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瓦氏鳳尾蕨照片來自
瓦氏鳳尾蕨照片來自

瓦氏鳳尾蕨

‧英文名稱:Wallich's Brake

‧學 名:Pteris wallichiana Agardh   Pteris morrisonicola Hayata

‧科 名:鳳尾蕨科(Pteridaceae)鳳尾蕨屬(Pteris)

‧別 稱:三叉鳳尾蕨、西南鳳尾蕨(中國高等植物圖鑑),開三叉鳳尾蕨(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蕨類植物門)、玉山鳳尾蕨(臺灣)、鳳尾草(廣東)、老瀉風(廣西)

‧原 產 地:台灣,中國的廣東(信宜)、海南(崖縣)、廣西(花坪林區)、貴州(清鎮)、四川(峨眉山、南川、洪溪、漢源)、雲南(漾濞、景東、盈江)、西藏(錯那),日本,菲律賓,中南半島,印度,不丹,錫金,尼泊爾,馬來西亞,印尼等地。

‧分 布:台灣全境中海拔山區,偶亦見於北部低海拔地區,地生,生長在林緣或空曠的潮溼環境,如溪畔谷地[1]

◆ 生長環境:中海拔地區林緣之潮濕溪畔或谷地的空曠處,台灣北部地區在低海拔亦可見到

◆ 頻度:★★★★

◆ 生長習性:地生

◆ 根莖:短直立莖或斜生莖,密布褐色鱗片,葉片叢生其上

◆ 葉柄:草桿色,長可達140公分,基部具有褐色鱗片

◆ 葉片

》	五角形至圓形,掌狀形複葉,先三叉,兩旁的分叉再各分兩叉
》	長可達100公分,寬可達80公分

◆ 羽片

》	長橢圓形,二回羽狀深裂
》	長可達65公分,寬可達30公分
》	小羽片披針形,長可達20公分,寬約3公分
》	末裂片呈線形,具淺鋸齒緣
》	羽軸及小羽軸表面有溝且相通

◆ 葉脈:在小羽軸兩側各具有一排弧型網眼,網眼裡沒有游離小脈,網眼外則是游離脈

◆ 孢子囊群:著生於末裂片邊綠,由葉緣反捲之假孢膜所包覆

◆ 觀察特徵

》	具有鳥趾狀分叉的掌狀形複葉,葉片呈五角形至圓形
》	孢子囊群著生於末裂片邊綠,由葉緣反捲之假孢膜所包覆[2]


目錄

主要特徵

末端漸尖而後圓鈍,邊緣具淺鋸齒;葉脈網狀,僅具一排網眼,位在小羽軸兩側裂片凹入處附近,網眼中無游離小脈;假孢膜線形,位於裂片邊緣。

在台灣有幾種大型的鳳尾蕨中以瓦氏鳳尾蕨植株最為高大,株高常超過2米以上。只有本種葉片圓形,掌狀複葉。


用途

藥用(治痢疾,驚風,外傷出血)。[3]


關於瓦氏鳳尾蕨

看過瓦氏鳳尾蕨的人,很難不對它五角形的葉子印象深刻。

葉子是蕨類植物地上部分最明顯的部分,只是放眼望去一片大小不一的羽狀葉,真的是讓不熟悉的人難以分辨。不過瓦氏鳳尾蕨沒有這個問題,看過的人幾乎都會記得,畢竟臺灣山林間葉子長成這樣的大型蕨類,除了它之外還真想不出其他種類。

乍見瓦氏鳳尾蕨會以為它的葉子是掌狀複葉。但所謂的掌狀複葉是指小葉的葉柄從一個點向外放射長出,五加科的江某(鵝掌柴,Schefflera octophylla (Lour.) Harms.)可以說是典型的例子。但仔細看瓦氏鳳尾蕨的葉子,可以發現是從葉柄頂端分為三大枝,側生的兩個分支常常會繼續分支,有些分支後還會再分支,所以有三叉鳳尾蕨的別名。不過瓦氏鳳尾蕨的這些分支並不是從一個點放射而出,雖然看起來像掌狀複葉,但實際上是屬於二至三回羽狀裂葉,在描述它的特徵的時候要特別留意。

