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生薑的傳說故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生薑的傳說故事

東坡好友姜至之,厚朴半夏姜去毒。

炎涼小子怯寒咳,生薑主散乾薑守。

實用通常不宜多,多傷心筋且損壽。

扒開根土姜夠本,一畝沙地三千有。

據《本草綱目》載:「生薑之用有四:制半夏、厚朴之毒,一也;發散風寒,二也;與棗同用,辛溫益脾胃元氣,溫中去濕,三也;與芍藥同用,溫經散寒,四也。」乾薑還能溫陽、散氣,有「嘔家聖藥」之稱。但姜味辛性溫,素體陰虛內熱者則不宜食用,腐爛的姜更不能食用。在中藥學中,姜有生薑、乾薑、煨姜、炮姜、姜皮、薑汁的區別,各具不同的功效。

形態採制

姜為多年生草本,株高0.5~1米。根莖肥厚,多分枝,有芳香及辛辣味。葉2裂,葉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5~30厘米,寬2~2.5厘米,無柄。葉舍膜質,長2~4毫米。秋季開花。穗狀花序球果狀,長4~5厘米,總花梗長達25厘米,苞片卵形。花冠黃綠色,裂片3。唇瓣中裂片長圓狀倒卵形,有紫色條紋及淡黃色斑點。側裂片卵形。雄蕊1枚,雌蕊1枚。雄蕊約與唇瓣等長,長約7毫米。冬季採挖,除去鬚根及泥沙,置沸水煮透,曬乾,或趁鮮切成薄片曬乾。我國中部、東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區及全世界熱帶、亞熱帶地區常見栽培。 [1]

傳說故事

生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鮮根莖,先是植株的莖部漸膨成小姜。薑母兩側萌芽而出子姜,子又生子,生生不已,一小片姜種下可收1000~1500克新姜(紫薑)。

王禎《農桑通訣》記載:「秋社前,新芽頓長,分采着,即紫薑,芽色微紫,故名。最宜糟食,亦可代蔬。劉屏山云:恰似勻妝指,柔尖帶淺紅,似之矣。白露後,則帶絲,漸老,為老薑。味極辛,可以和烹飪,蓋愈老則愈辣也。曝干則為乾薑,醫師資之,今北方用之頗廣。九月中掘出,置於屋中。宜作窖,谷杆合埋之。今南方地暖不用窖。至小雪前,以不經霜為止。扒出日,就土曬過,用箬篰盛貯,架起,下用火熏,三日夜,令濕氣除盡。卻掩筇口,仍高架起,下用火熏,令常暖,勿令凍損。至春,擇其芽之深者,如前法種之,為速效而利益信。」

《農桑通訣》又載:「種姜,一畝沙地可收三千斤,若全部不長,扒開土根薑母賣掉也夠本錢。」

李時珍云:鮮生薑搗汁和黃明膠熬貼風濕痛神效。早行山間時口含一片姜,不犯霧露清濕之氣及山嵐不正之邪。

《東坡雜記》記載:予昔監郡錢塘,游淨慈寺。眾中有僧號「聰藥王」,年八十餘,顏如仙丹,目光炯然。問其養生之道,答曰:「服姜四十多年,故不老也。」

宋代朱子:

姜雲能損心,此謗誰與雪。

請論去穢功,神明看朝徹。

蘇軾與好友姜至之等人飲酒。姜提行酒令,每人必說在座客人是一藥名。姜即指蘇說:「你是一味藥名,紫蘇子(子蘇子)。」蘇軾也說:「你的名字也是藥名,不是半夏就是厚朴。」姜問其故,蘇日:「若不是半夏、厚朴,何以說用姜制之(姜至之)?」「制」為「至」字諧音。二味藥用薑汁炮製,生薑制半夏、厚朴之毒。

蘇軾很多詩中用到生薑,如「先社姜芽肥勝肉」,「故人兼致白芽姜」。蘇著有《蘇學士方》、《蘇沈良方》等,均有生薑養生的介紹。

宋代洪邁《夷堅志》記載:廣西通判楊立之返回楚州,咽喉紅腫生瘡,潰破化膿。正遇到名中醫楊吉老。楊吉老知道楊立之喜食鷓鴣,當即令食生薑一斤,然後用藥。楊立之不解,認為是火上加火,但又不能反對,就食之,病情由輕而痊癒。問其故,楊吉老曰:「鷓鴣喜食半夏,通判喜食鷓鴣,半夏之毒轉入喉,生薑解半夏之毒也。你毒已去,不再用藥了。」[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