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甘蔗高效節本栽培技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甘蔗高效節本栽培技術針對我國蔗區氣候乾旱,土壤貧瘠,土壤理化性狀不利甘蔗生長,地區降水利用率不高等問題,研究形成了該技術體系。

一、技術名稱

甘蔗高效節本栽培技術

二、技術概述

(一)研發背景

通過該體系,提高了甘蔗[1]產量和品質,降低了甘蔗生產成本,並較好地保護了蔗區生態環境,提高了甘蔗糖業的生產效益,增強了整個產業的市場競爭能力。通過土壤深耕深松,改善了甘蔗生長條件;通過蔗葉還田,提高了土壤有機質含量;通過節水灌溉,節約了成本;通過地膜覆蓋,保持了土壤水分,提高了甘蔗出苗率;糖廠酒精發酵液定量還田,解決了糖廠的環保問題,為甘蔗生長提高了優質肥料和水分;通過智能化施肥,實現了減肥增效;通過應用甘蔗健康種苗,為甘蔗健康生長奠定了基礎;通過病蟲草鼠害綜合防治,確保了甘蔗正常生長,高產高糖。

(二)技術要點及參數

1. 深耕深松

針對我國蔗區乾旱氣候特點和貧瘠土壤類型,通過對不同類型蔗地進行不同深度的機械深耕深松,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及甘蔗生長條件,以提高降水利用率和甘蔗抗旱能力,降低甘蔗生產成本,增加蔗農收入。

2. 蔗葉還田

由於蔗葉含有的氮、磷、鉀、鎂、鈣、硫等多種養分和有機質,還田後可以改善土壤的結構和理化性狀,增加有機質含量,促進甘蔗持續增產。蔗葉還田分直接還田和粉碎還田兩種方式。

3. 糖廠酒精發酵液定量還田

糖廠酒精發酵液中含有大量甘蔗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但直接排放會對環境造成污染。通過調整發酵液濃度定量還田之後,可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和微生物群落,補充甘蔗收穫帶走的營養成分,同時有效預防宿根甘蔗黃化苗發生。

4. 蔗地節水灌溉(噴灌和滴灌)

我國蔗區80%以上分布在旱坡地,時常受乾旱影響,對產量造成較大影響。因地制宜在有一定水源灌溉條件的蔗地鋪設安裝節水灌溉設施進行噴灌或滴灌,創造甘蔗良好生長環境,提高甘蔗單產,增加蔗農收入。

5. 甘蔗地膜覆蓋

通過對冬、春植蔗和宿根蔗進行地膜覆蓋栽培,提高土溫,保持土壤水分,促進蔗芽的早萌動,早出土,提高甘蔗出苗率,增加單位面積蔗苗基數。

6. 智能化施肥

依託甘蔗智能化施肥專家系統,推廣甘蔗智能化施肥技術,提高蔗農正確使用肥料基數,減少肥料[2]施用量,降低成本,增加蔗農種蔗經濟效益。

7. 甘蔗健康種苗

針對甘蔗採用無性繁殖,長年連作受到各種病害(病菌或病毒)的侵染。造成產量和品質下降問題,應用種苗脫毒技術,對目前生產應用的良種進行脫毒處理,以恢復甘蔗優良種性,提高甘蔗單位蔗莖產量。

8. 病蟲草鼠害綜合防治

以農業防治為基礎,突出利用和保護自然有益生物,協調好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種植抗病蟲甘蔗品種或選留無病蟲蔗種,減少病蟲發生;種前施藥,浸種消毒,及時消滅病蟲中心,控制傳染源;燈光誘殺蔗螟、蔗根鋸天牛或蔗龜等成蟲;綠僵菌防治地下害蟲;人工大量繁殖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蟲等。

9. 甘蔗化學調控

甘蔗的不同生長期用不同的植物生長調節劑進行處理,可以能動地對甘蔗生長和糖分積累進行調控,並且可以顯著提高甘蔗的抗旱性,實現增產增糖,提高工農經濟效益。

10、機械化收穫

因勞力成本快速上升,甘蔗收穫成本高、勞動強度大已成為甘蔗發展的重要限制因素,採用機械化聯合收穫已成為甘蔗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路子。當前國內外已生產出適合丘陵坡地的甘蔗收穫機械,可比人工收穫效率提高10倍以上,有利於減輕勞動強度,促進砍運榨銜接,保持甘蔗新鮮度,減少糖分損失,降低生產成本。同時廣西也成立有機械收穫專業技術服務隊,適宜地區可利用甘蔗收穫機械進行收穫。

(三)技術示範推廣情況

核心技術「甘蔗高效節本栽培技術」在廣西崇左、來賓、南寧、柳州、河池、貴港、北海等各主要甘蔗產區進行大面積示範推廣,核心示範區甘蔗單位面積產蔗量7.5 t/畝以上,蔗糖分14.5%以上,比非示範區產蔗量增產2 t/畝以上,節約成本10%以上;輻射示範區甘蔗單位面積產蔗量比非示範區甘蔗單位面積產蔗量增產0.5 t/畝以上,蔗糖分提高0.5個百分點以上,節約成本8%以上。

三、適宜區域

桂滇粵瓊等旱地蔗區。

四、注意事項

甘蔗品種對環境具有一定的區域適應性,應挑選適合當地氣候、土壤條件適應的甘蔗優良品種;栽培技術還需與甘蔗品種特點相搭配,如蔗莖大小、分櫱強弱、宿根好壞、倒伏情況等等;在選用除草劑時應針對不同品種,因為不同品種對除草劑某些成分的敏感程度不一,如部分品種對除草劑中敵草隆成分較為敏感,需在甘蔗種植科技人員指導下使用;糖廠酒精發酵液直接施入蔗地容易傷害蔗苗,需降低至一定濃度才能施用,因此該項技術需在甘蔗種植科技人員指導下使用;化學調控對技術要求較高,且因品種各異,使用不當也易造成危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