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甘河街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甘河街道隸屬於陝西省西安市鄠邑區,地處鄠邑區西北。東、東南與澇店街道、玉蟬街道為鄰,南、西南與祖庵街道接界,西、西北與周至縣尚村鎮接壤,北、東北與咸陽市興平市阜寨鎮隔渭河相望,總面積33.37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6月,甘河街道下轄13個行政村。2018年,甘河街道戶籍人口31434人。2011年,甘河街道農業總產值達到2.39億元,工業總產值達到1.2億元,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0.2億元,各類存款餘額1億元。[1]

中文名: 甘河街道

行政區劃代碼: 610118012

行政區類別: 街道

所屬地區: 陝西省西安市鄠邑區

地理位置: 鄠邑區西北

面 積: 33.37 km²

下轄地區: 13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甘河村

電話區號: 029

郵政區碼: 710301

車牌代碼: 陝A

人 口: 31434人(2018年)

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當地傳河畔有甘泉,村鎮以水得名。宋、元曾名甘泉鎮,明、清因地處甘河西岸均稱甘河鎮。

建置沿革

宋以前始設甘河鎮。明清沿用。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後,歸周至尚村管轄。

1949年後,為周至縣甘河鄉。

1958年1月,與青陽、永安等鄉劃歸戶縣重組甘河鄉,8月歸澇店公社管轄。

1961年,成立甘河公社。

1984年,改設甘河鄉。

2001年,撤鄉建甘河鎮。

2021年1月8日,西安市鄠邑區人民政府同意撤銷甘河鎮,設立甘河街道,以甘河鎮的行政區域為甘河街道的行政區域。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6年,轄朱王村、坳子、東侯王、西侯王、南板橋、北板橋、東堯上、西堯上、元駕、晏平寨、東灘、西灘、丁村、甘河堡、躍進、圍旗寨、東岩、運渠店、尹村、雙柏樹、馬坊、宋村、勝利、神北、神南、橋尚26個行政村。截至2011年末,甘河街道轄甘河、躍進、丁村、圍棋寨、西灘、運渠店、東岩、神南、神北、勝利、宋村、馬坊、橋尚、雙柏樹、尹村、坳字、西侯、東侯、東灘、南板、北板、晏平寨、元駕、朱王、東堯、西堯26個行政村;下設147個村民小組。

區劃現狀

截至2020年6月,甘河街道下轄13個行政村。辦事處駐甘河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甘河街道,隸屬於陝西省西安市鄠邑區,地處鄠邑區西北。東、東南與澇店街道、玉蟬街道為鄰,南、西南與祖庵街道接界,西、西北與周至縣尚村鎮接壤,北、東北與咸陽市興平市阜寨鎮隔渭河相望。轄區東西最大距離9.2千米,南北最大距離9.8千米,總面積33.3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甘河街道地處關中平原。地勢南高北低、西高東低。最低點位於北部神策村的渭河灘,海拔390米。

水系水文

甘河街道境內河道屬黃河流域渭河水系。主要河流有甘河,從祖庵街道入境流經丁村、甘河村等地,入澇店街道境,境內流長5千米,流域面積27平方千米。

自然資源

2011年,甘河街道耕地面積4.3萬畝,人均1.45畝,林地面積0.8萬畝。

人口

截至2011年末,甘河街道總人口2.97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730人,城鎮化率2.5%。另有流動人口120人。總人口中,男性1.55萬人,占52.2%,女性1.42萬人,占47.8%;14歲以下1960人,占6.6%;15—64歲2.51萬人,占84.5%;65歲以上2640人,占8.9%。人口均為漢族。2011年,甘河街道人口出生率9.97‰,人口死亡率5.54‰,人口自然增長率4.43‰。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416人。 2018年,甘河街道戶籍人口31434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甘河街道財政收入50萬元,比上年增長15%。2011年,甘河街道農民人均純收入6670元。

2018年,甘河街道有工業企業36個。

2018年,甘河街道有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個數19個。

第一產業

甘河街道農業總產值從1949年的0.03億元,增加到1978年的0.35億元,2011年,甘河街道農業總產值達到2.39億元,比上年增長10.1%。

種植業

甘河街道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甘河街道糧食產量1.69萬噸,人均569千克。其中小麥0.83萬噸,玉米0.86萬噸。

林業

截至2011年末,甘河街道累計造林0.8萬畝,其中防護林320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82.2萬株,林木覆蓋率14.6%,活立木蓄積量150.8萬立方米。

2011年,甘河街道水果種植面積0.36萬畝,產量1300噸,主要品種有桃、獼猴桃等,其中桃產量850噸。

畜牧業

甘河街道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牛、家禽為主。2011年,甘河街道生豬飼養量1.2萬頭,年末存欄0.9萬頭;羊飼養量0.3萬隻,年末存欄0.2萬隻;牛飼養量0.2萬頭,年末存欄0.2萬頭;家禽飼養量30.2萬羽,上市家禽10.2萬羽。2011年,甘河街道生產肉類2230噸,其中豬肉2030噸,羊肉0.2噸;禽蛋15噸,鮮奶5噸。

