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理查德·耶茨短篇作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沃倫·馬修斯跟他妻子和兩歲的女兒搬去倫敦住時,擔心過人們也許會納悶他怎麼無所事事。說他「靠富布賴特獎學金」沒多大用,因為只有別的少數幾個美國人知道那指的是什麼,絕大多數英國人會一臉茫然或者配合地微笑,直到他解釋一番,但甚至到那時,他們還是聽不明白。   「幹嗎要跟他們說什麼,」他的妻子會說,「關他們什麼事?那麼多靠私人收入在這兒生活的美國人又怎麼樣?」然後繼續在爐子或者水池或者熨衣板上幹活,或者繼續有節奏而動作優美地梳理她那一頭長長的棕色秀髮。

作者簡介

理查德·耶茨(Richard Yates,1926年2月3日1992年11月7日),美國小說家,被文學史長期不公正對待的大師,被遺忘的最優秀的美國作家。耶茨是焦慮時代(the Age of Anxiety)的偉大作家,也是美國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代言人。他的處女作《革命之路》一推出即獲成功,當年與《第22條軍規》、《愛看電影的人》一同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提名。1962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十一種孤獨》出版,更被譽為紐約的《都柏林人》。隨後他陸續寫出《擾亂和平》(1975)、《復活節遊行》(1976)、《好學校》(1978)、《年輕的心在哭泣》(1984)、《冷泉港》(1986),生前最後一部小說《不定時代》至今未能出版。 被遺忘的最優秀的美國作家,二十世紀最具洞察力的作家。《泰晤士報》 僅僅提到這本書的標題就能在整整一代讀者中很快地獲得贊同與共鳴,耶茨創作出了《都柏林人》的紐約版本。《紐約時報》 耶茨是一位最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他自然地繼承了海明威樸實無華的風格以及卡佛的極簡約主義。然而,耶茨給我們的不只是這些,他的作品有一種透明感。這種透明源於菲茨傑拉德,他偉大的文學英雄。《衛報》 美國最好的戰後小說家和 ……

內容預覽

愛琳把泡泡袖往自己瘦削的胳膊上方拉,可袖子還是一直快滑到肘部那兒:鬆緊帶沒法把它固定住。比莉姨媽買衣服都買得太大,是為了讓她穿得久一點。如果愛琳把兩個袖子都往上拉到合適位置,再把胳膊緊緊貼着身體一側,就可以讓袖子不滑下來,可是一放鬆,袖子就又會滑下來,松垮垮地幾乎垂到肘部。還有裙子,當然也太長了。「晚安,嬤嬤」……「晚安,嬤嬤。」女生排着隊走出教室,愛琳靠近隊尾。那位修女穿着黑袍,膚色蒼白,樣子很是不祥。她站在門口,一隻白皙的手在腰部那裡隨隨便便握着另一隻手。愛琳在心裡數着:還有四個,還有三個,還有兩個。「晚安,嬤嬤。」「晚安,弗朗西絲。」輪到她了。「晚安,嬤嬤。」「晚安,愛琳。」她快步走到涼爽的走廊上,那裡有股鉛筆氣味。她左拐右拐地穿過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