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甘薯軟腐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甘薯軟腐病甘薯貯藏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分布廣泛,全國各甘薯生產區均有發生,由匍枝根黴菌(Rhizopus nigricansEhvb.) 引起,能為害多種作物。[1]

甘薯軟腐病防治措施

(1)收穫時期

避免機械損傷。夏薯要在霜降前後收完,秋薯要在立冬前收完,要選晴天收穫,挖薯時儘量減少或避免產生傷口。

精選健薯,做到安全入窖。在甘薯入窖前要精選,淘汰病、殘、爛薯,水氣晾乾後入窖,儘量用新窖。舊窖用前要把窖內舊土剷除露出新土,也可每平方米用硫磺15克進行熏蒸消毒殺菌。

(2)加強管理

降濕、保溫和通風。貯藏前期,即入窖後30天內,這段時間的主要工作是通風、保溫和散濕,溫度控制在15℃以下,濕度控制在90%~95%。利用通風孔或門窗,有條件的利用排風扇,加強通風。如果白天溫度高,可以採取晚上打開、白天關閉的方法;以後隨着溫度的逐漸下降,通風孔可以日開夜閉,待窖溫穩定在15℃以下時可不再通風。

(3)貯藏中期

即前期過後到立春的這段時間,窖溫降低,是薯塊最容易受冷害的時期,保溫防寒是這段時期的工作重點,使窖溫不低於10℃,儘量控制在12℃~14℃。封閉通風孔或門窗,加厚窖外保溫層,薯堆上覆蓋草墊或軟草。

(4)貯藏後期

即開春以後(3月份)外界氣溫逐漸升高,要經常檢查窖溫,保持在10℃~14℃,中午溫度過高及時放風,傍晚及時關閉風口,使窖溫保持在適宜範圍之內。[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