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甘草店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甘草店鎮隸屬於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地處榆中縣東南部,東、東南與定西市安定區景泉鄉交界,南接高崖鎮,西南連新營鄉,西北和清水驛鄉接壤,東北和韋營鄉毗鄰。區域面積121.48平方千米。2018年,戶籍人口16002人。

1961年,析出建甘草店公社。1965年,車道嶺公社併入。1983年,改甘草店鄉。1998年,撤鄉建鎮。2020年6月,甘草店鎮下轄13個行政村。

2018年,甘草店鎮有工業企業10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家,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3家。[1]

歷史沿革

據史料記載,甘草店在舊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居住,上古時為羌、戌住地。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屬榆中縣。據西北師大歷史系教授陳守忠考證:十六時國西秦乞伏國仁所築勇士城及後來的子城都在甘草店。清咸豐年間(公元1851年-1861年)甘草店已有集市,由於該地盛產中藥甘草,陝西藥商經常雲集此地,收購甘草,並開設"萬和堂"等多家國藥店,作為向全中國銷售甘草的集散市場。當地居民為便於旅商住宿、飲食、應運而開設多處馬車店、飯店。因為該地適居西安通往蘭州古道重要驛站,往返驛使均經此投宿,故雙關語為甘草店。

據史料記載,甘草店在舊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居住,上古時為羌、戎駐地。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屬榆中。據西北師大歷史系教授陳守忠考證:北魏時的子城縣就設在甘草店。清咸豐年間(1851年-1861年)甘草店已有集市,由於該地盛產中藥甘草,陝西藥商經常雲集此地,收購甘草,並開設萬和堂等多家國藥店,作為向全國銷售甘草的集散市場。尤其這裡是西安通往蘭州的重要驛站,往返驛使均在此投宿,當地居民便開設了多處飯館、旅店、車馬店,故一語雙關稱為"甘草店"。絲路古鎮

甘草店是一個交通要道。據《榆中縣誌》記載:明代,陝西驛道自西安、平涼、隆德、會寧、安定(今定西市安定區)過金縣(今榆中)甘草店、清水驛、定遠驛,進入蘭州據清人祁韻士《萬里行程記》、林則徐《荷戈紀程》載:陝甘驛道自西安西去,過平涼、隆德、靜寧、會寧、安定縣稱溝驛、皋蘭縣車道嶺(今屬榆中縣)……清代還有一條新驛道,即自車道嶺至甘草店,過夏官營、買子堡(來紫堡)、響水河(小水子)至皋蘭縣東崗鎮。

民國時,甘、陝交通幹線由縣東清水驛經甘草店過車道嶺人定西界,通往隴東大道,在榆中境內35公里;另由甘草店向南經大營川、水家坡,向東折經花寨子至符家川入定西界,通隴南大道。始建於民國23年(1934年)的西蘭公路(國道312線中段),次年全線修通。縣內自西向東經來紫堡、金崖、太平堡、清水驛、甘草店、車道嶺至景家泉人定西,甘草店是必經大站。

民國26年28年,西蘭公路進行全線路面改善,翻越車道嶺人定西。前線和改建的線路,甘草店是必經的大站,來往車輛,都習慣於在這裡就餐。

如今的甘草店,交通四通八達。公路、鐵路運輸十分便利,國道312線、省道109線、巉柳高速公路縱貫全鎮,境內有火車站一處,隴海鐵路橫穿而過,形成了蘭州距定西之間的交通樞紐。軍事要地

從西漢開始,歷代兵家在縣內修築城池、營堡,用以防守。晉孝武帝寧康元年(373年)十一月,前秦授乞伏司繁為使持節,都督鎮守勇士川(在甘草店至東古城一帶),後卒,子國仁代行其職。這些城池、營堡元代大部分傾廢,明清時再度重修添建,清代全縣有72營堡,其中甘草店有一營五堡,即三墩營、項家堡、邵家堡、正川堡、吳家堡、甘草店堡。宋、元、明三代,縣內修築了27土墩(烽燧),其中甘草店就有3處。

