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甘薯紫紋羽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甘薯紫紋羽病

甘薯紫紋羽病
原圖鏈接

甘薯紫紋羽病是由桑卷擔菌引起的、發生在甘薯的病害。主要發生在大田期為害根系和薯塊,根系從尖端開始發病,逐漸向上發展,最後枯死。

甘薯紫紋羽病主要分布於中國浙江、福建、江蘇、山東、河北、河南等地。重病區發病率可在50%以上。凡秋季多雨、潮濕年份發病重;連作地、沙土地、低洼潮濕、積水的地區發病重。

甘薯紫紋羽病的防治方法有及時挖除病株、消滅病菌、施用有機肥料、實行輪作、加強栽培管理以及藥劑防治。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甘薯紫紋羽病

外文名: Sweet potato purple root rot

別 名: 紅筋網、紅絲網、僵殼、留皮

甘薯紫紋羽病特徵
原圖鏈接

危害作物: 甘薯

為害部位: 根系、薯塊

病 原: 桑卷擔菌

病原特徵

甘薯的一種真菌病害。病原菌為擔子菌亞門的紫卷擔菌〔Helicoba-sidium purpureum (Tul.)Pat.〕。僅在大田期發生。病株葉片自下而上逐漸黃化脫落。薯拐與薯塊上纏繞着白色至粉紅色、紅褐色最後轉為紫褐色的紗絨狀物,後在薯塊表面密結成一層羽絨狀膜。薯肉腐爛,有酒精氣味,僅留堅韌的薯皮。病菌在病薯表皮上和土壤中越冬,借水流、病殘體和帶菌肥料傳播。秋雨多有利發病,缺肥漏水地和砂土地上發病重。及時清除病殘體、實行3年以上水旱輪作、增施有機肥等可減輕病害。[1]

流行規律

甘薯紫紋羽病常發生在砂質土、土層淺薄、易遭乾旱、排水通氣較好的田塊。植株缺肥,生長不好的薯田發病嚴重,多施有機肥料的發病較輕。

該病與氣候有密切的關係:據中國浙江報導,每年病害始見於7月下旬至8月上旬,9月中旬逐趨嚴重,10月底爛薯最烈。在多雨年份,病害提早發生。

此外,甘薯與間作的容易引起發病,甘薯連作地發病嚴重。

症狀表現

主要發生在大田期,為害塊根或其他地下部位,病株表現萎黃,塊根、莖基的外表生有病原菌的菌絲,白色或紫褐色,似蛛網狀,病症明顯,塊根由下向上,從外向內腐爛,後僅殘留外殼,鬚根染病的皮層易脫落。

侵染規律

病菌以菌絲體、根狀菌索和菌核在病根上或土壤中越冬。條件適宜時,根狀菌索和菌核產生菌絲體,菌絲體集結形成的菌絲束,在土裡延伸,接觸寄主根後即可侵入為害,一般先侵染新根的柔軟組織,後蔓延到主根。此外病根與健根接觸或從病根上掉落到土壤中的菌絲體菌核等,也可由土壤、流水進行傳播。該菌雖能產生孢子但壽命短,萌發後侵染機會少。低洼潮濕、積水的筍園發病重。[2]

防治方法

(1)嚴格選地不宜在發生過紫紋羽病的桑園、果園以及大豆、山芋等地栽植蘆筍,最好選擇禾本科茬口

(2)提倡施用酵索菌漚制的堆肥。

(3)發現病株及時挖除燒毀,四周土壤亦應消毒或用20%石灰水澆灌。

(4)發病初期在病株四周開溝阻隔、防止菌絲體、菌索、菌核隨土壤或流水傳播蔓延。(5)在病根周圍撒培養好的木黴菌,如能結合噴灑殺菌劑效果更好。

(5)發病初期及時噴淋或澆灌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7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採收前3天停止用藥。[3]


相關視頻

甘薯種植技術大全 甘薯種植病蟲害防治 甘薯種植高產技術


臨安區甘薯病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