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吞壁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生吞壁虎》節選於晚清政論家薛福成《庸庵筆記》[1]的下卷。
原文
俗稱壁虎在五毒中,亦日蜥蜴,亦曰守官,亦曰旋龍。恆在陰濕牆壁問,大者長二三寸,尾則倍之。平湖縣北有豆腐店伙,常食此物,以博好事者之酒食銀錢。
一日,有人捕得最長大者,與賭洋蚨四圓,並有灑肉,向來常用腐皮卷而嚼之,此次不許包裹。店伙因賭數之較豐也,毅然任之。未及舉齒,壁虎本極活潑,倏已下咽,久之,竟無他患。一年後,漸覺消瘦無力,有江湖走方醫見而驚問之,謂腹中必有動物。其妻頗憶之日;「得毋所吞壁虎乎?」醫曰;「是矣。」索謝洋蚨十六圓,將病者各竅閉塞,僅留其口而倒懸之,咽喉周圍搽以藥粉。
少頃,物從咽喉探出,急欲捉取,物既滑膩,一時不及措手,忽已縮入。醫曰;「難矣!人倒懸久則發暈,若坐起彼必不肯再出。『家人懇之,醫即多搽藥粉於咽喉,物冉探出,立用鐵鉗夾住。眾人圍視,壁虎通身紅色血艷。醫曰:「此物食吋未死,彼即涵養血中。人正血旺之時,不能翻動。偶或血枯,彼即搖動。猶幸是雄物,苟食其雌,能於血中散子,早巳不可為矣。」
眾人相視而嘻,皆知毒物之不可妄食也。
著作簡介
《庸庵筆記》是晚清政論家薛福成的一部見聞筆記。此書體例、分類及編目雖皆由作者親手所定,然生前未及刊行,後由其子薛慈明將遺稿交薛氏門人蕭山陳光淞校理,於光緒廿三年(1897)刊行問世。先後有光緒廿三年遺經樓刊本、宣統二年(1910)掃葉山房刊本、上海文明書局「清代筆記叢刊」本,1935年鮑賡生新式標點,編入上海新文化書社「筆記小說叢書」,1937年又有商務印書館的「萬有文庫」本。又有《清代筆記叢刊》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年標點本。今據《筆記小說大觀[2]》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