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祥簡介:臥冰求鯉是怎麼回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祥簡介:臥冰求鯉是怎麼回事?中國的封建社會主要推崇的是儒家文化,最講究注重是禮儀、禮法,中國歷代的統治者,多標榜「以孝治天下」,聲稱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當然這個大道理說的在理,一個連自己的父母也不孝順人要他忠於別人,怕是很難做到。[1]

漢魏之間,士人當官的路徑叫「舉孝廉」,由官員向上推薦當地的孝子廉吏,進入仕途。這種推薦制度,權力基本掌握在士族大家手上,貧寒人士要被舉薦,萬里挑一。所以很多人從孝子入手,全心全意地把孝順這項工作做大做強。自然也有造假的情況出現了。

有個人母親去世後哭得天昏地暗,每當他哭,就有烏鴉飛來在他頭頂上盤旋。地方官勘驗後,大力把這個孝子推薦出去。不料後來事情敗露,真相是這傢伙每回哭就偷偷地把麵餅撤在地上,吸引烏鴉啄食,形成條件反射,一哭烏鴉就飛來。

王祥(184一268),字休徵,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幼年隨繼母逃難到宿松縣定居,王祥侍奉繼母極為孝順,系我國二十四孝之一「臥冰求鯉」的主人翁,從而成就了千古「」名。

王祥於東漢末年隱居宿松二十餘年。曹魏王朝時,先後擔任縣令、大司農、司空、太尉等職;西晉時官拜太保,進爵為公。 生於山東西孝友村皖松

公元184年,王氏二十七世祖王祥出生於山東臨沂(今西孝友村),系漢諫議大夫王吉之後:其祖父王仁,漢青州刺史;父王融,漢即丘令,避不就。王祥自幼聰穎可愛,勤學苦讀。童年時知書識禮,扶母攜弟遷尊老愛幼,孝順可嘉。惜好景不長,母薛氏早逝,王祥過早承擔起家務,為父分憂。後父娶朱氏,王祥對繼母十分孝順。

漢末之際,天下大亂,王祥先祖王仁死於亂世,家道衰落,無法生活。為避戰亂,王祥一手扶着繼母朱氏、一手牽着3歲的弟弟王覽,來到一個叫」廬江郡」的地方停了下來,這裡就是今安徽省宿松縣龍湖之濱的王祥上、下灣。宿松地處大別山南麓、皖江之首,交通便利、山清水秀、民風淳樸,王祥就是在這裡避亂生活了20多年,最後步人仕途的。

為救繼母「臥冰求鯉」 弟兄兩人孝悌傳名俗話說,「沒媽的孩子像根草」。這話用在王祥身上再貼切不過了。由於不是自己所生,繼母朱氏對王祥十分刻薄,總是看不順眼,非打即罵。可憐年少的王祥一天到晚,做農活、放牛、操持家務、輔導弟弟王覽讀書,累死累活也沒得到繼母的憐愛,即使這樣,懂事的王祥仍逆來順受,不失孝心,精心侍奉繼母,關照同父異母的弟弟。遷居宿松時王覽還少不更事,隨着年歲的增長,王覽察覺到母親對哥哥的刻薄,不合情理。於是時時處處護着哥哥,他經常勸母親不要虐待王祥,有什麼事情也自己擔着。王祥婚後,母親對他的妻子何氏更是挑三揀四。此時,王覽規勸母親:兄嫂對您不薄,理應關愛有加,不興打罵。但母親仍然聽不進去,依然我行我素。王祥對繼母的孝心也絲毫不減。父母生病,他衣不解帶,端茶遞水,忙前忙後,就是熬好的湯藥他都要先嘗試溫度,生怕燙着父母。

一個冬日,繼母臥病在床,想喝新鮮魚湯。時值三九嚴寒,外面冰天雪地,到哪裡去弄鮮活的魚兒啊?為了滿足繼母的願望,王祥來到湖邊,解開上衣、袒胸露背、伏在寒冰上,用體溫融化厚厚的冰層。也許是他的孝心感動了上蒼,兩條紅鯉忽然從王祥化開的冰窟窿里一躍而出。

