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理中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理中湯

組成

人參炙甘草炒白朮乾薑[1]

理中湯
原圖鏈接 

主治

中寒腹痛,嘔吐泄瀉,胸痺,胸痞痰多,自汗,脈虛弱,舌苔白膩者。及小兒慢驚,病後喜唾涎沫等症,因脾胃虛寒而引起者[2]

臨床經驗

胃腸炎、胃弛緩、胃下垂、胃擴張、唾液分泌過多症、胃潰瘍、下利、小兒自家中毒、消化不良症、惡阻、微弱陣痛、陰證急性吐瀉病、喘息、肩痛、肋間神經痛、神經症、糖尿病、萎縮腎、心臟病、弛緩出血、及虛證出血吐血等。

說明

本證是由於裏之虛寒,內有停水,胃腸機能衰弱而起。患者大多血色不佳,手足易冷,舌濕不渴,稀唾特多,小便清利,大便軟或下利為水樣及泥狀便;並會有嘔吐、胸滿、胃痛、腹痛、身體痛、浮腫、不眠、及喀血、出血、下血等症狀。其脈一般為沉遲或沉弦。 本方在金匱稱為人參湯;傷寒論中則稱為理中丸所謂(理中),即調理中焦(脾胃)之意。方中主藥人參,能溫補裏之虛寒,強化胃腸機能,振奮新陳代謝,增進體力,同時又有鎮靜作用,而能安定精神。乾薑協助人參以溫中散寒,白朮以驅逐胃內停水,甘草以和中而鎮痛。凡消化器活動能力不強,營養吸收惡劣,新陳代謝低沉者,本方均可廣泛應用。

加減

一、虛寒腹痛:加附子、肉桂。 二、胃寒呃逆:加丁香、柿蒂。 三、虛寒反胃:加丁香、白蔻仁。 四、嘔吐痰飲:加半夏、茯苓。 五、嘔吐腹瀉:加黃連、茯苓。 六、虛寒吐蚘:加烏梅、川花椒。 七、虛寒氣滯:加青皮、陳皮。 八、腹脹食少:加厚朴、神麴。 九、中焦痞滿:加吳茱萸、丁香、良薑。 十、水腫甚者:加茯苓、澤瀉、冬瓜皮。 十一、陽虛失血:加阿膠、川七、側柏炭。

禁忌

外感初起及有熱口渴者。

參考來源

  1. 清朝.汪訒庵. 湯頭歌訣處方箋. 武陵出版社: 林聰富. 民國79年1月 : 211頁 (繁體中文). 理中湯 
  2. 科達製藥公司編輯小組. 常用方劑選輯. 科達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陳裕昌 . 民國85年7月 : 123–124頁 (繁體中文). 理中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