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甄士隱解好了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甄士隱解好了歌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糊在攻蓬窗上。說什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燈帳底臥鴛鴦。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正嘆他人命不長,哪知自己歸來喪。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擇膏梁,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人生大概都是如此,從高到低,再從低到高,處在這樣一種循環中,沒有人能夠保證,他今天在這個位置,明天還能穩坐這裡。我們又何時才能擺脫世俗的枷鎖,去過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生活,這種生活,可能就是我們的先人所追求的大同世界吧。這種生活,只有在社會發展到極高的程度才能實現,那時候每個人都沒有了私心,整個社會達到了和諧。然而,對於個人來說能夠不為金錢,名利,私慾所誘惑,這該是何等的人生境界。對於古代那些被稱為隱士,後人追捧為名士賢人,那些人根本稱不上擺脫了世俗之風,而那些人正是因為擺脫不了這個才去遠離世俗。真正不為世俗所動容的,就應當生活在世俗中,是農民就要去田野里耕耘,教師就盡職盡責的去教育學生,到社會需要的地方去,達到一種在任何位置無所謂的大度,一種無為的境界,這種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在社會需要的地方不動聲色地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紅樓夢中的人物形形色色,從社會的上層到最底層,作者把當時的社會狀況給後人呈現出來,作者整部書的一個基調都是一個「悲」字,前面的大喜也是為了後面的大悲而來的。

甄士隱解好了歌是什麼意思?

這個故事,生動地解說了通達無常的利益,讓我們看到一個人的內心是怎樣得到改變的。人生從哪點開始走向解脫呢?就是從看破世間開始。看破世間從哪開始呢?就是從了達剎那無常開始。

甄士隱的故事,是一個樣板,它顯示了一個人一生的興衰際遇和趣向解脫的過程和方法。甄士隱的心態前後變化很大,告訴我們,通達無常,會有離貪的作用、希求解脫的作用。

他的一生可以分成樂、苦、悟三個階段,前面沒有入道時,不論在樂里還是在苦裡,總是迷。後面悟了,看清了人生的真相,內心就從對現象的貪著中擺脫出來,不再受影響。

他的一生從前半生到後半生顯示的就是無常四邊,所謂崇高必墮落、積聚皆消散、會合終別離、有命咸歸死。當初,他是當地的望族,有身份有地位,家庭幸福、生活美滿。轉眼間,天崩地裂,他的人生境遇突然大變,女兒失蹤,僕人跑了,妻子傷心得病,家庭變得殘缺不全。這是"會和終別離",往日的團圓再也看不到了。

緊接着,一場大火把他的家產燒得一乾二淨,然後他到田莊去安身,又遇上天災人禍、土匪出沒、連年旱澇不收,置辦的田產也變賣虧損,他從富裕變得貧窮,這是"積聚皆消散"。

再後來他投奔岳父,過去他身份高,現在寄人籬下,他一個讀書人不會幹農活,被岳父瞧不起,比一般人還卑賤,這是在說"崇高必墮落"。

心裡悔恨、氣惱、憂愁,很快露出下一世的光景,也就是這一生快走到盡頭了,這是講"有命咸歸死"。

所以,他這一生就是展示無常活生生的樣板,把人生的真相托出來給我們看,讓我們看清楚什麼是人生。

甄士隱是現實世間無數人的命運的樣板,在他身上出現了無常四邊的現象,現實世界無數人何嘗不是有這四邊呢?只要沒有修解脫道,誰也逃不出甄士隱所演示的人生模式。

大家自己反省或者觀察周圍熟悉人的人生經歷,或者讀國內外新聞人物的傳記,就可以找到無數大同小異的甄士隱式的人生命運。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不能只是就甄士隱而剖析甄士隱,而是要把甄士隱這樣一個模板結合到自己和無數有情的身上來觀察,觀察到自他有情是如何在三有中流轉的。對此深深思維,真正認識到無常四邊,認識到沒實義,真切地從內心深處生起出離心。認識到自己就是故事中的甄士隱,自己的命運不會逃出甄士隱的模式,不會超出那種結局。看透這一切是無常、虛幻的,看透沿這種走法走下去,只是枉受痛苦而已,便會毅然決然地放下世間的一切。

