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生殖健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生殖健康
圖片來自新氧

生殖健康指在生命每個階段中個體的生殖系統、生殖過程和生殖功能的狀況,包括與生殖相關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1]


生殖健康不僅意味着個體有生殖能力,也包括個體可以自由決定性行為的時間、頻率和方式等內容。常見的生殖健康問題涵蓋:生殖系統疾病、青少年早孕、避孕、孕產婦抑鬱、性傳播疾病防治、輔助生殖等。[2]

我國生殖健康服務的基本內容包括:知情選擇、宣傳教育、技術服務、科學管理和綜合服務幾個部分。目前,全國所有的縣級地區和95%的鄉、鎮級地區都有生殖健康服務中心。雖然青少年與未婚青年同樣是生殖健康服務的高需求的群體,也是我國生殖健康政策的重要關注對象,但是目前針對青少年和未婚青年的生殖健康服務總體十分缺乏。

關於生殖健康的教育與每個人都有關,兒童青少年也有必要接受生殖健康教育。生殖健康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正)明確指出,學校、幼兒園應當對未成年人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了解生殖健康的相關知識,有利於學生維持自身生殖健康,並減少青少年懷孕的發生。

影響生殖健康的因素較為廣泛,涉及社會、經濟、文化、教育、婦女地位、醫療和自然環境等方面。

特殊人群的生殖健康需求長期得不到重視,但事實上,不管是心理、身體或者情感有障礙的年輕人都是性的主體,同樣有權利享受性,有權在沒有脅迫和暴力的情況下獲得愉悅且安全的性體驗,並獲得高質量的全面性教育和性與生殖健康服務。

定義

1994年國際人口與發展會議上通過的生殖健康定義為:生殖健康是指與生殖系統及其功能和過程所涉一切事宜,包括身體、精神和社會等方面的健康狀態,而不僅僅指沒有疾病或虛弱。因此,男女均有權獲知並能實際獲取他們所選定的安全、有效、負擔得起和可接受的計劃生育方法,有權獲取他們所選定的、不違反法律的調節生育率的方法,有權獲得適當的保健服務,使婦女能夠安全地懷孕和生育。

常見生殖健康問題

生殖系統疾病

生殖系統包括生殖器官和產生性激素的腺體,比如垂體。生殖系統疾病主要指生殖器官和腺體的相關疾病。由於女性生殖器官的特點,女性的生殖系統疾病更為常見,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評估,世界範圍內有20%的女性和14%的男性受生殖系統疾病困擾。同時,由於性行為通常需要兩性共同完成,不論男性或女性均需要注重個人衛生,減少生殖系統疾病,為自己和他人負責。

女性生殖系統疾病

常見的女性生殖系統疾病有:

初潮(第一次月經)過早或過晚;

子宮病變,包括子宮內膜異位症和子宮肌瘤等;

母乳缺乏;

女性不孕症;

月經失調或痛經;

多囊卵巢綜合徵;

孕期異常。

男性生殖系統疾病

常見的男性生殖系統疾病有:

陽痿(勃起功能障礙);

少精子症;

早泄;

遺精;

陰莖異常勃起;

男性不育症。

青少年早孕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19歲及以下懷孕被認為是青少年早孕,全世界每年約有1600萬15~19歲的青少年發生早孕。青少年早孕對女性的身體健康有嚴重的危害。首先,青少年早孕常伴隨着不安全流產,會對女性的健康造成長期傷害。其次,順利生產後的青少年母親更易患因生產導致的疾病。並且,青少年早孕所產下的兒童死亡率比20~29歲母親產下的兒童死亡率高出50%以上,母親年齡越小則兒童死亡風險越大。除此之外,青少年早孕往往還會造成輟學、欺凌行為等社會問題。

根據1990年、2000年和2015年這三次跨度三十五年的中國人口普查數據,我國15~19歲年齡段的已婚率和生育率均經歷了先下降後反彈的過程。其中,15~19歲已婚率在1990年到2000年經歷了大幅下降,從4.7%下降到1.2%;但2000年到2015年之間翻了一倍,從1.2%增長到2.4%。同樣的,15~19歲少女的生育率從1990年的22.0(每1000人生育率)下降到2000年的6.0;但是從2000年到2015年又反彈到9.2。

當年齡在19歲及以下的少女發生早孕時,應當儘快尋求監護人或所在社區服務機構的幫助,在成年人的陪同下前往正規醫院婦產科室進行醫學檢查和人工流產,越早流產對女孩的身心健康傷害越小。

保護婦女兒童,全世界需要共同努力減少並消除青少年早孕。

避孕問題

避孕是指在性交中採取的避免女性受孕的措施。常見的避孕措施有:安全套避孕藥宮內節育器等。因為不同避孕措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舒適性存在差異,人們的偏好可能不同,所以在選擇避孕措施時應該首先考慮可接受性,確保性交行為的雙方都了解並接受採取該措施。