清穆宗同治三年(1864年)五月,甘草店人趙雲花、劉克篤率當地民團與回民反清軍激戰,後兵敗。十二月,回民反清軍攻掠甘草店等地,後由清軍先鋒高餘慶收復。同治五年(1866年)春,河鎮五營進駐金縣。三月,總兵彭楚漢率南字三營駐甘草店、三墩營,經裁汰,有馬兵21名、步兵14名、守兵6名。清德宗光緒三十年(1904年),金家崖改為蘭州城守營駐防,金縣城守營移駐甘草店,遇軍事活動,則在甘草店、金家崖兩地調動。清代在境內設14塘,甘草店有車道嶺、甘草店、三墩營3塘,每塘有兵50名。

民國8年(1919年)4月,甘州鎮守使馬磷(字玉清)部營長馬飛虎在榆中縣甘草店打敗隴東軍閥黃得貴部。

民國26年(1937年)12月6日,11架日本飛機在甘草店上空遇中國空軍截擊後東逃。

民國36年(1947年)8月24日,甘肅省保安第五團二大隊六中隊從臨洮奉命與甘草店駐防的七中隊調換防務。後五中隊也奉令移防甘草店。

民國37年(1948年)初,甘草店等鄉鎮均成立常備班。9月,省保安司令部命令甘草店等鄉鎮組織傳遞郵件的兵哨。

民國38年(1949年)4月,-陸軍91軍191師、571團團部及1、3兩營駐甘草店。

1949年8月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二兵團從通渭蓮花鎮出發,經定西內官營,16日進入榆中甘草店等地。上午偵察連擊潰了馬步芳派往榆中的偵察分隊。下午,6軍司令部進駐榆中縣城,榆中解放榆中縣城為後方供應基地,甘草店設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醫院和後方倉庫。

1949年8月。蘭州戰役期間,甘草店支前站共籌措糧食4.5萬公斤,草5000公斤,馬料3500公斤,動員大小車60多輛,轉移傷員300多名。郵電樞紐

甘草店是郵局開通較早的一個地方。榆中縣內郵路明代設鋪,據明萬曆《I臨洮府志》載:全縣有遞鋪十處,通往安定,其中有甘草店鋪。據民國27年《重修榆中縣誌稿》縣城設總鋪下設三墩營、甘草店等9鋪。

清代設塘訊,在蘭州有5路,其東路9塘中,榆中境內就有甘草店塘、車道嶺塘,每塘設兵5名,負責驛遞。清同治以後廢塘訊。經榆中縣的驛路又經甘草店、車道嶺人定西。

清德宗光緒十六年(1890年),榆中始建有線電報線路,由響水子東甘草店、車道嶺等地入定西界。1953年,縣郵電局同蘭州用有線電路進行話傳電報,在縣內用實線電路同甘草店、金崖兩個營業處開辦話傳電報。

清德宗光緒三十年(1904年)五月,成立郵政代辦分局。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增設甘草店郵政代辦分局。

1952年,天蘭鐵路通車,縣內有73.65公里運郵,甘草店為接發火車郵件的一個交接點。

民國23年(1934年),由蘭州架設線路經公路人定西界是榆中縣內最早的長途電話線路,至1949年,甘草店設1台5門交換機和電話機3部。1958年,甘草店通了農村電話。開通了容量為2000門的程控電話,並建成了聯通、移動、小靈通等訊號塔,國際、國內電話均可直撥。

明代至民國末,來甘草店經商的山西、陝西、河南商賈,是甘草店流動人口的主要來源。[2]

基本概況

甘草店鎮耕地面積7.2萬畝,其中水澆地6696畝。平均海拔1860米,年均氣溫7.5℃,年降雨量400毫米,無霜期159天。全鎮轄13個行政村8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5602人(2017)。轄區內企事業單位17個。甘草店鎮黨委下屬1個二級黨委(甘草環保建材股份公司),1個黨總支(三墩營村),23個黨支部(13個村黨支部、機關支部、學區支部、供銷支部、磷肥廠支部、三星化建公司支部、甘草環保建材股份公司下屬5個支部),共有黨員609名,其中農民黨員430名,女黨員92名。