所以不要只作一個局外人看熱鬧,要想到自己的人生是不是出現了甄的情況,是不是必然出現無常,必然落得甄的結局,無論現在的狀態如何圓滿,最終一定落在這條流轉的鏈子上。我們能借甄士隱看透自己的命運,早早明白,就能早早像他那樣看破、放下,趣入解脫道。

把甄士隱研究清楚了,就知道該怎麼走、該怎麼修了。這個走法是這樣的,首先,以甄士隱作為樣板,觀察人生,看到四邊的現象,也就見到粗無常;其次,由粗無常就說明是細無常,由此發現苦樂等的兩端都是虛假的客塵法;既然是虛假的客塵,就不應貪著、不應希求,由此自然生起希求解脫的功德和進入對實相的修證。

細緻生動地描寫甄士隱一生的前後有什麼必要呢?這是為了讓我們看得很清楚、一目了然的認知。不細緻觀察、不真切體察這個世間,而只是空泛地說無常、說要出離,就無法和自己的生活也就是身處的這個輪迴緊密地結合,也就無法對輪迴世間生起真切的體認。這樣不切身,容易托空,不能把自己身處的世間真正看透、看破、放下。

修行不是修外在、不是修別的,是修自己,是體察自己有血、有肉的生活,所以要觀察自己的命運,切實地分析自己生生世世的葫蘆里,到底在賣什麼藥,到底在唱哪場戲,到底背後的規則是什麼,一一落到切身上來。這樣看來,是非觀察自己不可的,是非觀察現實人生不可的,所以參照甄士隱認認真真地做觀察,就會和他一樣出現心態上的轉變。

他作一首歌是表明自己真正了解了,有為法都是無常的、無實義的。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功名過去了,時過境遷,當年顯現的功名不是真的。

「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財富過後沒有了,當年的財富也不是真實的財富,只是一剎那的顯現。

「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壽命過後也沒有了,去後成空,說明生死也是虛假的。

諸如此類,家庭、財富、感情、地位,一切都是緣生緣滅,緣聚就顯現,緣散就消失,所以執取不到任何實義。

他這樣唱,能看出他的心已經脫開了,看到了這一切都只是生生滅滅的幻像,沒什麼可貪的地方,他的心一下就放下了。

以前他內在的貪執沒有放下過,那時候他不懂無常,不知道這些只是客塵,總覺得世間有很多實實在在的東西,得到時心裡也很陶醉,其實這是貪執的狀態。這樣就免不了在幻像破滅時內心悲傷、苦惱。總之,種種煩惱都是由貪執剎那客塵而引發的。

後來,他認識到這只是客塵幻化之後,心就打開了。同樣的事,觀念不同,心態就大不一樣。

這時再看人世間的興衰成敗、悲歡離合,宛如舞台上的戲劇,所以說「亂鬨鬨,你方唱罷我登場」。

只見到世間萬象生生滅滅,這些生滅的並不是本有的,並不是常住的,實際上,只是自己這顆心迷失在幻化的光影里,認為它是真的、是本有的,把這些虛幻的泡影視為真實義,然後苦苦地追求、貪執,最終也只落得兩手空空,所以說「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我們不但是這一生「為他人作嫁衣裳」,而且是從無始以來的無量生當中,都一直「為他人作嫁衣裳」,這真是一場無比漫長的無意義追逐,一生又一生都累死在輪迴里,結果什麼也沒得到。

能觀察到這一點,就會斷然放下這種虛妄的追求、沒有必要的貪著,義無反顧地尋求真實的解脫。[1]

曹雪芹

曹雪芹(約1715年5月28日—約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作者,祖籍存在爭議(遼寧遼陽、河北豐潤或遼寧鐵嶺),出生於江寧(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寧織造曹寅之孫,曹顒之子(一說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於過度的憂傷和悲痛,臥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貧病無醫而逝。關於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說。[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