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生產組織形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生產組織形式是一個專有名詞。

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中國大陸的《 漢語大詞典[1]》(共13冊,5.6萬詞條,37萬單詞)、中國台灣的《 中文大辭典 》(共10冊,5萬詞條,40萬單詞)以及日本的《 大漢和辭典 》(共13冊,4.9萬詞條,40萬單詞)。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名詞解釋

生產組織形式是指生產者對所投人的資源要素、生產過程以及產出物的有機、有效結合和運營方式的一種通盤概括,是對生產與運作管理中的戰略決策、系統設計和系統運行管理問題的全面綜合。不同的經濟時代由於生產模式的不同,導致生產組織形式也有所不同。

生產組織形式也指實現產品工藝過程的各種機器設備的結合形式即生產單位的組成形式。如工藝專業化工段,對象封閉工段、生產線、流水線和自動線,就是企業在不同生產技術條件下所採用的各種生產組織形式。

生產組織形式的類型

(一)成組生產

成組生產是多品種、中小批量生產的一種科學的生產組織形式。它是以零件結構形狀和工藝上相似性等標誌,把所有的產品零件、部件分類分組,並以組為對象組織和管理生產的方法。它把許多各不相同,但又具有部分相似的事物集中起來統一加以處理,以達到減少重複勞動、節省人力和時間、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成組生產的基本思想是用大量大批的生產技術和專業化方法,進行多品種、中小批量生產。因為它通過零件分組,減少每個工作地加工的零件種類,擴大了零件生產批量,提高了專業化程度。這就使單件小批量生產企業,能夠採用先進的工藝方法,高效率的自動機床和數控機床。機床可以成組布置,使用成組夾具,按成組零件編制工藝,各組零件都在各自的成組生產單元和成組流水線內加工。這樣就有利於生產管理和提高經濟效益,使複雜的單件小批生產,達到簡單化、專業化、標準化。

(二)準時化生產(JIT)

JIT的最終目標即企業的經營目的是降低成本以獲取利潤。因此,JIT圖通過徹底消除浪費來達到這一目標。所謂浪費,在JIT起源地豐田汽車公司被定義為:只使成本增加的生產諸因素,也就是說,不會帶來任何附加價值的諸因素。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產過剩引起的浪費、人員利用上的浪費以及不合格產品所引起的浪費。為了排除這些浪費,就相應地提出了適時適量生產、彈性配置作業人數以及保證質量這樣的課題。

1.適時適量地生產。對於企業來說,各種產品的產量必須能夠靈活地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否則由於生產過剩會引起人員、設備、庫存費用等一系列浪費。因此,利用看板管理實施適時適量生產,只在市場需要的時候生產市場需要的產品。

2.彈性配置作業人數。在勞動費用越來越高的今天,降低勞動費用是降低成本的一個重要方面。達到這一目的的方法是「少人化」,即根據生產量的變動,彈性地增加各生產線的作業人數,以及儘量用較少的人力完成較多的工作。

3.質量保證。一直以來,質量與成本之間是一種負相關關係,即要提高質量就要花人力、物力來加以保證。但在JIT中,通過運用自動化方法將質量管理貫穿於每一工序之中來實現提高質量與降低成本的一致性。

(三)計算機集成製造(CIM)

1793年,美國約瑟夫·哈林頓博士首次提出CIM—「計算機集成製造」理念。它的內涵是藉助計算機,將企業中各種與製造有關的技術系統集成起來,進而提高適應市場競爭的能力。經過近20年的時間,不同的開發者和計算機公司有不同的側重,因而提出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的模式各有不同的內涵和外延。CIMS是以系統工程整體優化的觀點,利用計算機、製造技術、通訊技術、管理技術、自動控制和網絡技術等多種技術,將製造企業從市場預測、接受訂貨、產品設計製造、生產管理、銷售直到售後服務的全過程中的信息進行統一處理,並對所屬的各個子系統的功能進行集成,實現企業的總體優化。CIMS的核心在於集成,不在於技術上的集成,更不是追求無人化工廠,而是適應現代經濟發展需要的新興生產方式與管理模式。這種模式強調人、管理技術、信息技術和生產技術的集成。通過集成協調企業的各種功能,最大限度地加快物流、信息流和技術流等,從而使企業快速滿足市場的需要,提高經濟效益,增強企業競爭能力。

知識經濟對企業生產組織形式的影響

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並且知識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後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隨着知識經濟在全球範圍內的興起,企業的環境也在日益發生着重大的變化,而企業環境的變化又將對企業的生產組織形式產生重大的影響,從而推動其不斷創新。

(1)資源環境的變化對生產組織形式的影響

從資源環境來看,稀缺的經濟資源如土地、原料、資本等等在21世紀將更加緊張,同時人類要求改善生存環境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因此,經濟的增長不可能更多地寄希望於稀缺的經濟資源之上。而知識資源則相對豐富,在知識經濟時代,它表現為知識生產速度將大大加快,而且,知識藉助於信息技術將在全世界得到迅速和廣泛的傳播,知識也將被得到更加合理和有效的應用。因此,企業生產組織正向着節約原料、勞動、資本、空間和時間的方向發展,以應對資源環境變化的挑戰和知識經濟帶來的機遇。

(2)技術環境的變化對生產組織形式的影響

隨着人類知識生產的日新月異、產業化進程的加快、高科技在各個產業的滲透以及在全球範圍的迅速擴展,一方面使得企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中的知識含量大大增加,加大了企業提供產品和服務的難度以及生產上的複雜性。相應地小批量、多品種、高效靈活和非標準化的柔性生產將取代工業經濟時代的大批量、流水生產和標準化,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主要生產方式。另一方面,高科技尤其是信息技術又為生產組織的變革與發展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性和保證。隨着計算機和網絡在企業的普及以及信息科學技術在企業中的應用,對企業的產品設計、生產等都將產生劃時代意義的影響。目前,CAD(計算機輔助設計)、CIMS(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MIS(管理信息系統)等技術正衝擊着傳統的企業生產組織形式,多種新的生產組織形式正蓬勃發展。

(3)市場環境的變化對生產組織形式的影響

一方面,顧客知識素質、知識水平的提高以及選擇範圍的擴大,要求企業改變以往那種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產品的硬件功能和價格上的做法,必須對顧客需求的迅速變化和多樣性作出及時的反應。隨之而來的產品迅速更新換代,設計和產品生命周期變短等等都將給企業生產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另一方面,市場競爭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下亦將更加激烈和白熱化。激烈的競爭將迫使企業不斷地細分市場,不斷地追尋、理解和滿足顧客的需求,不斷地以「新」、「特」去贏得市場。同時,對企業生產靈活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兩次工業革命帶來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

第一次工業革命生產組織:工廠取代手工工場成為主要生產組織形式。

第二次工業革命生產組織:產業結構發生巨大變化,大企業興起,壟斷組織產生。

(1)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實現了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向現代工業社會的重要變革。

(2)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使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工廠代替了手工工場。

(3)工業革命同時也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關係的變革。它使社會明顯地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