%,銀晶藍的計劃因此而擱淺。

1985年,王瑞瑜先後受聘於中央美術學院及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講授景泰藍的工藝製作流程,是新中國能完美掌握景泰藍製作各工序的少數幾個高級技藝大師之一。

王瑞瑜對於銀晶藍的中國式創造,極大地激發了他的靈感,他多次創新改良琺瑯工藝,其創造的剔、染、點藍等多種施釉新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現代的琺瑯工藝製作。在20世紀80年代,他還提出並推廣了素雅色調即調和色,用色彩學原理和釉色優選的方法,加強琺瑯色彩的藝術效果。其作品曾作為國禮,代表國家贈予外賓,而其作品更是在拍賣市場拍出600萬元的天價,世稱「琺瑯王」。 加入孔氏琺瑯腕錶

琺瑯被看作手錶工藝中最接近藝術的一種,琺瑯表產量和受歡迎程度均達到鼎盛。要談中國的琺瑯表,也離不開中國的琺瑯根源——國粹「景泰藍」。

王瑞瑜突破傳統琺瑯腕錶的素材限制,將東方的文化融入琺瑯腕錶的生產製作,同時又跳脫傳統東方琺瑯命題單一的局限,將豐富的東方元素呈現於孔氏琺瑯腕錶之上。

王瑞瑜工藝精湛,最擅長掐絲琺瑯工藝,作品細節驚人,其製作的龍表,在不足5厘米的錶盤上,可以做到上百片鱗片的呈現。Anita Porchet曾於瑞士巴塞爾表展期間同王瑞瑜探討琺瑯技藝,並讚嘆孔氏琺瑯的獨到之處。

王瑞瑜剛開始低估了在手錶上做琺瑯的難度。他說:「錶盤太小,中國也沒有人做過,不管是胎體還是釉料都和景泰藍不一樣,沒有任何參照,只能一步一步摸索。 錶盤尺寸小,不能用「景泰藍」的銅胎,掐絲必須軋得特別細,自然也不能用「景泰藍」的銅絲。此外,用於焊接胎和絲的焊藥也要找到新的。其次,釉料也是問題,中國本土的釉料燒制出來有小孔眼, 不夠純淨,用過日本的釉料但顏色不行。」王瑞瑜記得第一次製作的琺瑯錶盤,最後借鑑自己在北京琺瑯廠時了解過的日本「七寶燒」才得以完成,但那距離瑞士琺瑯手錶的水準還差很遠。

2009年7月,王瑞瑜正式擔任孔氏首席琺瑯工藝大師,開始研究琺瑯錶盤的製作。傳統的掐絲琺瑯是銅胎掐銅絲,在銅絲縫隙中填入釉料,但是琺瑯錶盤要在銀牌上掐金絲,再添釉料燒制,這就加大了燒制的難度,他曾用紅藥、銀藥、無銀焊藥,都無法把金絲粘連到銀盤上。王瑞瑜又想到焊接的方法,用焊槍將他們焊到一起,但是金熔點高,銀熔點低,達到金的熔點,銀盤都燒化了,經過反覆難以數計的團隊努力才燒製成功。2009年年底,他們順利燒制出了第一款掐絲琺瑯表。

王瑞瑜回憶琺瑯作用於錶盤上的難度,他表示點藍依舊很重要。點藍與燒制是同步交替進行的,點藍分層次,點一次燒一次,每燒一次,釉料會下凹一些,再點再燒,直至凹陷處被填滿呈微凸狀。而燒制次數則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一般最多就是20多次。就釉料的來源,因為國內的原料不達標,孔氏琺瑯主要還是從法國進口,現在已有七八十種顏色了。有時他們也會為求一些特別的顏色而自己熬料(以石英為主,再根據所需顏色加入各種礦物質,經1400℃高溫熬製出結晶體)。

王瑞瑜一生和琺瑯結緣,在他退休後的日子裡,無論是客串學校老師,還是在企業做琺瑯顧問,何嘗不是對「非遺」的一種持續性保護和發揚。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