1996年被市政府命名為發展鄉鎮企業十強鄉(鎮),2003年1月被甘肅省上列為甘肅省鄉鎮企業示範區。1999年,甘草店鎮被列為縣級小城鎮。2003年7月1日被市體改委批准命名為全市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2004年3月被省體改辦批准命名為全省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先後有田紀雲、陳俊生、鄒家華、宋健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乍得、尼日爾、贊比亞、尼日利亞、阿爾及利亞、美國等國家領導和專家前來甘草店鎮視察工作。[3]

基礎設施

交通四通八達,通訊設施完善。國道312線、省道109線縱貫全鎮,境內有火車站一處,隴海鐵路橫穿而過,讒柳高速公路穿境10公里,形成了蘭州距定西之間的交通樞紐。開通了容量為2000門的程控電話,並建成了聯通、移動、小靈通等傳輸塔,國際、國內電話均可直撥。文教、衛生事業迅速發展。2004年榮獲中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稱號。有六年制小學12所(其中有標準化小學7所),教學點1個,標準化幼兒園一所,在職教師118人。縣屬第七中學位於甘草店鎮。甘草店鎮建成一座有線電視台及差轉台、建成8座電視微型接收站,開通了11個村無線調頻廣播。

產業結構

甘草店鎮立足當地實際,大力調整農業種植結構,2008年在全鎮大力推廣全膜雙壟溝種植新技術,全鎮共推廣種植雙壟溝全膜玉米5216畝,占任務的100.32%,農戶從4月中旬開始點種玉米種子。

甘草店鎮2008年早動手、早安排,與13個行政村簽訂了目標責任書,將雙壟溝全膜玉米種植任務分解落實到村、社、農戶。鎮上專門邀請縣農技推廣中心農藝師、技術員先期培訓鎮幹部23人,並分別在全鎮13個行政村的田間地頭,對農民進行實地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使85%的農戶接受了培訓,為農戶發放技術資料1.2萬份,發放技術光盤89張。全鎮統一購進地膜30噸,其中鎮政府自籌1.5萬元,購進地膜1.2噸。各類農機具4000台(套),優良玉米種子1萬公斤,農民兌換或串換玉米種子2萬公斤。鎮黨委專門成立了督查組和技術服務組,主要領導親自巡迴在13個行政村,現場指導鋪壓地膜,包村幹部同村、社幹部一道參加農戶的地膜鋪壓。鎮機關幹部放棄雙休日,全部投入到全膜雙壟溝玉米的推廣中去,雙壟溝全膜種植在全鎮13個村全面推廣,建立了蔡家溝村連片種植點800餘畝,果園村種植點500餘畝和錢家坪種植點400餘畝。

經濟實力

明顯增強,鄉鎮企業及非公有制經濟穩步發展,全鎮共有各類企業38家,個體經營戶348家,臨時攤位115個,從業人員5200人,年可實現交易額7900萬元,利稅620萬元。2006年,實現全年鄉鎮企業總產值75250萬元,鄉鎮企業增加值19745.5萬元;實現工業總產值3.26億元,工業增加值10422萬元;農業總產值41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00元。全鎮現已形成以甘草水泥集團公司為龍頭,甘草農貿市場為中心,建材、造紙、塑編、化工、貿易、餐飲業服務、農產品加工等多行業、多層次的經濟發展格局。

致富平台

2008年以來,甘草店鎮以信息傳輸網絡為平台,利用現代科學傳媒技術,積極開展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撐。

