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理性選擇理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理性選擇理論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目前,世界上只有兩種文字,一種是方塊文字,如漢字[1]、日文和韓文,還有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西夏文[2]、契丹文,喃字等;另外一種是字母文字,主要包括拉丁字母文字、阿拉伯字母文字、粟特字母文字等。

名詞解釋

要弄清「理性選擇」,就要首先對「理性」這個概念作一番闡釋。「理性」一詞亦為舶來品,在西方哲學語境中有着豐富多變的涵義,從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斯多葛學派、柏拉圖到尼采、康德、黑格爾等都對「理性」有深刻而不同的洞見,可說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裡所要探討的「理性選擇理論」中的「理性」主要是指社會科學意義上的。因此,要談這個「理性」,定繞不開馬克斯·韋伯。在社會理論中,韋伯代表的「理解社會學」路線與迪爾凱姆代表的「實證社會學」路線是兩大主要流派,體現在方法論上則為「方法論個體主義」與「方法論整體主義」的對峙。韋伯對社會學曾下定義為「社會學是指這樣一門學科,即它以解釋的方式來理解社會行動。據此,通過社會行動的過程及其結果,對社會行動作出因果解釋。」 由此觀之,韋伯把社會學的研究對象集中到人的行動上面。韋伯區分了四種社會行動的理想類型:① 目的合理性行動(也稱工具合理性行動);②價值合理性行動;③情感的行動;④傳統的行動。從合理性角度看來,韋伯認為,只有前兩種類型的行動,即目的合理性(工具合理性)與價值合理性行動才屬於合理的社會行動。而「理性選擇理論」所考察的個體行為其實主要對應於韋伯的「工具合理性行動」,儘管後來理性選擇範式經過修正與擴充後也將「價值合理性行動」包含在內。同時,理性選擇範式繼承了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著作中的一個基本假設一「經濟人」假設,即假定人在一切經濟活動中的行為都是合乎理性的,即都是以利己為動機,力圖以最小的經濟代價去追逐和獲得自身最大的經濟利益。

綜上述,「理性選擇理論」所講的「理性」就是解釋個人有目的的行動與其所可能達到的結果之問的聯繫的工具性理性。一般認為,理性選擇範式的基本理論假設包括:①個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②在特定情境中有不同的行為策略可供選擇;③人在理智上相信不同的選擇會導致不同的結果;④人在主觀上對不同的選擇結果有不同的偏好排列。 可簡單概括為理性人目標最優化或效用最大化,即理性行動者趨向於採取最優策略,以最小代價取得最大收益。

理性選擇理論的提出

在社會科學中,幾乎所有的理論都隱含着對社會行動者是理性的還是非理性的預設。亞歷山大(Alexander,J.G.)指出, 有關人的行為的理性和非與理性二分法涉及的內容主要有:人到底是自私(理性)的還是唯意志主義(非理性)的;人對待世界的態度到底是純粹工具性(理性)的還是規範和道德(非理性)的;人到底是根據效用最大化行動(理性)還是被感情和無意識的欲望所支配(非理性)。不同學科或同一學科內的不同理論的分野主要源於對行為的不同假設。 格雷魯維特(Granovetter,M. )認為經濟學與社會學最大的差別在於前者強調人們為何作出選擇,後者強調人們為何不作出選擇。

在傳統的經濟學理論中,對人的行動持理性(經濟人)的假設占據了主導的地位。亞當·斯密認為人的理性在於他在各項利益的比較中選擇自我的最大利益,以最小的犧牲滿足自己的最大需要。個人利益最大化是通過交易實現的。人們在追逐自我利益的過程中,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會使整個社會富裕起來。

新古典經濟學家繼承和發展了古典經濟學家理性人的假定。他們對人的行為的假定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個體的行動決定是合乎理性的(指為達到目的而選擇的手段);個體可以獲得足夠充分的有關周圍環境的信息(完全信息假定);以及個體根據所獲得的各方面信息進行計算和分析,從而按最有利於自身利益的目標選擇決策方案,以獲得最大利潤或效用(利潤或效用最大化假定)。

格雷魯維特認為主流社會學強調宏觀社會結構對人的行為的決定性作用的分析典範占據支配地位。社會學側重於解釋人們為什麼不作出選擇。在社會學中,非主流的理性選擇理論一直處於邊緣的地位。但是近二、三十年來,理性選擇模式有逐步興盛的跡象。六十年代興起的社會交換理論相當大程度上認同理性選擇理論的前題。一些學者開始以理性選擇理論研究社會生活領域。例如奧爾森(01son. M)用於分析集體行動。貝克爾(Becker,G.S.)用於分析政治和法律、 犯罪與懲罰以及婚姻和家庭等社會現象。科爾曼(Coleman,J.)以理性選擇理論為立足點,發展出新的社會行動理論,成為社會學中理性選擇理論的代表人物。

理性選擇理論是建立在下列前提上的:第一,個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第二,在特定情境中有不同的行為策略可供選擇。第三,人在理智上相信不同的選擇會導致不同的結果。第四,人在主觀上對不同的選擇結果有不同的偏好排列。理性選擇可以概括為最優化或效用最大化,即理性行動者趨向於採取最優策略,以最小代價取得最大收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