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生死之交(張友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這個雨季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這個雨季》中國當代作家張友傑的散文。

作品欣賞

這個雨季

正因為有這樣的生死之交,狗與人的關係最為親近。狗的模樣樸實,性子馴良,對食物的要求也更為簡單,因而深得老百姓的喜愛。有狗的地方總是富有生氣。

長時間的相處,人與狗之間產生了難以割捨的感情,而且從狗身上能悟出一些很深的道理。《莊子》上說:「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顯然告訴人們,對人對事,既要觀其言,更要觀其行。誇誇其談的人不一定有德,關鍵要看他是否言行一致。

「好狗護三鄰,好漢護三村。」這是流行在我們鄉間的一句俗話。不光為自家護院,連鄰居家的事也要管上一管。這在一些人看來,端的是「狗拿耗子多管閒事」——但這恰恰彰顯了「好狗」恪盡職守、樂於助人的良好品質。在我看來,是值得讚揚的。

在鄉下時,母親養過一隻狗,取名「阿黃」。雖說吃的清湯寡水,但幾年之間,卻成長得威風凜凜,氣勢不凡。它毛色金黃光滑,叫聲深沉有力,即便本村人對它也有幾分忌憚。那時候,我在外地教學,並不經常回家,但每次回來,阿黃不但不咬我,還搖頭擺尾,對我表現得格外親近。母親說:「阿黃就是仁義,分得清好賴人。」我家離山近,散養的雞去山上找食吃,有時會遇上狐狸,每當聽到雞驚慌失措的呼叫聲,阿黃總是箭一般地飛奔前去。阿黃是名副其實的「保護神」,有它的存在,狐狸只能落荒而逃,並且晚上也不敢到雞窩來偷雞。記得我上小學時,課文中有一篇寓言《狗、公雞和狐狸》,講的是公雞不聽狗的勸告,狐狸矇騙,最終斷送性命的故事。裡邊的兒歌朗朗上口,優美動聽,令人經久難忘。

[1]

作者簡介

張友傑,必讀社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