遠程教育站點建成後,只要將鼠標輕輕一點,就能學到需要的各類致富技術信息。2007年底,甘草店鎮依託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中心,建成了村級教育站點10個,配備齊全了計算機等設施,使全鎮各村都有了信息服務站,10名村級站點管理人員接受了遠程教育培訓,為農村黨員和群眾接受遠程培訓教育創造了有利條件。2008年年初,鎮上充分利用遠程教育站點舉辦實用技術培訓班,進行了農業結構調整、雙壟溝全膜覆蓋種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以及致富實用技術的培訓,對有勞動能力的農村黨員進行重點培訓,使60%的農民黨員掌握了1至2門致富新技術。鹹水岔村通過遠程教育站點提供的信息,組織實施特色農業,已引進新品種洋芋、藥材、啤酒大麥示範種植共130畝。東村女黨員劉玉玲發展奶牛養殖,養奶牛50頭,並帶動好地岔村村民在山區養奶牛5頭。東村復退軍人、黨員孫世美積極發展科學養豬,2008年6月底共產仔豬300頭,收入12萬多元。

黨政工作

機關融入基層、幹部融入群眾;幹部創事業、農民創家業。2008年以來,榆中縣甘草店鎮黨委、鎮政府在全鎮開展"雙融雙創"活動以來,不但幹部的工作作風紮實了,幹部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的意識增強,更重要的是在幹部和群眾中形成了一個幹部創事業、群眾創家業的良好工作氛圍。

籌資解決行路難問題

克澇村是甘草店鎮的一個山區村,群眾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長久以來這裡的群眾常為買賣難而犯愁。尤其2008年在十分乾旱的情況下,鎮黨委、鎮政府支持農民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科技種植,使玉米、洋芋大獲豐收。克澇村農民最愁的就是交通不便,洋芋外運成了一大難題鎮黨委得知這一情況後,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積極籌資解決行路難的問題。通過"五個一點"的辦法,向上爭取一點,政府解決一點,群眾集資一點,熱心人士捐助一點,施工隊墊資一點的辦法共籌措資金60餘萬元,整修道路22.5公里。交通條件的改善,使全鎮9個山區村的洋芋運銷到洋芋市場。據不完全統計,全鎮已向外銷售洋芋1500萬公斤,收入達465萬元,僅此一項全鎮農民平均收入290元。

雙壟溝地膜玉米富了農民

雙壟溝地膜玉米種植是2008年農業的一項重點項目,甘草店鎮實施連片種植計劃後,全鎮13個行政村家家戶戶都種植了雙壟溝地膜玉米,戶均3畝左右,畝產達600公斤,僅此一項全鎮收入達576萬元。

為小學改造危房

果園村錦繡小學是一所完全學校,2007年以前學校教室和教職工辦公室、宿舍大都成了危房。為此鎮、村領導幹部跑上跑下,爭取項目資金101萬元,於2008年建成了一棟兩層單面教學樓,修建了10間教職工宿舍,翻新了校門和廁所等配套設施。學生們已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教室。同時該鎮還投資8萬多元完成三墩營小學、甘草小學兩所學校2500平方米的校園硬化工程。

切實關注民生問題

民生問題事關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甘草店鎮有農村低保戶232戶722人,這些困難戶在鎮黨委和鎮政府的關心下都享受到了政府的補助,生活得到保障。全鎮3899戶15323人參加了2008年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1.5%。截至2008年10月底,參保對象有89人報銷了住院費,領到補償金額達101341元,"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

改革試點

小城鎮建設成效顯着。2003年被命名為甘肅省鄉鎮企業示範區。2004年被省體改辦批准為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甘草店鎮按照《規劃》要求,對主街道(312國道原寬12米)兩旁的舊商鋪520間4900平方米建築進行拆除,並新建成甘草供電所、郵電所、電信所、煙草所、汽車站、衛生院、小學等一批公用標誌性建築及二層商住樓8600多平方米。小城鎮建設形象工程1.4公里主街道改造工程,投資500萬元,由12米拓寬到了40米,並進行了路面整平鋪油、排水管道埋設,架設路燈80盞,亮化、美化了小城鎮。有城區面積0.92平方公里,城鎮化水平達22%。

2009年甘草店鎮將以項目建設為主線,以小城鎮建設為重點,做好四個"片"的文章:東山5個村發展旱作農業、車道嶺村推廣一個500畝的新疆薄皮核桃基地;四山4個村種植冷涼型蔬菜和中藥材;川區村全部以大田蔬菜為主實現農村增收;鎮周邊以小城鎮建設為主全面啟動各項工程建設。

