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紅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紅陽

個人簡介

王紅陽(1952年1月31日-)女,山東省威海市人,生於江蘇省徐州市。漢族,腫瘤學、分子生物學專家。 1992年畢業於德國烏爾姆大學,獲博士學位。曾任德國Max-Planck研究所生化所P.I。現任上海東方肝膽外科研究所副所長;信號轉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東方肝膽外科醫院綜合治療二科主任、主任醫師。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主要成就

  長期從事腫瘤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對腫瘤信號轉導有重要建樹。97年學成回國創辦國際合作生物信號轉導研究中心和綜合治療病區,形成基礎與臨床結合的創新基地。在分子診斷方面,研發了新的肝癌診斷標誌物及血清檢測單克隆抗體,獲國家專利;克隆新的肝癌相關基因4個並闡明功能;首次發現新的抑制性受體對肝癌細胞生長、凋亡的調控機制和癌基因P28在肝癌的異常信號通路,為肝癌防治提供了新的靶標;分離新的磷酸酶3種,提出新的酶分類法;發現了磷酸酶PCP-2調控β-catenin介導的腫瘤信號通路,與同行合作提出新的抑制性受體調控機制在多器官存在的新概念。在Gastroenterology、Nature、Hepatology和Oncogene等發表論文75篇,影響因子190分,SCI引用527次;申報專利9項(國際1項),授權4項。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上海醫學科技一等獎。

  目前承擔了國家「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軍隊「十五」重點基金、上海市重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等10項課題,在研課題經費達500餘萬元。在《Nature》、《Oncogene》、《JBC》等國內外期刊上發表論文30篇。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獲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計劃資助,獲得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上海市「巾幗創新獎提名獎」,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2000年被評為總後「科技金星」,獲得吳孟超肝膽外科醫學獎一等獎。

人物事跡

  王紅陽成長於南京一個幹部家庭。小學時,王紅陽進了業餘體校練體操。1970年,王紅陽入伍,裝滿新兵的列車把她的人生之路帶向了大西北。在六盤山腳下的新兵訓練結束後,作為一名衛生員,她被調去參加中央醫療隊,到寧夏最偏遠、最貧困的農村搞婦女病普查。1972年春節,王紅陽從部隊駐地興沖沖地回到南京看望父母。萬萬想不到的是,父親當時竟被診斷為肺癌晚期。 回到部隊,整整一周時間,王紅陽都沉默無語。一天傍晚,她鼓足勇氣對隊長說:「我要當醫生!」1973年,王紅陽如願考進第二軍醫大學臨床醫學系,畢業後便留在長征醫院消化內科當醫生。

  1997年,留學德國的王紅陽放棄了海外優厚的工作生活待遇條件,回到祖國,在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創辦了軍內外首個「中德國際合作細胞信號轉導研究中心」。當時一張辦公桌3人輪流用;缺少做實驗用的玻璃器皿,她就和實驗人員一起回收清洗別人用過的瓶瓶罐罐;受設備條件限制,一些實驗只能到德國科學院做,她就做了整整兩年「空中飛人」,每月往返於中德之間,常一下飛機直接就進入實驗室。王紅陽獲得了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並從德國籌集了30萬馬克科研資助和200多萬元的儀器設備,使細胞信號轉導研究中心初具規模。 她發現了新的肝癌診斷標誌物MXR7/GPC3,獲得國際發明專利,臨床意義重大;她克隆了對腫瘤信號有重要調節功能的新基因———受體型酪氨酸磷酸酶PCP-2,獲國際專利;她帶領團隊製備了特異的單克隆抗體,預計與甲胎蛋白聯合使用,可使肝癌的診斷準確率提高15%。

  王紅陽共培養了29名碩士、12名博士和6名博士後,選派了4名學生去國外著名實驗室短期培訓,以基礎、臨床交叉結合的嶄新模式教書育人。她是位嚴師,但同時又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一般疼愛。看到學生實驗辛苦、住宿條件差,她親自買來冰箱、微波爐、電風扇;博士生小丁兩年多沒回家探親,王紅陽便主動替小丁在春節值班;實驗室會餐,王紅陽親手給學生做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