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班荊道故
bān jīng dào gù

出 處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體 裁 :成語

釋 義 :老朋友碰到了談談以前的情況

班荊道故 [1], 班,分布。荊,荊柴。班荊道故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是bān jīng dào gù,意思為形容老朋友在路上碰到了,隨意坐下來談談以前的情況。

目錄

成語故事

伍舉,又名椒舉,春秋時楚國大夫,他同蔡國大夫聲子(即公孫歸生)是好朋友。原來,伍舉的父親伍參同聲子的父親子朝,也是好朋友。

伍舉的妻子,是王子牟的女兒。王子牟受封於申(楚地名,在今河南南陽縣北),所以稱為申公。申公犯了罪,偷偷逃跑了。當時有人造謠說:「申公王子牟畏耶潛逃,是他女靖伍舉通風報信,送他走的。」謠言這樣一傳,伍舉不免害怕起來,因此趕快躲避到鄰近的鄭國去。

伍舉在鄭國,覺得還不可靠,準備再逃到晉國去。恰巧聲子因公被派到晉國去,經過鄭國,在鄭國都城的郊外,碰見了伍舉。他鄉遇故知,雙方都出乎意料,當然非常高興。 於是「班荊相與食,而言復故」。——班,是鋪設的意思, 荊,是荊條。因為郊外途中相遇,沒有坐具,所以鋪設荊條,席地而坐。並且,吃些東西,談起過去互相交往的種種舊時情景來。這就是「班荊道故」這句成語的來歷。人們形容老朋友相逢,不拘客套禮節,隨便坐下,自山敘談舊怙, 就叫「班荊道故,。所謂「道故」,就是敘舊的怠思。《史記·滑稽列傳》載:「淳于髡曰:『若朋友交遊,久不相見,卒然相睹,歡然道故,私情相語,飲可五六斗……』」 再說伍舉和聲子在鄭國城外,「班荊道故」。當時,伍舉自然談了自己逃出楚國的原因、經過和今後的打算。聲子聽了,很覺不平,便對伍舉說:「你暫時且到晉因去住一個時期也好。我一定設法使你早日安返楚國。」

聲子在晉國辦完了事,便來到楚國,楚國的「令尹」 (相當於宰相)子木(即屈建)接見他,並向他了解晉國的—些情況,還問:「晉國大夫比起楚國來,哪一國的強?」

聲子答道:「晉國大夫有不少極有才能,不過他們多半是從楚國去的。雖楚有材,晉實用之。」子木說:「晉國難道沒有可供選拔的人才嗎?」聲子說:「有也有,可是楚材還是多。」接着,聲子列舉了析公、雍子、子靈、賁皇等幾個投奔普國的楚國人才,指出楚國因為內政腐敗,不善用人,所以人才多跑到晉國去了,並且指出,楚國過去幾次被晉圍打得大敗,都是由於這些人在為晉國設謀劃策的緣敵。子木聽了,恍然大悟,不由得失聲叫道:「啊呀,正是這樣! 」聲子趁此提山了伍舉的事,認為那完全是忌妒他的人惡意造謠,竟又白白嚇走了一個難得的人才。子木當即下令,恢復伍舉的名譽和爵位,派椒鳴(伍舉的兒子)立刻動身到晉國 去把伍舉接回來。

出處

先秦·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伍舉奔鄭,將遂奔晉。聲子將如晉,遇之於鄭郊,班荊相與食,而言復故。」

示 例

一次邂逅相逢,一次~,竟使一位藝術殉道者在冥冥里忽聞天籟,於混沌中頓悟禪機。」(李存葆《伏虎草堂主人》)

用法

作謂語;指好友相逢。

視頻

班荊道故(連環畫-成語故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