古鎮特色

絲路古鎮

甘草店是一個交通要道。明代,陝西驛道自西安、平涼、隆德、會寧、安定(今定西縣)過金縣甘草店、清水驛、定遠驛,進入蘭州。據清人祁韻士《萬里行程記》、林則徐《荷戈紀程》載:陝甘驛道自西安西去,過平涼、隆德、靜寧、會寧、安定縣稱溝驛、皋蘭縣(今榆中縣)車道嶺(甌落地)。清代還有一條新驛路,即自車道嶺至甘草店,過夏官營、買子堡(來紫堡)、響水河(小水子)至皋蘭縣東崗鎮。

民國時,經過榆中縣內的干支線由12條。幹線由縣東清水驛經甘草店過車道嶺入定西界,通隴東大道,在榆中境內35公里;由甘草店向南經大營川、水家坡,向東折經花寨子至符家川入定西界,通隴南大道。始建於民國23年(1934)的西蘭公路(G312線中段),次年全線修通。縣內自西向東經來紫堡、金崖、太平堡、清水驛、甘草店、車道嶺至景家泉入定西,甘草店是必經的大站。

民國26年至民國28年,進行全線路面改善,路線自西向東經柳溝河、豬嘴嶺、定遠、麻家寺、石頭溝、三角城、接駕嘴、甘草店,翻越車道嶺入定西。前線和改建的線路,甘草店是必經的大站,來往車輛,都習慣於在這裡就餐。如今的甘草店,交通四通八達,通訊設施完善。公路、鐵路運輸十分便利,國道312線、省道109線縱貫全鎮,境內有火車站一處,隴海鐵路橫穿而過,饞柳高速公路穿境10公里,形成了蘭州距定西之間的交通樞紐。

軍事要地

從西漢開始,歷代兵家在縣內修築城池,營堡,用以防守,元代大部分傾廢,明清時再度重修添建,清代有72營堡。甘草店有1營5堡,即:三墩營、項家堡、邵家堡、正川堡、吳家堡、甘草店堡。宋、元、明三代,縣內修築了27土墩(烽燧),其中甘草店就有3處烽燧遺址。同治五年(1866)春,河鎮王營進駐金縣。3月,總兵彭楚漢率南字三營駐甘草店、三墩營,經裁汰,有馬兵21名,步兵14名,守兵6名。光緒三十年(1904),金家崖改為蘭州城守營駐防,金縣城守營移駐甘草店,遇軍事活動,則在甘草店、金家崖兩地調動。清代在境內設14塘:甘草店有車道嶺、甘草店、三墩營3塘,每塘有兵50名。

晉孝武帝寧康元年(373)十一月,前秦授乞伏司繁為使特節、都督鎮守勇士川(在甘草店至東古城一帶),後卒,子國仁代行其職。清同治三年(1864)5月,甘草店人趙雲花,劉克篤與回民反清軍激戰,殺知縣蔡同等人。後由清軍先鋒高金慶收復。12月,回民反清軍進攻甘草店等地。民國8年(1919)4月,甘州鎮守使馬璘(字玉清)部營長馬飛虎在榆中縣甘草店打敗隴東軍閥黃得貴部隊。民國26年(1937)12月6日,11架日本飛機在甘草店上空遇中國空軍截擊後東逃。民國36年(1947)8月24日,甘肅省保安第五團二大隊六中隊從臨洮奉令與甘草店駐防的七中隊調換防務。後五中隊也奉令移防甘草店。民國38年(1949),4月,陸軍91軍191師、571團團部及1、3兩營駐甘草店。民國37年(1948)初,甘草店等鄉鎮均成立常備班。9月,省保安司令部命令甘草店等鄉鎮組織遞兵哨。

1949年,蘭州戰役。8月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工兵團從蓮花鎮出發,經定西內官營,16日,進入榆中甘草店等地。上午,偵察連擊潰馬步芳派往榆中的偵察分隊。下午,6軍司令部進駐榆中縣城,解放榆中。榆中縣城為後方供應基地,甘草店設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醫院和後方倉庫。

