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瑪格麗特·博福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瑪格麗特·博福特

瑪格麗特·博福特

瑪格麗特·博福特女勳爵(英語:Lady Margaret Beaufort,1443年5月31日-1509年6月29日),後為里士滿和德比伯爵夫人(Countess of Richmond and Derby),英格蘭國王亨利七世的母親,亨利八世的祖母。她是玫瑰戰爭中的關鍵人物,是都鐸王朝中一位有影響力的女家長,並為劍橋大學創立了兩所學院。1509年,她短暫為孫子亨利八世攝政。

早期生活

1443年5月31日,瑪格麗特生於貝德福德郡的布萊措城堡。她後來曾要求威斯敏斯特教堂在5月31日慶祝她的生日,可見她的生日是沒有疑問的,但她的生年存疑。17世紀的古文物研究者威廉·達格代爾認為她出生於1441年。此說以在瑪格麗特的父親約翰臨死時進行的一些調查為依據,也得到很多給瑪格麗特作傳的人的支持。但她更可能生於1443年,因為這一年5月,約翰曾就自己一旦陣亡後「未出世的孩子」的監護權問題和國王進行商議。

瑪格麗特是第一代索默塞特公爵約翰·博福特和布萊措的瑪格麗特·博尚的女兒。當她出生時,約翰正準備去法國為英格蘭國王亨利六世進行一次重要的軍事行動。約翰和國王商議,一旦他不幸陣亡,只有他的妻子能為瑪格麗特的監護權和婚姻做主。但當從法國返回後,約翰和國王鬧翻了,被逐出朝廷並被指控叛國。沒多久,約翰死了。托馬斯·巴辛認為他是病死的,而克羅蘭編年史稱他是自殺。瑪格麗特作為約翰唯一的子嗣,成為他的財產繼承人。

瑪格麗特第一次過生日時,國王違約把她的監護權判給了薩福克公爵威廉·德·拉·波爾,儘管瑪格麗特仍然和母親在一起。當約翰死時,瑪格麗特的母親尚有身孕,但這個孩子沒有存活下來,使瑪格麗特仍然成為約翰的唯一繼承人。儘管是父親的唯一子嗣,但瑪格麗特有兩個同母異父的哥哥和三個同母異父的姐姐,他們是她的母親第一次結婚所生,在瑪格麗特的兒子成為國王后,她的兄姐們得到了她的支持。

婚姻

第一次婚姻

瑪格麗特被許配給薩福克的兒子約翰。在1450年1月28日到2月7日間,他們舉行了婚禮。同年8月18日,教皇特許實為近親的瑪格麗特和約翰結婚。3年後,這次婚姻被解除,亨利六世轉而將瑪格麗特的監護權交給同母異父的弟弟賈斯珀·都鐸和埃德蒙·都鐸。

瑪格麗特從未認可她的第一次婚姻。在她1472年的遺囑中,稱埃德蒙·都鐸為她的第一任丈夫。根據教會法,瑪格麗特不受這次婚約的約束,因為當時她還不滿12歲。

第二次婚姻

甚至在瑪格麗特的第一次婚姻還未被廢除時,亨利六世就決定讓瑪格麗特做他的異父弟第一代里士滿伯爵埃德蒙·都鐸的新娘。埃德蒙是太后瓦盧瓦的凱瑟琳寡居後和歐文·都鐸所生的長子。

1455年11月1日,12歲的瑪格麗特嫁給24歲的埃德蒙。當時,玫瑰戰爭剛剛爆發;結婚不到一年,支持蘭開斯特的埃德蒙就被約克軍所俘,第二年11月死於獄中,這時,13歲的遺孀瑪格麗特還懷着7個月的身孕。1457年1月28日,瑪格麗特在彭布羅克城堡生下了她此生唯一的孩子亨利·都鐸。因為瑪格麗特年幼而嬌小,這次生產很艱難,母子都險些喪命。

