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珍珠草 |
珍珠草,中藥材名。本品為大戟科植物葉下珠的全草或帶根全草。夏、秋間採收,曬乾。功能主治為:平肝清熱,利水解毒。治腸炎,痢疾,傳染性肝炎,腎炎水腫,尿路感染,小兒疳積,火眼目翳,口瘡頭瘡,無名腫毒。[1]
中文學名 | 珍珠草 | 目 | 管狀花目 |
別稱 | 四葉草 | 科 | 玄參科 |
界 | 植物界 | 屬 | 嬰淚草屬 |
門 | 被子植物門 | 種 | 珍珠草 |
綱 | 雙子葉植物綱 | 命名者及年代 | Nutt.,1817 |
亞綱 | 合瓣花亞綱 |
性味歸經
甘苦,涼。[2]
功能主治
平肝清熱,利水解毒。治腸炎,痢疾,傳染性肝炎,腎炎水腫,尿路感染,小兒疳積,火眼目翳,口瘡頭瘡,無名腫毒。[3]
藥材性狀
乾燥帶根全草,根莖外表淺棕色,有髓;主根不發達,鬚根多數,淺灰棕色。莖粗約2~3毫米,老莖基部灰褐色;莖枝有縱皺,灰棕色、灰褐色或棕紅色;質脆易斷,斷面中空。分枝有縱皺及不甚明顯的膜翅狀脊線。葉片薄而小,灰綠色,皺縮,易脫落。花細小,腋生於葉背之下,多已於縮。有的帶有扁圓形亦褐色的果實。氣微香,葉味微苦。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鮮者1~2兩);或搗汁。外用:搗敷。
藥理作用
100%煎劑用平板紙片法,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和綠膿桿菌有抑菌作用。
各家論述
- 《生草藥性備要》:治小兒疳眼,疳積,煲肉食或煎水洗。治頭上生瘡仔成堆,痛癢難抵,煎水洗,研末開油搽亦可。
- 《臨證指南》:治小兒諸疳瘦弱,眼欲盲。為末白湯下,或蒸煮魚肉食。
- 《植物名實圖考》:治瘴氣[註 1]:清肝明目,滲濕利水。治腎炎水腫,尿路感染,尿路結石。
- 《福建民間草藥》:平肝,退火,明目,治蛇咬傷。
- 《貴州民間藥物》:理氣消腫。
-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肝明目,滲濕利水。治腎炎水腫,尿路感染,尿路結石。
相關配伍
- 治紅白痢疾:葉下珠鮮草一至二兩。水煎,赤痢加白糖,白痢加紅糖調服。(《福建中草藥》)
- 治傳染性肝炎:鮮葉下珠一至二兩。水煎服,一日一劑,連服一周。(徐州《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 治小兒疳積,夜盲:葉下珠五至七錢,雞、豬肝酌量。水燉服。(《福建中草藥》)
形態特徵
葉下珠(《植物名實圖考》)一年生草本,高10~40厘米,禿淨或近禿淨。莖直立,分枝常呈赤色,具翅狀縱棱。單葉互生,排成2列,形似複葉;葉片長橢圓形,長5~15毫米,寬2~5毫米,先端尖或鈍,基部圓形,下面灰綠色;葉柄短或近無柄;托葉小,尖三角形。花單性,雌雄同株,腋生,細小,赤褐色;無柄或具短柄;花萼6枚;花冠缺;雄花2~3朵聚生,雄蕊3,花絲基部合生,藥室縱裂;雌花在葉下2列着生,子房3室。蒴果無柄,扁圓形,徑約3毫米,赤褐色,表面有鱗狀凸起物。種子三角狀卵形,淡褐色,有橫紋。花期7~8月。
視頻
注釋
- ↑ 「瘴氣」:瘴氣是熱帶原始森林裡動植物腐爛後生成的毒氣,主要原因就是無人有效地處理動物死後的屍體,加上熱帶氣溫過高,為瘴氣的產生創造了有利條件。 「瘴」並非一定就是「氣」。宋方勺《泊宅編》載:「虔州(今江西贛州)龍崗、安遠二縣有瘴,朝廷為立賞添俸甚優,而邑官常缺不補。他官以職事至者,率不敢留,甚則至界上移文索案牘行遣而已。」中醫中的瘴, 指南方山林中濕熱蒸郁能致人疾病的有毒氣體,多指是熱帶原始森林裡動植物腐爛後生成的毒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