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達萊特戰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公元711年7月,阿拉伯將軍塔里克帶領一支由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柏柏爾人:Berbers,在拉丁語中是野蠻人的意思)組成的軍隊橫跨直布羅陀海峽,用手中的彎刀戰勝了曾令羅馬人聞風喪膽的西哥特人武士]]。
基本信息
名稱 | 瓜達萊特戰役 | 時間 | 公元711年7月 | 參戰方 | 阿拉伯帝國;西哥特王國 |
結果 | 阿拉伯獲勝 | 參戰方兵力 | 阿拉伯1.2萬;西哥特2.5萬 | 主要指揮 | 塔里克;羅德里克 |
戰役背景
公元376年,在北方匈人的軍事壓力下,約一萬五千名西哥特人經羅馬皇帝的允許下,渡過多瑙河,向巴爾幹半島遷移,定居於羅馬境內,作為同盟者為羅馬帝國御邊。418年西哥特人在圖盧茲建立了西哥特王國。從418年到507年,其疆域包括了西班牙和高盧的大部分領土。
他們於511年在武耶戰役被法蘭克人打敗,退到西班牙。其間,公元476年,哥特人一位首領奧多亞克廢黜羅慕路·奧古斯都路斯,將西羅馬帝國的國徽轉讓給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滅亡。[1]
自此,長期的、反覆的、綿延不斷的奴隸、隸農起義和外族入侵,推翻了西羅馬的奴隸制統治,從此,西歐各族開始了封建社會階段。[2]
封建化過程
隨着西羅馬帝國奴隸制的崩潰,各日耳曼國家開始了封建化過程。所謂封建化就是采邑制的普遍實行,采邑就是封地,國王在戰爭中將土地分封給酋長,酋長又將土地分封給追隨他的人,這些酋長後來形成世俗貴族集團。[3]
通過層層分封,形成一種從小到大的領主與附庸的關係。在采邑內,領主擁有政治權利、經濟權利、司法權和自己的武裝。根據封建法律,國王有權要求貴族提供服務,宣誓效忠,但國王也有義務保證貴族的合法權利,從而形成雙向權利、義務的"准契約關係",這與中國的封建制有極大的不同。
所以封建化實際上意味着國王對全國土地的終極所有權分解為無數貴族的土地實際占有權,國家分解為無數個獨立的地方政治實體。封建制使貴族集團擁有了反抗國王的實力,封建法規又使他們擁有了對抗國王的權利。針對時強時弱的國王,他們也採取了服從或對立的態度。在封建化過程中,教會也得到了封地,從而教會也成為一種獨立的力量。
此一時期,穆斯林勢力處於強盛的奧斯曼時代,穆斯林在北非的勢力已經伸入到的黎波里(今利比亞首都)等地。穆阿維葉派由奧克巴·本·納菲(歐格白·伊本·納菲)指揮的一支遠征軍,一直深入到突尼斯。
670年,穆阿維葉任命奧克巴為北非總督,並給他增派1萬騎兵。同年,奧克巴開始建築凱魯萬城。這座城市後來成為征服馬格里布的大本營和伊斯蘭文化中心。698年,穆斯林的一次陸海兩軍聯合行動把拜占庭人從迦太基和其他城市趕出去,從而結束了他們在北非的統治。
當地居民柏柏爾人在一位傳奇式的女人卡希娜領導下進行抵抗,但終歸失敗。此後,柏柏爾人也皈依了伊斯蘭教,並成為穆斯林進一步征服的有力支柱,有的還成了軍隊高級將領。
708年,穆薩·伊本·努賽爾被任命為北非總督。穆薩是《先知傳記》作者伊本·易司哈格的孫子。他鞏固了從埃及到大西洋的廣大北非地區,並從柏柏爾人中大量招兵,擴充軍隊,增強軍力,為征服隔海相望的西班牙做準備。
王位的動盪與險惡
7世紀末8世紀初,當生機勃勃的阿拉伯人到達北非時,處於封建化過程的西哥特王國卻進入了陰謀與混亂的時代。西哥特王國的國王們沒有採取世襲制而是由貴族選舉產生,這導致了王位的爭奪異常激烈,總共32位國王中有10位被篡權者殺死。
