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鋪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王鋪鎮是秦安通往新疆、蘭州的必經之路。建有店鋪多處,故以鋪名。清朝屬碧玉鎮管轄。民國時期為上家鋪鎮、仙嶺鄉。在1950年,境內設王鋪、馮溝鄉。1953年8月,又增設馮岔鄉。1958年,建立王鋪公社。1961年10月,改建成王鋪、馮溝、崔岔、郭集公社。1965年,合併為王鋪公社,1980年11月,從王鋪公社分出11個大隊建立郭集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改名為王鋪鄉。2003年將郭集鄉全併入王鋪鄉。面積147.2平方千米,人口30123人(2005年)。轄30個行政村。交通便利。東與魏店鄉相連;西與甘谷縣相連;北與雞川鎮相連;西北與碧玉鄉相連;東南與郭嘉鎮相連。310國道(天巉公路)與207省道(靖天公路)貫穿全境。
2017年1月經甘肅省民政廳研究同意,撤鄉改鎮。[1]
概況
王鋪鄉位於秦安縣西北部,平均海拔1936米。面積148.17平方千米,人口6338戶、29243人(2008年末)。轄王鋪、梁峴、馬莊、五營、半墩、馮貟、曹家灣、馮家溝、羅店、羅孟、岳謝、馮堡、賈岔、楊崖、盧胡家、崔岔、郭岔、陽屲、郭集、高灣、周岔、連灣、坡窪、榆木、邵莊、龐河、大寺、張嘴、青林、師家山30個行政村,119個村民小組。鄉政府駐王鋪村,距縣城42千米。最高海拔2012米(一說2020米),是全縣海拔最高處。G310、S207公路穿境。景點有青林原始次森林、北魏時期觀音寺及仰韶文化、齊家文化遺址等。
沿革
1950年設王鋪鄉、郭集鄉。1959年設王鋪公社,1962年設郭集公社。1984年改王鋪鄉、郭集鄉。1996年,王鋪鄉面積88平方千米,人口1.5萬人,轄王鋪、馬林、梁峴、馬莊、五營、半墩、馮貟、曹家灣、馮家溝、羅店、羅孟、岳謝、馮堡、賈岔、羅門、楊崖、盧胡、崔岔、郭岔、陽屲20個行政村;郭集鄉面積60.2平方千米,人口1.1萬人,有縣鄉公路與鄉村公路相通,轄師家山、張嘴、郭集、高灣、周岔、連灣、坡窪、榆木、邵莊、龐河、大寺、青林、吳家河、水灘、陽坡灣15個行政村。
2004年1月,撤銷郭集鄉併入王鋪鄉。2005年,全鄉面積147.2平方千米,有35個村,總人口30123人,農業人口28958人。2006年撤銷5個村:撤銷羅門村,併入賈岔村;撤銷吳家河村,併入高灣村;撤銷陽坡灣村,併入大寺村;撤銷水灘村,併入榆木村;撤銷馬林村,併入梁峴村。2010?年,面積147.2平方千米,總人口29097人,其中農業人口28017人。
地理位置
位於秦安縣西北部,是全縣海拔最高處,最高海拔2012米,距縣城42千米,面積147.2平方千米.2005年,全鄉有35個村,總人口30123人,農業人口28958人。2006年撤銷5個村:⑴撤銷羅門村,併入賈岔村;⑵撤銷吳家河村,併入高灣村;⑶撤銷陽坡灣村,併入大寺村;⑷撤銷水灘村,併入榆木村;⑸撤銷馬林村,併入梁峴村。撤併後共轄30個村:王鋪、梁峴、馬莊、五營、半墩、馮貟村、曹家灣、馮家溝、羅店、羅孟、岳謝、馮堡、賈岔、楊崖、盧胡家、崔岔、郭岔、陽屲、郭集、高灣、周岔、連灣、坡窪、榆木、邵莊、龐河、大寺、張嘴、青林、師家山。
鄉風民俗
由於地理原因。其土豆,蘋果,梨等風味獨特且味道鮮美。王鋪人民質樸老實。勤勞善良。主食麵類。四季劃分嚴格,冬天嚴寒。夏天酷熱。晝夜溫差較大,考驗王鋪人民最大的問題就是缺水。一年四季的缺水。全鄉人靠的就是收集在一起的雨水。民謠是這樣說的:"王鋪梁,北風狂,吹乾了草,凍死了狼。"正是這種嚴酷的環境,養成王鋪人民戰天鬥地,永不屈服。[2]
經濟概況
王鋪鄉經濟以農業生產種植為主,主要種植冬小麥、玉米、洋芋、胡麻、油菜子等農作物。在鄉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加大項目爭取力度,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圍繞"爭項目、修梯田、調結構、鋪地膜、搞養殖、抓勞務"的工作思路,堅持農業基礎地位不動搖,發展特色產業、優勢產業,逐步形成以優質蘋果、良種洋芋籽種繁殖、優質油料種植和規模養殖為主的特色農業產業。
全鄉共有耕地面積75032畝,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9800畝,糧食總產量12069噸,平均畝產161公斤,人均產糧431公斤,人均純收入2449元;鄉鎮企業總產值1380萬元;年勞務輸轉人數6000人次,創勞務收入23912萬元;全鄉梯田累計51751畝,水窖10147眼;果園18865畝,其中:梨2594畝,蘋果16075畝,其它果園196畝。[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