生產條件

截至2011年末,甘河街道有大型農業機械2350台(輛)。

第二產業

甘河街道工業以食品加工為主。2011年,甘河街道工業總產值達到1.2億元,比上年增長15%。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1年,甘河街道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0.2億元,比上年增長5%;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0.3億元,比上年增長3%。

郵電通信

截至2011年末,甘河街道有郵政網點(所)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13千米,投遞點26個,鄉村通郵率100%;全年投遞國內函件2萬件。業務收入17餘萬元。截至2011年末,甘河街道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1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5200門,固定電話用戶5000戶,電話用戶普及率86%,比上年提高2%;移動電話用戶1.2萬戶,比上年增加90戶,移動電話普及率9.3%,比上年提高10%;光纜線路總長30千米,主幹電纜達20對千米,互聯網端口總數0.65萬個,寬帶接入用戶0.65萬戶。

金融業

截至2011年末,甘河街道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1億元,比上年增長10.1%,是1978年的100倍;人均儲蓄300元,是1949年的200倍。

保險業

2011年,甘河街道保險業實現保費收入0.3億元,比上年增長5%;人身保險費收入0.1億元。

交通運輸

交通

2011年,甘河街道有縣鄉(鎮)公路3條,總長15千米。截至2011年末,甘河街道道路總長度2千米,人均擁有道路長度2.74米;橋樑2座,總長度180米。

運輸

2011年,甘河街道運輸企業擁有貨運汽車82輛、20噸位;客運汽車8輛、260座位。日發送30輛客車,日客運量1100人次。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甘河街道有文化藝術團體3個,會員30個,個人會員30個,創作完成的文化藝術作品有農民畫;各類藝術表演團體3個,演職人員30人,電影放映單位1個;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350平方米;公共圖書室1個,建築面積230平方米,文化行業從業人員6人,其中事業單位從業人員6人。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甘河街道有幼兒園3所,在園幼兒40人,專任教師30人;小學5所,在校生482人,專任教師6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9.95%;初中1所,在校生956人,專任教師79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8.98%,小升初升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99%;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2829人,專任教師132人;普通高等院校2所。

衛生事業

截至2011年末,甘河街道有各級各類衛生醫療機構27個、村醫療衛生室26個,衛生院1個;病床70張,其中公立衛牛機構床位50張,固定資產總值100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16人,其中執業醫師9人,執業助理醫師4人,註冊護士3人。2011年,甘河街道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82.2%,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30.7%,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2.79萬人,參合率95.1%;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分別為0.1‰、0.1‰、0.1‰。

體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甘河街道62%的城市社區和39%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60%。

社會保障

2011年,甘河街道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96戶,人數1437人,月支出10.74萬元,比上年增長12%,月人均74.73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28人,支出10.75萬元,月人均320元;農村醫療救助29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00人次,共支出10萬元,比上年增長11%;農村臨時救濟320人,共支出7.8萬元,比上年增長22%。2011年,甘河街道自然災害受災8000人,緊急轉移安置23人,倒塌房屋156間,直接經濟損失50萬元,救災支出28萬元,比上年增長9%。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31人,安置義務兵、士官等58人,撫恤事業費支出2.79萬元,比上年增長13%。

基礎建設

截至2011年末,甘河街道有自來水廠1個,鋪設幹線水管8千米,生產能力1000噸/日,年生活用水35萬噸,居民自來水普及率96%,年人均生活用水12.7噸;排水管道2千米,污水治理工程1項,污水處理廠1個,日污水處理能力10噸,工業廢水處理率75%。截至2011年末,甘河街道擁有110千伏變電站1座,主變壓器2台,總容量158兆伏安。年售電量累計完成0.42億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100%,供電可靠率100%。

歷史文化

甘河街道是關中名鎮,早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三個母系氏族村落——甘河遺址,坳宇遺址,東侯遺址,創造了燦爛的原始氏族公社文化。夏啟伐有扈大戰於甘,便在甘河流域。到了周代,西周王朝修了一條東達灃鎬,西通收眉的周驛道,成為通往全國的軸心幹道。漢唐時期,又有西漢察蜀驛道,東漢眉塢峙高台官道,漢唐絲路南道就從這裡通過。甘河建鎮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宋仁宗天聖六年(1028年)中書門下蹀碑石有「永興戶縣甘河鎮」的記載。宋神宗元豐年問,官修志書《元豐九域志》記載甘河為周至兩大古鎮之一,《戶縣誌》有「歷史上,宋以前設甘河鎮」的記載。據《周至縣誌)載:「北周武帝時,周至縣塌移於戶縣甘河一帶。」這可能是甘河建鎮的起源。甘河是歷史上十三個王朝的京蕺近地,歷代地方政府也多設於此。甘河街道地區在古代以名勝、古蹟文物、風景兼備於一地,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甘河重陽遇仙橋、重陽祖師及侍童三圓雕石像;有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處:甘河東嶽廟古建群及石碑,甘河氏族村落文物遺址,圍棋寨天主教堂內石獅、石羊、石馬、石香案等圓雕石雕群,運渠店鷹兔橋,宋村燕氏宗祠前石旗杆。

視頻

金海湖新區甘河街道文藝演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