喝下新鮮魚湯的繼母不久病癒。後來,繼母又想吃烤麻雀。但滿天飛的鳥兒如何抓得住?王祥想出了一個辦法。他用幾根樹枝撐起一張漁網,下面撒些米谷,用一根繩子遠遠地牽着支撐的樹枝,待麻雀進入漁網啄食時,用力拉繩,啄食的雀兒便成了王祥的囊中之物。

這就是「臥冰求鯉」「張網捕雀」典故的由來。如今,在宿松縣西南一個叫王祥上、下灣的地方還留有兩個地名:「求鯉處」和「雀坡嶺」,就是人們為紀念王祥行孝而取的名字。

王祥的孝行也感動了繼母,漸漸地,繼母對王祥夫婦也以禮相待,一家人和和睦睦、其樂融融。王覽妻子阮氏與嫂嫂妯娌和睦、相互禮讓,孝悌美名傳遍四鄉八鄰。王祥生二子均入仕途,至今已傳66世;王覽生6子,至今已傳58世,其長子王導官至東晉宰相,官勢顯赫,史書「王與馬,共天下」就是真實記錄;大書法家王羲之史傳千載,他就是王導的親侄子。據統計,宿松王氏4萬多人口,王導之後占有一半。 不懼權貴撫屍慟哭忠臣之心可見一斑

王祥、王覽兄弟以孝梯傳天下,亦感動朝廷。在「孝治天下」的封建時代。官府多次召喚王祥到衙門赴任,王祥均以繼母年事已高、體弱多病、需要照顧為由拒絕上任,直到繼母去世時,才應呂虔之召出任徐州刺史別駕,協助刺史安靖地方。當年盜寇成災,王祥率兵討伐,終使「州界清淨,政化大行」。時人歌之日:「海沂之康,實賴王祥:邦國不空,別駕之功。」因聲名大震,王祥歷任曹魏縣令、大司農、司空、太尉,封濉陵侯。

  入晉以後,他已擁七官之職,由太尉進為太保,封爵由睢陵侯晉為郡公,當時朝中八公同列,唯有他位居第一,所以西晉「以孝治天下」。 官至太保「家無宅宇」 死後安葬「勿起墳隴」

  王祥不但忠孝,而且清廉。他歷漢、魏、晉三代,漢末刺史別駕、曹魏太尉晉武帝時進爵為公,三朝元老名噪一時。他生性豁達、一生清廉。武帝詔日:「(王祥)又以太保高潔清素,家無宅字,其權留本府、須所賜第成乃出。」一個朝廷官員連私人住宅都沒有,這在旁人眼中簡直是不可思議,但清廉的王祥的確如此,這不能不說是我們琅琊王氏的驕傲!不但如此,王祥對自己身後之事也想得明白,下遺訓,說「夫生之有死,自然之理」叮囑後人在他死後不須冰浴、勿纏屍,皆浣故衣,隨時所服」。而且要求後人「勿作前堂,布几筵」;葬在西芒山上,「勿用甓石,勿起墳隴…」這就是一個生活在1700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的喪葬觀。他要求不大操大辦、不多占耕地、不驚動眾人,簡簡單單、乾淨利索!如果當時有「火葬」一說,這位先人一定會在遺囑中首選「屍體火化」。按說,三朝為官、位列「三公」的王祥,以85歲高壽去世,後人應「請神仙、做道場、做法事」,風風光光、熱熱鬧鬧大辦一場才有「面子」,可有先人遺訓在此,違背可就是「不孝」了。

  王祥留給後世的不是物質財富,而是珍貴的文化遺產,他有遺言如此:「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臨財莫過乎讓。此五者,立身之本。」

  「孝文化」乃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根基。弘揚先祖的忠孝悌廉之美德,弘揚「四至一讓」的好家風,也是為促進社會和諧文明而努力。[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