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蔞的傳說故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瓜蔞的傳說故事
花色淺黃果伴霜,修容燕地譽安陽。
化痰潤肺治胸脾,脾胃虛寒用不當。
瓜粉蛋白可殺胎,豬牙皂伴計生良。
康熙海寧瓜蔞奇,天花粉根生白光。
傳說一
古時候,江南有座高山,山上有許多山洞,洞被密林遮掩,雲霧繚繞,傳說有神仙居住。
當地有樵夫,家境貧寒,以砍柴為生。一天中午,他進山砍完柴,又累又渴,便循着泉水的淙淙聲走到一個山洞口,喝足了水,躺在樹蔭下的一塊石板上歇息。迷迷糊糊中,他聽到有人說話,一睜眼,竟然看見長着黑白鬍子的兩個老者在談論。黑鬍子老者說:「今年咱的洞裡結了好大一對金瓜。」白鬍子擺擺手:「噓,小聲點,那邊躺着個砍柴的,當心把咱的寶貝金瓜偷走。」黑鬍子不以為然:「怕什麼,他進不了洞。只有七月初七午時,口念『天門地門開,摘金瓜的主人要進來』才行。」白鬍子生氣了:「別說了,咱們下棋。」聽到里,樵夫滾下了石板,驀然醒了,原來是個夢,哪有什麼老者?他沮喪地挑起柴擔回家。
後來,他越想越覺神奇:「我莫非遇到了神仙,那山洞真藏着寶貝?」他決定試試。七月初七這天,他來到山洞中,口念「天門地門開,摘金瓜的主人要進來」,果然嘎的一聲,洞裡一扇石門打開了。樵夫走進去,只見裡面長着一架碧綠的青藤,其上果然結有一對金瓜。他高興地爬上去,摘下瓜,一口氣跑回了家。到家一看,他楞了,這哪是金瓜呀,分明是兩個普通的小圓瓜。他失望地把瓜扔到了一邊。
過了些時日,樵夫又上山砍柴,不由自主地他又來到那個山洞外,躺在石板上歇息。剛閉上眼,就又聽見了談話聲,還是那兩個老者。白鬍子埋怨:「都怪你多嘴,咱的金瓜被偷走了。」黑鬍子說:「怕什麼,又不是金子。」白鬍子說:「可那是名貴藥材呀,比金子還貴重。」「那非得心地善良的人才會用,要把瓜的皮色曬紅才會有潤肺清熱的作用哩。」 樵夫醒來,邊回家邊想,這莫非是神仙託夢,要我種藥材給人治病?到家後,他找到了已經爛了的那兩個瓜。取出瓜籽,來年開春種在了院子裡。到秋天,果然結了很多的瓜。他摘下曬紅,叫咳嗽痰喘的病人吃,一個個都見效。之後,他每年栽種,送給病家,且分文不取。人們尊敬他,讓他給這種瓜取個名字,他想,瓜結在高處的藤架上,需登爬摘取,就叫「瓜蔞」吧。後來,又漸漸被寫成了「栝樓」。 [1]
傳說二
《雞肋編》:「燕地女子,冬月用瓜萎塗面謂之佛妝,不洗,至春而西去,久不為風日所浸,潔白如玉也。」因安陽產量大故稱「安陽花粉」。這是前人利用瓜蔞食療和外敷的養生之法。
相傳,康熙年間,海寧園花鎮祝去非庭院內發現巨大栝樓,每晚發出白光,後挖根似人形,重六七十斤,頭面臂股依稀可辨,但手指、腳趾分不清,胯下有一葫蘆,即天瓜粉(又叫天花粉)。
近來四川平昌發現一株百年栝樓,主根莖長50餘米,藤也遮擋100平方米,年產瓜萎500餘枚,約200斤。
古時用瓜萎,皮、仁不分,張仲景書以枚計。李時珍《本草綱目》用瓜蔞之方極多,多是全用。在古代,有百姓將瓜萎子炒後取油點燈。
古人秋冬采根,去皮切斷,水浸,勤換水,四五天取出搗為漿,濾粉,用其煮粥。 唐代孫思邈《千金方》、明代高濂《遵生八簽》中均有記載。清熱止渴,用於熱病津傷、口渴多飲、肺熱乾咳。天花粉蛋白,能殺死胎仔。
元代朱丹溪《本草衍義補遺》甚贊瓜萎為「治嗽之良藥也」。《宣明方》云:
「獨用栝樓治小兒痰喘。」《藥品化義》夸其。郁痰濁,老痰膠,食痰粘,頑痰韌,皆滯於內,不得升降,借其潤滑之力,以滌隔間垢膩,則痰消氣降,胸寬嗽寧,無不奏效。」明清年間醫家劉若金云:「若用於寒痰、濕痰、氣虛痰、食積痰,皆無益有害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