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簾串串(張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珠簾串串》是中國當代作家張雁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珠簾串串
過了「五一」,天氣漸漸熱了,母親說把竹簾找出來掛上。
竹簾,是夏天必不可少的物什。透風,還能擋住蚊蠅。記得剛買回來,奶奶就在竹簾的兩側鑲上布條,中間也串上幾道,說這樣可以耐用一些。
成了家以後,承襲老人的鐘愛,我也視竹簾為愛物。炎炎夏日,掛在門框上,不僅遮擋了滾滾焦灼熱浪,亦有「簾外日月朗,分輝多少行」的橫生妙趣。幾年過去了,當初的淡黃色竹簾,因風吹日曬變成暗紅色,鑲的布條已有破損。竹簾儘管不錯,也有不如意的地方,比如,端着飯碗或端着東西進門,就很不方便。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一種即經濟又美觀的串簾,漸漸出現在人們的生活里。
我想,最先有這個創意的人(當然,肯定是女人),一定是個絕頂聰明的設計家。要不,怎麼就能想到用織毛衣的棒針,用舊書刊的紙張搓成一根根的空心棒,用膠水粘實,再剪成長短適宜的段。奇妙的是,用各色油漆,把設計好的圖案上好色,再用結實的細繩串上。於是,一幅幅「碧葉托紅蓮」、「燕子翔藍天」、「垂柳戲野花」、「清溪挽山巒」等等的圖案,懸掛於人家的門框上。偶有微風拂過,那門上的鳥兒在飛,溪水流動,白雲悠悠,真是絕妙極了。最稱心的是出入特方便,既使拿着東西,胳膊一抬,串簾隨機而動,機靈地讓開路,隨後又飄來盪去的晃動,算是給你的答謝。
那些年,正是為生存拼搏時期。每天來去匆匆,往返於家庭與學校之間,總是對誰家門上一閃而過的串簾羨慕不已。不禁暗暗思忖,自家的竹簾也快退休了,何不趁暑假期間,也學着做一個串簾。
那年夏天,打定了這個主意,我便向最親近的鄰居大姐討教,看做串簾需要先做哪些準備工作。鄰居大姐說,要做就做最新興起的,是用曲別針和掛曆做的。眼下的這種串簾做起來很麻煩,還不耐用,要麼繩子斷了,要麼紙皮開了,最長能掛兩三年,耐不住風吹日曬。
有鄰居大姐指導,決定先從收集掛曆入手。那幾年,年年都用掛曆,可真正收集起來,卻不盡人意。三兩本解決不了問題。只有從親朋好友家裡尋找。她們聽說我要做串簾,先是吃驚了幾分鐘後,還是很慷慨地支持了我,甚至把當年沒用完的掛曆從牆上摘下來。
掛曆找了不少,顏色有濃有淡,估計也差不多了。下一步的任務是剪成底邊為4厘米長、等腰為20厘米長的三角形紙條,這是做帘子的「衣」。這一下,我真有點發怵了,這要剪到什麼時候呢?
我正為難,甚至想放棄,因為已經感到這件事並不是當初想的那麼簡單。恰在此時,一位在報社工作的朋友,閒談中知道我遇到了難題,不由分說,她幫助我把這道看似麻煩的工序解決了。
愛人從臨汾一下子買回了20盒曲別針,這是做帘子「芯」的材料。可是,曲別針得拉直,還得彎回,得保持兩頭的環形弧度,彎回的部分得捏緊,要夾住紙條才行。這無疑又是一道難關。
做帘子的攤子已鋪下了,要打退堂鼓只能惹人譏笑。耳畔想起父母的教誨:人怕做活,活怕人做。況且,已經放暑假,是最佳時間。
找出鉗子,試探着把曲別針拉直,再捏緊。想着很簡單,做起來,就特別費勁。不是捏死了,就是捏偏了。捏偏了,紙條塞不住,捏死了,就沒有眼兒,和另一個串串不到一起。
幾番捉摸,幾番試探。終於想了一個巧妙的法子。
找了一顆和曲別針的環形弧度粗細相宜的洋釘,塞在曲別針的彎處,用鉗子捏,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完成。這真是個好主意,雖然我的手指因拉、握、捏等動作的重複而疼痛不已,但總算成功了。
有志者事竟成。十天半月後,這些曲別針在我的手裡都變了樣,變成一個個合格的「芯」,靜靜地躺在盒子裡,等候着我的發落。
愛人看我忙碌又認真的架勢,不得不幫忙。他按照門框的尺寸,不知從哪兒刨了兩塊木板,並上了清漆,油光閃亮的,棕紅色。他說,等一根根串條做好了,還得買羊眼。我聽了,覺得當初的想法太簡單,想不到這麼麻煩,甚至也為當初的一時衝動有些後悔。
不管怎麼說,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事已至此,只得硬着頭皮往下做。況且,紙條已裁好了,曲別針捏得也熟練了,不夠的話再買。下一步的任務就是開始做,做一個個小「紡錘」。
把裁好的三角形紙條塞在捏好的「芯」里,就開始卷。但必須卷緊。最後的三分之一塗白乳膠粘住。這樣下來,就是正規的小「紡錘」。否則,就是做得不規範,肯定也不美觀。
什麼事情都是這樣,只要心中有目標,就不會被任何困難阻擋。炎熱的夏天,我放棄了午休,捏一會兒「芯」,煩了,就卷一會兒「紡錘」。煩了,再捏一會兒「芯」……
愛人抱怨,說我是一股勁。想想,也是。把自己搞得太累,乾脆在晚上做,也涼快,也安靜。
夏日的晚上,孩子們都睡了。我把零零碎碎的東西準備齊全,坐在院子裡的燈下開始工作。一邊有條不紊地擺弄着手裡的活兒,一邊聆聽着從牆外傳來的蟲鳴。偶爾,舒展一下脖子和手臂,抬頭望望幽靜的夜空。四周,除幾隻蚊子在燈的周圍繞來繞去,安靜極了。
人,真是可以主宰任何事情。一片紙條,一個曲別針,在我的手裡如此這般地捏捏卷卷,便成了一個小「紡錘」,看着盒子裡的小紡錘越來越多,想象着花花綠綠的串簾就在眼前,心裡掠過一絲絲喜悅,手裡的活兒越來越快了。
第二天晚上,照常進行自己的工作,忽然覺得事情有些不妙。怔怔的我,停下了手裡的活兒。
可不是嗎?做了這麼多的小「紡錘」,怎麼就不考慮把它們串連起來呢?真是一個大失誤,等哪天做完了,後悔都晚了,這一堆小「紡錘」怎麼往門上掛呢?
亡羊補牢,猶未為晚。極力平復心跳地加快,慶幸自己及時發現並完全可以糾正這個失誤。如果再做下去,可就麻煩了。
又動了一番心思,把已做好的兩個「紡錘」用未做的芯串起再捲紙條。這樣,就是三個一串,再把串好的兩個小串用未做的芯串起來捲紙條,便成了七個一串,依次類推,就是十五個一串,三十一個一串,直到做成三十七個小「紡錘」的條,就成了。
實踐出真知,一點不假。如果不是這次做串簾,哪知道有這麼多的奧妙。
又是在涼爽寂靜的夜晚,我全然不顧電燈周圍的蚊子亂飛,沉浸在做串簾的興奮里。一邊忙碌,一邊想象着門帘掛上的喜悅,甘苦無言,不禁加快做活的速度。
作者簡介
張雁,原名宋福恆。男,1956年生,內蒙涼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