瑪格麗特母子一直住在彭布羅克,直到1461年約克派在內戰中勝出。瑪格麗特母子的關係很特別:亨利還是幼童時,瑪格麗特就幾乎沒有再看到他;亨利從2歲起就和在威爾士的叔叔賈斯珀·都鐸一同居住,14歲以後在法國流亡。此間,母子倆的聯繫靠通信和少數的拜訪維持。

因為埃德蒙是瑪格麗特唯一孩子的父親,她一直尊重埃德蒙的名字和記憶。在埃德蒙死後16年的1472年,她在遺囑中提出要葬在埃德蒙身邊,儘管她和第三任丈夫亨利·斯塔福德有一段長期、穩定而親密的婚姻,直到1471年斯塔福德去世。瑪格麗特沒有再為後來的丈夫生育過,13歲時那次艱難的生育讓她從此不育。

第三次婚姻

1462年1月3日,瑪格麗特嫁給了亨利·斯塔福德(1425年 - 1471年),他是第一代白金漢公爵漢弗萊·斯塔福德的兒子。他們也是近親,但4月6日下達了對他們結婚的特許。瑪格麗特在這場婚姻中與丈夫發展出一段長期而和睦的關係。夫婦倆得到白金漢提供的價值400馬克的地產,但瑪格麗特的主要收入來源仍然是她的自家地產,藉此夫婦倆得以享受貴族化的生活。如上文所述,他們沒有子女。

1471年,瑪格麗特再一次守寡。

第四次婚姻

1472年6月,瑪格麗特嫁給時任王室內務總管和馬恩島國王的托馬斯·斯坦利。這最初只是一場權宜婚姻,近代史學家指出瑪格麗特從未自視為斯坦利家的一員。

瑪格麗特和愛德華四世的寡後伊麗莎白·伍德維爾聯手圖謀對抗理查三世——伊麗莎白被稱為「塔里的王子」的兩個兒子被認為已死於謀殺。而瑪格麗特的丈夫托馬斯因為長子斯特蘭奇勳爵喬治被理查三世拘押,也秘密反對理查。瑪格麗特安排兒子和愛德華四世的長女約克的伊麗莎白訂婚,加強了兒子對王位的繼承權。

1485年的博斯沃思平原戰役後,托馬斯·斯坦利親自將王冠戴在已成為英格蘭國王亨利七世的繼子頭上。隨後,他被封為德比伯爵,瑪格麗特也成為德比伯爵夫人,但她的稱號為「里士滿和德比伯爵夫人」。

在這段婚姻的後期,瑪格麗特傾向於獨居。1499年,在丈夫允許下,她當着倫敦主教理查·菲茨詹姆斯的面宣誓守貞。身為已婚者宣誓守貞不常見,但已有先例,1413年左右馬格麗·肯普就曾和丈夫協商後宣誓守貞。瑪格麗特離開丈夫,在科利威斯頓獨居。丈夫按期看望她,她也為丈夫預留了房間。1504年,她再次宣誓守貞。

成為國王母親

當兒子在博斯沃思平原取得王位後,瑪格麗特被宮廷稱作「我的女領主,國王的母親(My Lady the King's Mother)」。她獲得了其他已婚婦女不能獲得的在法律和社會上的獨立地位。亨利七世的第一次議會認可她在丈夫之外擁有獨立產業的權利,仿佛她是單身一樣。

亨利七世娶了約克的伊麗莎白為王后。瑪格麗特不情願居於寡後伊麗莎白·伍德維爾甚至兒媳伊麗莎白王后之下,她穿着和王后同樣質地的袍子,平時走路時只距王后身後半步。

15世紀60年代起,瑪格麗特就用「M. 里士滿」簽名。1499年,她將簽名改作「瑪格麗特·R」,可能是為了彰顯自己身為王室成員的權威(R可能是拉丁語中女王regina的縮寫,也可能是里士滿的縮寫),還加上「et mater Henrici septimi regis Angliæ et Hiberniæ」(意為「及英格蘭和愛爾蘭國王亨利七世的母親」)的文字說明。

