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薩·普利荷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瓦薩·普利荷達(Vasa Prihoda)(以下簡稱普氏)1900年的8月24日出生於捷克的伏特納尼市(Vodnany) 在1910年(當時普氏只有十歲)入布拉格音樂學院和當時知名的小提琴家楊·瑪拉克(Jan Marak)學習。前後和瑪拉克學習近十年的時間,並承襲了波希米亞學派的演奏技術,使他在日後的演奏生涯中,能展現出屬於自己獨具個人魅力的演奏風貌。[1]
十九歲那年他暫別祖國,到意大利去發展下一階段的演奏事業。不過他剛到意大利時並不太順利,為了賺取生活費,他只好暫時在米蘭的一家咖啡廳裡面擔任琴師的工作,還好這樣的日子並不長久,同年的聖誕節這一天,照常在這家咖啡廳演奏,卻很幸運地被一位新聞記者發掘,並立刻介紹給指揮大師托斯卡尼尼(A·Toscanini),大師對普利荷達的演奏讚嘆不已,並曾說:『普氏是二十世紀的帕格尼尼,算帕格尼尼再世的話,其演奏技術也不過如此罷了。 』由此便可知托斯卡尼尼對普氏的賞識了。這個機緣可說是普氏一生中最重要的轉捩點,在大師傾全力的協助之下,普利荷達獲得不少的演奏機會,1920年一月到六月,共演奏了八十四場音樂會,足跡遍布南、北美。
1923年到美國首演,併到不同城市巡迴演奏,在歐洲的音樂會更是票房保證,場場爆滿,所到之處佳評如潮,甚至有些樂評家認為普利荷達的演奏技術已和當時的美國武林盟主:小提琴天王海飛茲不相上下,因而享有『歐洲海飛茲』的美名。。[2]
1927年的夏天,普利荷達認識了年僅二十歲且前途似錦的女小提琴家阿爾瑪‧羅斯(Alma Rose)由於男女雙方都非常欣賞對方的才華,沒有多久兩人便很快地醉入愛河。。[3]
二次大戰期間,普氏為了能夠繼續維持他輝煌的演奏事業,便選擇親納粹主義的路線,雖然他和艾瑪的婚姻讓他飽受外界的批評,但當時他識實務為俊傑的選擇,的確為他帶來了許多利益(例如他在這期間,就曾先後任教於薩爾茲堡及慕尼黑音樂學院)。
但在希特勒垮台之後,卻是他災難的開始。
二次大戰結束之後,普氏雖然仍然可以在祖國自由登台演奏,並獲得捷克藝術家協會所頒發的政治忠誠證書,但沒有多久,普氏於二次大戰期間的行為(為納粹演奏),已漸漸引起許多同胞的譴責及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