在少數情況下,父親的王位由兒子繼承,但這往往引起內戰。富裕的教會也經不起權力的誘惑,有時與貴族聯手反對國王,農民也因為近似奴隸的地位而對現狀不滿。靠篡位上台的最後一個國王羅德里克與大貴族矛盾重重。
阿拉伯伍麥葉王朝駐北非的埃米爾(即統治者)穆薩看到了西哥特王國內的混亂,711年他派遣塔里格率12000摩爾人(北非土著柏柏爾人的後裔,7世紀被阿拉伯人征服後成為北非的穆斯林),渡過直布羅陀海峽,進攻西哥特王國。
戰役過程
穆斯林第一個偵察隊,於710年7月,在歐洲大陸差不多最南端的一個小小的半島上登陸,計有步兵四百人,騎兵一百人,全是柏柏爾人,隊長泰利夫是穆薩·伊本·努賽爾的侍從。這個半島,當代叫塔里法,就是因泰利夫而得名的,原來叫泰利夫島(Jazīrat Tarif)。公元711年,穆薩派遣他的自由民柏柏爾人塔立格·伊本·齊雅德(塔里克·伊本·齊亞德),統率着由七千人(大部分是柏柏爾人)組成的大軍,進攻西班牙。
相傳他渡海的船隻是由一個半傳奇式的人物,休達的伯爵朱利安供應的,在休達,海峽只有十三英里寬。後來,塔里克又得到5000人增援,兵力上升到1.2萬人。
西哥特國王羅德里克以25000人迎戰,7月19日兩軍在詹達湖岸邊的巴爾白特河口相遇,但國王的政敵加入了阿拉伯一方向國王進攻,而且其軍隊大部分是農奴,在戰場上大量逃亡,一觸即潰,國王本人也失蹤了。
穆薩後來之所以發動進一步進攻,是由於看到泰利夫取得成功,看到西班牙西哥特王國內部有糾紛,同時也是由於戰利品的引誘,而不是由於存心征服。塔立格在一座峭壁前面登陸,那座峭壁後來被稱為Jabal Tāriq(塔立格山),這是Gibraltar(直布羅陀)這個名稱的由來,塔立格因此得以名垂青史。
戰役影響
此戰役後,阿拉伯人對西哥特的武裝征服就似在旅遊觀光,僅僅半年的工夫,絕大部分的伊比利亞半島就納入了阿拉伯帝國的版圖,只有少數地方進行了頑強抵抗。直至732年,在法蘭克王國墨洛溫王朝末期的宮相查理·馬特率軍於圖爾戰役中擊退了阿拉伯人對法蘭克的進攻,此後阿拉伯帝國的勢力才止步於比利牛斯山脈。
一些西哥特人的殘餘勢力退入貧瘠荒涼的北部阿斯土裡亞斯山區繼續抵抗,由此開始了持續7個多世紀的光復運動。
阿拉伯人的統治總體來說還算溫和,他們不僅帶來了東方先進的生產技術,而且也不強迫改信宗教,雖然信奉伊斯蘭教有免稅的好處。在此期間,許多猶太人也來到了伊比利亞半島,因為在這裡比大多數地方可以享有更多的自由和庇護。
在統治西班牙期間,阿拉伯人開始把西歐的古典文化傳回到歐洲,這不是簡單地傳回而是在吸收和繼承基礎上的再創造,西班牙正處於傳回的兩條重要通道之一,並成為歐洲的文化中心,西班牙的阿拉伯人被認為是歐洲新學問的主要來源。
在天文、數學、醫學和許多藝術方面,輝煌的伊斯蘭文化都使當時歐洲的其他地區相形見絀。
哈里發制度
但溫和的統治和繁榮的文化並不能掩蓋穆斯林是外來征服者的事實,隨着統治者生活得日見奢靡,對農民的剝削也越來越重。
本來征服者只占居民的少數,占領軍力量也比較薄弱,但阿拉伯人之間又起了內訌,甚至對基督教的抵抗也騰不出手來應對。1031年,後伍麥葉王朝大臣們舉行公開會議,決定永遠廢除哈里發制度,被囚禁的末代哈里發希木沙三世以乞求一盞燈和一口麵包給飢餓的女兒度命來迎接這個劃時代的公告。[4]
從伍麥葉哈里發王朝的廢墟上,有大約23個小國家興起,創建者都是些首領和小王,他們互相殘殺,弄得筋疲力盡,有的小國還向當時基督徒建立的抵抗國家稱臣納貢,萊昂王國的阿方索七世甚至自封為"兩教信徒之王",這些小國後來被來自摩洛哥的穆拉比特王朝以及穆瓦希德王朝統一,但這兩個王朝都很短命。
視頻---歷史上最大海戰:萊特灣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