很多史學家認為1487年亨利七世將岳母伊麗莎白·伍德維爾逐出宮廷,有一部分原因是緣於瑪格麗特的命令。瑪格麗特以她所受的教育和虔誠著稱,亨利七世對她也全意侍奉。1509年4月21日,亨利七世駕崩,遺命母親為遺囑的首席執行人。瑪格麗特安排了兒子的葬禮和孫子的加冕禮。此前,她已經成為王室中地位最高的女性。

亨利七世死後,瑪格麗特成為年幼不能自行執政的亨利八世的攝政。

去世

但瑪格麗特的攝政期很短,當年6月29日她就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教區去世了,此前一天,她的孫子亨利八世剛度過18歲生日。她的死距兒子的死也才2個多月。她被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中亨利七世的聖母堂一處黑色大理石墳墓中,墳墓頂端有鑲銅的肖像和頂蓋,位於威廉三世瑪麗二世的墓穴與蘇格蘭女王瑪麗的墓穴之間。

遺產

1497年,瑪格麗特表示要為多塞特的溫博恩建立一所免費學校。她死後,溫博恩語法學校成立,這就是伊麗莎白女王學校。

1502年,瑪格麗特在劍橋大學設立了瑪格麗特女士神學教授。

1505年,瑪格麗特在獲得亨利七世的王室許可後重建並擴建了劍橋大學基督學院的禮拜堂,從此被譽為基督學院的創始人,基督學院的一幢樓上還刻着她簽名的副本。1511年,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在瑪格麗特的地產的贊助下成立,這可能是出於她的直接命令或管家的建議。瑪格麗特的肖像掛在聖約翰學院的大廳,聖約翰學院的划船俱樂部也成為「瑪格麗特女士划船俱樂部」(Lady Margaret Boat Club),簡稱LMBC。

牛津大學的首個女子學院瑪格麗特女士堂也是以瑪格麗特命名的。

瑪格麗特還資助重建了馬托克的諸聖堂及教堂塔。

頭銜、稱號、榮譽和紋章

未婚時:瑪格麗特·博福特女勳爵初婚和二婚時:里士滿伯爵夫人

二婚時:又稱斯塔福德夫人

三婚時:里士滿和德比伯爵夫人

亨利七世時期:我的女領主,國王的母親

歷史小說形象

貝蒂·金《瑪格麗特女士》,1965年出版,故事講述亨利七世的父母埃德蒙·都鐸和瑪格麗特·博福特的婚姻生活。

貝蒂·金《國王的母親》,1969年出版,上一部作品的續集,講述未來國王亨利七世的母親守寡的瑪格麗特·博福特的故事。

伊里斯·高爾《天命真女》,1999年出版,該小說最初於1974年以《第三十個夏天的新娘》之名出版,署名伊里斯·達維斯。

菲利帕·格雷戈里《不朽的公主》,講述年輕的阿拉貢的凱瑟琳及她在英格蘭的早期生活。

菲利帕·格雷戈里《白王后》,2009年出版,《堂表之戰》系列的第一本書,主人公伊麗莎白·伍德維爾。

菲利帕·格雷戈里《紅王后》,2010年出版,《堂表之戰》系列的第二本書,主人公瑪格麗特·博福特。

影視形象

2013年BBC歷史劇《白王后》,阿曼達·哈爾飾。

2017年BBC歷史劇《白公主》,米歇爾·菲爾利飾

2019年美國迷你劇《西班牙公主》,哈麗特·瓦爾特飾。

先祖

瑪格麗特是第一代索默塞特公爵約翰·博福特的女兒,第一代蘭開斯特公爵岡特的約翰和情婦凱瑟琳·斯溫福德的曾孫女,愛德華三世國王的四世孫女。

岡特的約翰和凱瑟琳結婚後,他們的子女(博福特家族)都合法化,但合法化的條件是他們的後裔不能繼承王位。亨利七世之後,所有的英格蘭乃至聯合王國的君主都是岡特的約翰和凱瑟琳·斯溫福德的後裔,但亨利七世奪取王位是憑藉武力而非繼承權。[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