1949年8月中旬的支前工作中,解放軍武裝工作隊20多人進駐甘草店。9月初,成立甘草店支前接待站,有地方幹部10人,解放軍5人。蘭州戰役期間,甘草店支前站共籌措糧食4.5萬公斤,草5000萬公斤,馬料3500公斤,動員大小車60多輛,轉移傷員300多名。

郵電樞紐

甘草店是郵局開通較早的一個地方。榆中縣內郵路,明代設鋪,據明萬年《臨洮府志》載:金縣有遞鋪10處,通往安定(今定西縣)路,其中有甘草店鋪。據民國27年,重修榆中縣誌稿載:縣城設總鋪,下設三墩營、甘草店等9鋪,每鋪鋪司5名。每日鋪司人均支工食銀8厘,一年共支銀140兩9分6厘。

清代設塘汛,在蘭州有5路,其東路9塘中,榆中境內就有甘草店塘、車道嶺塘,每塘設後5名,負責驛遞。清同治以後廢塘汛。經榆中縣的驛路為甘草店、車道嶺等,入定西。後改為甘草店、車道嶺等村莊。清光緒十六年(1890),榆中始建有線電報線路,由響水子東經甘草店、車道嶺等地入定西界。1953年,縣郵電局同蘭州用幻線電路進行話傳電報,在縣內用實線電路同甘草店、金崖兩個營業處開辦話傳電報。清光緒三十年(1904)5月,成立郵政代辦分局。光緒三十二年(1906),增設甘草店郵政代辦分局。1952年,天蘭鐵路通車,縣內有73.65公里運郵,甘草店為接發火車郵件的一個交接點。

民國23年(1934),由蘭州架設單鐵線路經公路入定西界,是榆中縣內最早的長途電話線路,其中蘭州至甘草店報話雙用線長58公里,電杆784根,線長116公里。當年12月,甘草店設電話機1部,首次開通長途民用電話。同年,甘草店始設電報局。至1949年,甘草店設1台5門交換機和中天木盒電話機3部。1958年,甘草店通了農村電話。已開通了容量為2000門的程控電話,並建成了聯通、移動、小靈通等訊號塔,國際、國內電話均可直撥。

集市貿易

集市貿易活動,除新營外,甘草店最早。清道光年間(1821-1850),車道嶺有集市,咸豐年間(1851-1861),移於甘草店,經商者多為山西、陝西、河南、甘肅秦安等地人。市場交易糧食、大牲畜、豬、羊、家禽、農副產品、鐵木手工製品。民國時期,甘草店是榆中5個糧食市場最大的一個。每集上市交易的糧食15~156石。糧食來源為當地以及定西、臨洮、會寧等地。

上市糧食一部分就地銷售,大部分銷往蘭州。交易成員有糧販、面販、磨坊(小麥加工)和斗行(糧行)。民國32年,糧行交易方式:一是糧販子收購糧食運往市場,再轉售給其他糧販、面販及消費者;二是農戶將糧食運往市場,直接糶給消費者,或者糶給斗行。糧食價格一般以當日本集的市場為準。甘草店集市沿用農曆每月2、5、8日集期。解放前的省城蘭州,每年消費的糧食,甘草店是東路糧進入蘭州的規模最大的轉運市場,以小麥為主,其次為糜谷、稻米和豆類。民國時期甘草店設工商行政工會和商會,工會管理手工作坊,商會管理各商業店鋪,1959年,甘草店集市貿易開放。

明代至民國末,甘草店經商的山西、陝西、河南、商賈,是榆中人口主要來源。民國時期,有陝西人在甘草店開藥店。經過長期的發展,甘草店農貿市場已成為全縣的第二大集市,還發展了甘草店舊貨市場、生豬、牲畜交易市場、藥材市場,每逢集日,清水驛、高崖、韋營、新營等外鄉鎮和定西、會寧、臨洮等縣的農民紛紛前來趕集,年成交額達7900萬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