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錦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錦蛇原圖鏈接

簡介

王錦蛇屬游蛇科蛇類,體大兇猛,且無毒,食譜廣泛,野外捕食鼠、鳥、鳥蛋及其他小型動物。中國主要分布於河南、山東南部(以前分布較多,隨着近年來生態環境的惡化和人為因素等,現在較為少見)陝西、四川、雲南、貴州、湖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灣、廣東、廣西等地。國外分布于越南、日本(均有記錄)。生活於平原、丘陵和山地。垂直分布範圍:300~2300m。[1]

基本信息

'其他中文俗名:'臭王蛇、黃喉蛇、黃頜蛇、王蛇四川)、錦蛇、黃蟒蛇、王蟒蛇、油菜花、臭黃蟒、棱錦蛇(黑龍江)、棱鱗錦蛇(福建)、菜蛇、王字頭(貴州)、

菜花蛇(湖南、湖北)、松花蛇(貴州、四川)、臭青公\母(台灣)、菜花蛇(江蘇,浙江,江西,四川)
保護: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原色王錦蛇(大部分)頭部有黑紋「王」字,多數體表呈黑黃白三色環紋,鱗間末多黃色,觸摸有肌肉感且粗糙緊實。多有後1/3無紋路呈星點至尾尖。
(因公母,體色差異,變異不一)腹部多為黃色,手感平滑,全長可達2.5米以上。
【註:王錦蛇苗/亞成體/成體/體色多有不一,蛇苗基本無顏色特徵,亞成期發色後顯出應有體色,在飼養生活中也是樂趣之一】
王錦蛇身體呈圓筒形,可達5~10千克以上。主要生活在丘陵和山地,在平原的河邊、庫區及田野均有棲息。它動作敏捷,性情較兇狠,爬行速度快,會攀岩上樹。主要以鼠類、蛙類、鳥類及鳥蛋為主食,在食物短缺時甚至殘食同類。

野生王錦蛇有應激反應,受驚嚇後釋放腺體,人工繁殖多無此類問題。該蛇系產卵繁殖,每年的6~7月產卵,每次產8~15枚不等,孵化期為40~45天左右。

種群分布

王錦蛇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西、安徽、江蘇、福建、湖南、湖北、廣西、廣東、雲南、貴州、陝西、河南、甘肅及台灣等省(市,自治區),是典型的無毒蛇。

形態特徵

頭背鱗縫黑色,顯"王"字斑紋;瞳孔圓形;吻鱗頭背可見;鼻間鱗長寬幾相等;前額鱗與鼻間鱗等長;頰鱗1;眶前鱗2(1),眶後鱗2(3);顳鱗2+2(3);上唇鱗8,3-2-3式;下唇鱗10(11或9),前4~5枚與頷片相切;背鱗23(25,21或19)-23(21)-17(19),最外二行平滑,其餘強棱:腹鱗雄217~221,雌218~224;尾下鱗雄77~83,雌42~84;肛鱗二分。

體粗壯,全長2米左右。上唇鱗8(3—2—3) 枚,頰鱗1枚; 眶前鱗1 (2,3)枚,眶後鱗2 (3)枚; 顳鱗2 (3,1)枚+3(2,4)枚。背鱗23 (21,24,25)—23 (21)—19 (17,18,20)行,除最外側1~2行光滑外,均起強棱; 腹鱗203~224枚,肛鱗2枚,尾下鱗60~120對。背面黑色,混雜黃花斑,似菜花,所以有菜花蛇之稱。頭背棕黃色,鱗緣和鱗溝黑色,形成「王」字形黑斑,故稱王錦蛇;腹面黃色,腹鱗後緣有黑斑。幼體背面灰橄欖色,鱗緣微黑,枕後有1條短縱紋,黑色;腹面肉色。成幼體間體色斑紋很不相同,易誤為他種,需注意。

生活習性

棲息于山區、丘陵地帶,平原亦有,常于山地灌叢、田野溝邊、山溪旁、草叢中活動;性兇猛,行動迅速。晝夜均活動,以夜間更活躍。食蛙、蜥蜴、其他蛇類、鳥、鼠類,甚至同類的幼蛇。卵生。6~7月產卵,每次產8~12枚,卵大(45~60)毫米× (25~31)毫米。

保護措施

限制捕捉收購。

品種簡介

王錦蛇體大,耐寒、適應性強、生長快、飼養周期短,容易飼養和孵化等諸多優點,特別是北方諸省區,大都以養它作為無毒蛇的飼養對象。王錦蛇,又稱菜花蛇,大王蛇、蛇王、臭黃頜等。它是無毒蛇中(除蟒蛇外)長勢最快,形體較大的蛇類。
棲息在山地,平原及丘陵地帶,活動於河邊、水塘邊、庫區及其他近水域的地方。
王錦蛇動作敏捷,性情兇猛,爬行速度快且會攀爬上樹。它是廣食性蛇類,捕食鳥類、鼠類及各種鳥蛋。食物缺乏時,甚至吞食同類。
估計數量:野生狀態數量次於黑眉錦蛇,仍為普通種。當前屬開發利用對象。
應進一步採取的保護措施:適當控制濫捕和收購。
【保護野生蛇類資源,支持人工繁育】

王錦蛇特點

捕殺能力突出,性暴烈,有明顯的霸占主義;當遇見其他蛇時,會採取攻擊,在野外是神經質的蛇類,攻擊猛烈,絞殺能力強。是大多蛇類害怕的品種。 人工繁育下,成體性格偏懶散,自衛能力強,注意接近方法即可靠近。

參考來源

  1. 王錦蛇簡介(附圖),中國動物主題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