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不可承受之重(可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不可承受之重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不可承受之重》中國當代作家可飛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不可承受之重

生活就像是在創作一部小說。一個個與自身相聯的故事構成了整部小說的內容。任何人都試圖把它填補得豐富多彩。我,更是其中之一。    往往簡單,而過於平淡。一為工作,二為婚姻。隨之生育,再且老至,最終歸西。試問人生意義何在?一種趨於簡單或平淡的閒適?還是一種理智覺醒後的生存惶恐?    年青時的我們都自傲於青春,滿懷激情地去秉承執著。問題是,此執著是只無頭的蒼鷹。無目的性。    青春就好比一根火柴棒,除了那一瞬間的擦亮,似乎也就剩下裊裊而去後的餘燼了。如果真是如此(結果確實如此),我們憑什麼要去擦亮?只因那貪婪不鬼的衝動或激情?

我們許多人的青春就是這樣轉眼即逝的。我們徒有青春,而沒有方向感。在青春歲月中,激情沖暈了頭腦,直至激情在生命的汪洋中漸漸隱退。

生命,也不過如此!    一直都是在尋求一個解脫。一種對無知、無望甚或迷失的解脫。倘若解脫真能讓生命獲得一種圓滿也就算了。問題是,越是因解脫而贏得了某種清醒,孤獨與痛苦的步履越發沉重。我們的生命自始至終都被奴役着。

似乎,我們從一開始就別無選擇。    米蘭昆德拉說,「生命是不能夠承受之輕」的。他說的別無道理!

「輕」是一種自由的狀態。

我們在追求個人意志自由的同時,卻在不知不覺地給自身增加難以承受的不幸。

但我們卻不願放棄追求自我意志自由的機會。

放棄,意味着甘願將自己納入平凡。這是有悖於青春的!

青春的痛苦無非是難解於個人意志價值的實現渴望與歸順於集體意志之間的一種彷徨。

對於尚處混沌狀態的人而言,歸降於集體意志是容易的。而這恰恰又是青春的不幸!    如果放棄生命的輕度,而主動賦予以其重度,人生又會怎樣?

昆德拉說,「在重度中,我們一樣可以感受生命的輕度,或許重度反而比輕度來得更輕」。

也許,他是對的。以一種主動的狀態去參與生命自定的種種規則,並忘我的娛樂其中,興許我們真能體驗到個人價值意義的一種存在。可問題是,我們的表現欲是貪婪的。人在盛滿幸福或智慧的同時,總意想將別人的杯子也盛滿。連蘇格拉底都不能免除。他連日遊走於雅典的廣場上,為的就是用自己的智慧揭穿世人的愚昧,以使他們更接近真實,奔赴智慧的殿堂。    也許你會說,「蘇格拉底完全是個人意志的一種自我表現,而我們則是集體意志下的相互取暖。我們的個人意志是一種自我的存在性的滿足」。

可問題是,既然是個人意志,它必然是獨特的。至少,它理應在大眾意志紛呈的世界裡,成為少許輝煌的佼佼者吧?否則,我們的個人意志不是要淹沒於眾多意志之流中,而喪失價值性麼?

因為一切都是相對存在的。所以,沒有絕對的存在。

既然沒有絕對的存在,也就沒有絕對的人生價值。那麼,我們是隨從價值的自由,還是為自己量身定做一個自認為很獨特的價值呢?

由此我們很清楚地認識到:惶恐,只源於我們對「隨從價值自由」此觀念的一種懷疑。

而自定價值呢?又使我們深陷無可自拔般的苦惱。    「他人就是地獄!」薩特說這話時無非就深陷此種矛盾痛苦的人生處境的。

作為存在主義者中的大師,薩特似乎在自欺欺人。他是提倡在參與中實現自我的價值性存在的。但當他在遭遇集體意志對抗中挫敗後,卻又感嘆着個人意志自由的美妙。

對於生命,無論我們賦予其輕度,還是重度,都是需要我們自身有強大的承受力的。否則,無論輕還是重,都是不可承受的。

「輕度」,是我們與現實間的一次角逐。它是對生命的一種憧憬。

「重度」,是我們肩負現實的一種責任或使命。它是對生命的一種回望。

[1]

作者簡介

可飛,散文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