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現代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現代舞(Modern Dance), 是20世紀初在西方興起的一種與古典芭蕾相對立的舞蹈派別。其主要美學觀點是反對古典芭蕾的因循守舊、脫離現象一辛生活和單純追求技巧的形式主義傾向,主張擺脫古典芭蕾舞過於僵化的動作程式的束縛,以合乎自然運動法則的舞蹈動作,自由地抒發人的真實情感,強調舞蹈藝術要反映現代社會生活。

它的最鮮明特點是反映現代西方社會矛盾和人們的心理特徵,故稱為現代舞。美國現代主義舞蹈家海倫·湯米尼斯概括現代舞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不存在普遍的規律,每一個藝術家都在創造自己的法典。」

歷史沿革

19世紀末期,歐洲古典芭蕾單純追求形式與技巧的傾向越來越嚴重,不僅影響整個舞蹈藝術的發展,而且也阻礙其自身的發展。內容與題材仍舊停留在神話傳說、王子公主的範圍內,與現實生活的距離越來越大,成為舞蹈反映社會生活的巨大障礙。正是在這種危機中,現代舞應運而生。.

其創始人,公認為是美國舞蹈家伊莎多拉•鄧肯(Isadora Duncon,1877^-1927 )[1],她認為古典芭蕾訓練會造成人體的畸形發展。她嚮往原始的純樸和自然的純真,主張「舞蹈家必須使肉體與靈魂結合,肉體動作必須發展為靈魂的自然語言」,真誠地、自然地抒發內心的情感。

系統地為現代舞派建立起一套較為完整的理論和訓練體系的,是匈牙利魯道夫•拉(RudolfVonLaban,1877-1968),他創造了一種被稱為自然法則的訓練方法,把人體動作的構成歸納為「砍、壓、沖、扭、滑動、閃爍、點打、飄浮」等八大要素,認為正確處理各要素之間的關係,就能組成各種動作。他創造的「拉班舞譜」至今仍為世界上最有影響的舞譜之一。

與鄧肯同期的舞蹈家露絲•聖一丹尼斯(Ruth St .Denis,1877 ^-1968)是美國現代舞的先驅,她廣泛吸收了埃及希臘印度泰國以及阿拉伯國家的舞蹈文化,形成了一種具有東方神秘色彩的、表現了一種宗教精神的現代舞。她的學生瑪莎•格雷厄姆(Marthe Graham, 1894-1991)是當代現代舞的傑出代表,她認為人類既然有美有丑,有愛有恨,有善有惡,那麼舞蹈就不能只是讚頌美好和善良,也應當表現罪惡、悔恨和嫉妒,所以她特別強調運用舞蹈把掩蓋人的行為的外衣剝開,「揭露一個內在的人」。她還創造了一套舞蹈技巧,人稱「格雷厄姆技巧」。

中國現代舞

現代舞在中國有着寬泛的定義和曲折的發展過程。中國舞蹈藝術的先驅們在自身的舞蹈啟蒙教育中,都曾尊名師學習過地道的西方現代舞。在他(她)們的藝術實踐中,葆有與現代舞相通的自由與創新的理念,同時更強烈的追求舞蹈的民族性與時代精神。其中,吳曉邦「和着時代的脈搏跳舞」的至理名言[2]和以《義勇軍進行曲》、《游擊隊員之歌》、《飢火》等為代表的「20世紀經典」之作,應視為「中國現代舞」的珍貴精神財富。

在中國近現代舞蹈發展的歷程中,廣義而言,凡是不具有特定民族風格或古典程式的舞稻,似乎都可劃入「中國式的現代舞」。但是,前面曾提到過的那些從生活中提煉舞蹈語言,反映民眾關切的社會、歷史事件,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的品格的作品,我們之所以未納入「現代舞」範疇來介紹,因為從嚴格意義上,它們與屬於西方現代派藝術體系的「現代舞」,從創作理念到表現形式都具有明顯差異性。

50年代末——60年代初,吳曉邦創建了《天馬舞蹈藝術工作室》,系統的推行他所創建的——源於現代舞——的教學體系,為走出一條「中國現代舞」的路子,進行了多方面的創作實踐。這一時期的作品有:從古曲中獲得靈感,追求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十面埋伏》、《梅花三弄》、《平沙落雁》……;也有取材於現實生活的《牧童識字》、《足球舞》、《花蝴蝶》……等。他的藝術信念依舊,但上述作品的影響卻不及他抗戰時期的那些舞蹈。後來,隨着「天馬工作室」的中斷,現代舞在中國的探索勢漸衰微。

中國現代舞重新崛起於70年代末——80年代初,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化而日益發展。初期的一批被群眾稱之為現代舞的作品如:《希望》、《無聲的歌》、《再見吧,媽媽》、《刑場上的婚禮》、《割不斷的琴弦》等。從構思到語言模式的突破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創新意識和較大的衝擊力。但是除了《希望》之外,大部分作品的表現手法仍未脫離具象化地反映具體事件中的具體人物。顯然,這並非嚴格意義的現代舞。此後,上海胡嘉祿推出自己的系列作品《理想的呼喚》、《繩波》、《血沉》、《對弈隨想曲》、《彼岸》、《獨白》……從作品的創意到表現形式——語言栽體,似乎可以感覺到編導正向着他心目中的「現代舞」靠近。

視頻

現代舞 相關視頻

現代舞《十面埋伏》
現代舞《追光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