看多了其他葉片長度不到30公分的鳳尾蕨科植物之後再來看瓦氏鳳尾蕨,可以高達2公尺的植株大小讓人不會想到它是鳳尾蕨科家族的一員。但植物園北部低海拔區靠近中部低海拔區圓形小丘的步道旁,可以看見這裡瓦氏鳳尾蕨的葉片背後已經有孢子囊群。而這些孢子囊群被由葉緣反捲的假孢膜所保護,這些連成線狀的假孢膜正是鳳尾蕨屬(Pteris)植物的外部形態特徵,也說明雖然個子大小差很多,但瓦氏鳳尾蕨真的是鳳尾蕨科植物成員。

瓦氏鳳尾蕨性喜溫暖潮濕,向陽開闊的地方,對土質要求不嚴苛, 排水佳,通氣良的介質;用粗溪砂和腐植土加些蛇木屑混合來栽培就能養出既茂盛又優美的瓦氏鳳尾蕨,來美化你居家環境,營造出幾許自然綠意,豐富你的視覺享受,它那高掛於總葉柄上,酷似孔雀開屏的葉片,更能創造出一股粗獷的野性美。[4]

  • 瓦氏鳳尾蕨,幼葉
  • 瓦氏鳳尾蕨,葉表
  • 瓦氏鳳尾蕨,葉背

種苗繁殖法

一、 無性繁殖法

瓦氏鳳尾蕨在其長橫走莖的葉柄生長處附近於冬春之際可以長出 1 至多個不定芽眼 ,待根長出之後逐漸長出新葉形成附著在原植株上的新植株,約 1 年的時間可將其分開之後種植可獨立成一新植株。由野地取回摘自高大植株內的分株苗或幼孢子體直接定植不易成活,容易失水枯死,應在原生地先假植在軟盆 1 至 2 個月,待種苗成活長出新葉後再移植到平地種植為宜。

二、 孢子繁殖法

由高大植株成熟葉片取得之孢子撒在裝濕水草保鮮盒內,放置於微光處,約半年的時間可清晰看到成熟配子體,接近 1 年的時間可看到初生幼孢子體,待其長到約 3 公分 3-4 片葉的幼孢子體時將其移出假植於 35 格穴盤約 1 年的時間方可移植到田間。


栽培方法

瓦氏鳳尾蕨平地栽培以畦作為宜,適當行株距為 120 公分×120 公分,一畦種植二行為宜,採收及去除老葉可於畦溝作業,儘量不要傷害葉柄及葉片。在 80%遮蔭下配合自動噴灌設施,定植一年後植株可由 60 公分長至 100 公分以上,且長出正常新芽。栽培時於畦面施用樹皮堆肥或昌牧有機質肥料,每 2-3 個月每公頃施用 500 公斤,新芽可以長得又粗又大,新芽抽出 5公分左右為採收適期,新芽抽長至葉片展開前都可以採收幼嫩部位食用,甚具經濟栽培價值。

栽培期間遇乾旱,可以早晚各給予一次噴灌,惟不宜以溝灌給水,在浸水的狀況下,植株容易衰敗。[5]


盆栽圖片

參考資料

  1. 瓦氏鳳尾蕨,瓦氏鳳尾蕨
  2. 瓦氏鳳尾蕨,瓦氏鳳尾蕨-Peter's Blog
  3. 特徵及用途,瓦氏鳳尾蕨- A.PAO garden
  4. 瓦氏鳳尾蕨,瓦氏鳳尾蕨-Xuite 日誌
  5. 瓦氏鳳尾蕨,瓦氏鳳尾蕨平地栽培-花蓮區農業專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