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生態效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生態效率是中國生態學的一個名詞術語。

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統,一是5500年前兩河流域蘇米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1],二是5000多年前尼羅河流域古埃及人創造的聖書字[2],三是3300年前中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四是1500年前起源於中美洲的瑪雅文字。其它文字都早已消亡,只有中國文字的發展未曾斷裂,從商代一直傳承至今,漢字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文字,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名詞解釋

生態效率(ecological efficiency)是指食物鏈的各個營養級之間實際利用的能量占可利用能量的百分率。能量在食物鏈的各個營養級之間不斷地流動和轉化。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輻射能轉化為化學能,並以有機物的形式貯存於植物體內;草食動物以綠色植物為食物,攝取其中一部分能量,肉食動物以草食動物為食物,也攝取其中一部分能量。這就是能量在食物鏈中不斷傳遞的過程。在每一步傳遞過程中,能量都有大量的損耗,每一級的生物都只能利用所食用的前一級生物提供的能量的一部分。

生態效率(生態文明水平)是生態資源滿足人類需要的效率,它是產出與投入的比值。生態效率旨在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力求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使其環境影響最小,充分體現了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思想內涵:旅遊生態效率(ecolog-icalefficiency)顯示地方經濟增長與環境壓力的動態關係。 [2] 生態效率是產出與投入的比值。其中「產出"是指企業生產或經濟體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價值;「投入"是指企業生產或經濟體消耗的資源和能源及它們所造成的環境負荷(EnvironmentalLoading)。在生物學中,生態效率是指生態系統中各營養級生物對太陽能或其前一營養級生物所含能量的利用、轉化效率,以能流線上不同點之間的比值來表示。生態效率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本營養級與前一級相比,另一類是同一營養級內不同階段間相比。

1992年,聯合國里約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第一次把可持續發展和「環境友好」(Environmentally Friendly)的概念提到全人類發展的議程。 在中國,2005年3月,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提出,要「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黨的十七大從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新高度出發,第一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文明不是不要發展,而是要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以生態有效的方式滿足人的需要。因此,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兩型社會」的關鍵在於提高生態效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