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地貌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環境地貌圖
|
|
|
環境地貌是指人類生產和生存環境的地貌,或人類的自然生態環境的地貌。
研究歷史
研究地貌環境對人類的影響與人類活動對地貌環境的改變,現已發展成環境地貌學。最早涉及環境地貌的著作,有美國馬什(G. P. Marsh)1864年的《人和自然》、德國科塔(B. V. Cotta)1866年的《今天的地質學》等。1972和1973年科茨(D. R. Coates)主編的《環境地貌學與風景保護》第一、三卷論文集正式出版,首次提出了「環境地貌學」一詞。其後有關環境地貌的論著大量出現,如寇茲主編的《都市地貌學》論文集(1976年)、英國格雷戈里和沃林(K. J. Gregory and D. E. Walling)主編的《人與環境過程》(1981年)、美國弗拉齊爾(J. W. Frazier)主編的《應用地理學》論文集(1982年)等。中國從戰國時期《荀子》一書開始有關於壞境地貌的論述。
涉及範圍
近年來地理地質學家在環境地貌方面主要研究工礦、交通、水利等工程建設中產生的有關地貌和生態環境問題:①影響人類的地貌作用過程和地形;②人類通過對地貌進而對陸地水干擾並使其質量降低的問題;③人類利用地貌作用形成物作為資源的問題;④地貌學在環境規劃和管理中的作用等。由於地貌是 人類生產活動的主要基礎,隨着生產的發展,與地貌有關的環境問題將大量出現,環境地貌已成為經濟生產發展中必須研究的重要課題。
地形分析
区域的构造地质往往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地形地貌的基本轮廓,如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和平原等,在这些轮廓的基础上,由于外营力作用而往往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它是区域土地资源的地学基础。对一个不太大的区域来说,地质构造与地貌类型对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布、利用和评价等的影响更深刻、更直接。总的来说,由于长期的地质过程和地形演变,我国现代地貌所反映的基本结构和形态,是长期以来内外营力综合作用的结果。概括起来有三大地貌区域、三条界线和三个台阶。
1.現代三大地貌區域
地貌區域根據其成因劃分為:①以流水作用為主的東部季風濕潤區,主要包括東北、華北和華南,海拔多在500m以下的地區;②以風力和乾燥剝蝕為主的西北乾燥區,位於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和崑崙山一線以西以北海拔l000m左右的地區;③以冰緣和冰川作用占優勢的青藏高原區,位於橫斷山以西,崑崙山以南海拔4000m.5000m的地區。圖3—4的高度分區可大體反映出我國的地貌區域。
2.三條界線
在中國地貌宏觀特徵中,有三條界線至關主要:①賀蘭山一六盤山一龍門山一哀牢山一線;②天山一陰山一燕山一線;③崑崙山一秦嶺一大別山一線(圖3—5)。
3.三個台階
上述三條界線劃分出三個台階:①大興安嶺太行山一巫山一線以東平原地區為第一級;②崑崙山一祁連山一橫斷山以北以東高原區為第二級;③青藏高原為第三級(圖3-6,表3—6)。
從地勢和地貌等圖上可以看出,我國是山地多於平原,其中山地與丘陵占我國全國土地總面積的4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這是我國土地資源面貌的基本特徵之一。
4.不同地貌類型對土地的影響
一般來說,氣候的變化表現是大區域的,而中小範圍內的差異,則往往主要受地質構造和地形條件的制約,不同的地表形態直接決定着景觀的輪廓形態和內部聯繫,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土地的質量特徵。[1]
參考文獻
- ↑ 環境)水落石出:四川涪江江油段現壺穴地貌,網易訂閱2021年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