除了避孕功能以外,因為安全套可以避免直接性接觸,從而防止艾滋病病毒感染等性傳播感染,所以一般推薦使用男用安全套作為避孕手段。另外,雖然已有資料表明女用安全套的舒適性、經濟性和安全性等均不如男用安全套,但其仍然具有很好的避孕和防止性傳播感染的功效,因此也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用女用安全套

孕產婦抑鬱

生殖是一項極為重要的生命活動,而懷孕、生產和撫育嬰兒都會給女性的身心帶來較大的負擔,因此在整個生殖過程中女性的心理健康需要得到關注。在國內開展的相關研究顯示,孕婦產前抑鬱、產後抑鬱和嬰兒期抑鬱症狀發生比例均達到15%~30%,遠高於正常人群。當孕產婦發生精神疾病症狀,包括抑鬱、焦慮等時,為了胎兒和母親的健康和安全,應該及時就醫。此外,來自家人的支持和安全舒適的環境可以幫助孕產婦保持良好的精神健康狀態。

性傳播疾病

性傳播疾病是指性傳播感染引起的疾病,即通過性活動傳播的感染病,主要指細菌、病毒或寄生蟲通過陰道性交、肛交和口交等行為從感染者傳染到健康人體,部分性傳播疾病可能通過母體傳播給嬰兒。發生性傳播感染後,人體並不一定會產生症狀,具有一定滯後性,所以更難被發現和預防。細菌導致的性傳播疾病主要有衣原體感染、淋病和梅毒;病毒導致的性傳播疾病主要有生殖器皰疹、艾滋病和尖銳濕疣;寄生蟲導致的性傳播疾病主要有滴蟲性陰道炎。一些性傳播疾病會導致生殖能力問題。

調查顯示,2015年全世界性病患者數量約為11億人。截至2018年9月,我國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約85萬人,死亡約26萬人,93%以上的患者為通過性接觸(異性或同性)感染,同性接觸感染約占20%~30%,男女比例接近3.5:1,男男同性戀者是高危群體;梅毒感染者中男女比例約為1:1;淋病感染者中男女比例約為5:1。

預防性傳播感染的有效方法是避免直接的性接觸,比如在性交過程中使用安全套。此外一些性傳播疾病也可以通過接種疫苗防治,比如部分導致尖銳濕疣的人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就可以通過接種HPV疫苗進行預防。

輔助生殖技術

輔助生殖技術(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是指通過醫學手段幫助無法正常通過性交實現受孕的伴侶實現生殖的醫學技術,當前的輔助生殖技術主要應用於男性不育症或女性不孕症患者,幫助有生殖能力問題的夫婦實現生育。其作用原理是:在實驗室環境中,繞開性交過程,直接將伴侶雙方的生殖細胞進行體外受精,再將受精卵放回女性子宮中妊娠。當前的輔助生殖技術只能實現人的異性生殖細胞的輔助生殖,尚不能實現同性生殖細胞的輔助生殖。

針對輔助生殖技術的倫理問題和操作規範,我國衛生部出台了《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和《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規範》,明確禁止商業化的供精、供卵,不能受經濟利益驅動而濫用人類輔助生殖技術(比如代孕)。

生殖健康服務

概念

國際社會公認的生殖健康服務框架包含六大要素:服務對象對避孕方法的知情選擇;提供相應信息;服務人員的技術服務能力;服務人員與服務對象的融洽溝通交流;提供隨訪服務;在良好服務環境下提供適當的綜合服務。

中國生殖健康服務現狀

一直以來,計劃生育是我國重要的基本國策,計劃生育服務仍然是我國生殖健康服務領域的核心問題,保護婦女生殖健康及其權利也是促進我國婦女發展的優先領域。

我國政府從1994年開羅會議開始使用生殖健康和生殖健康權利的概念,已經形成了包括1992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1995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2001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在內的一系列促進生殖健康和維護生殖健康權利的法律、法規。

我國生殖健康服務的基本內容包括:知情選擇、宣傳教育、技術服務、科學管理和綜合服務幾個部分,其目標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以避孕節育為重點,通過深化宣傳教育、加強技術服務、組織群眾參與,形成宣傳、管理、服務融為一體的計劃生育工作格局。整體來看,我國生殖健康服務涵蓋了國際社會普遍認同的六大要素。全國所有的縣級地區和95%的鄉、鎮級地區都有生殖健康服務中心。雖然青少年與未婚青年同樣是生殖健康服務的高需求的群體,也是我國生殖健康政策的重要關注對象,但是目前針對青少年和未婚青年的生殖健康服務總體十分缺乏。

公眾需要諮詢或投訴生殖健康相關公共服務,可以撥打「12356」陽光計生服務熱線,也可以直接前往當地計劃生育服務站。

生殖健康權利

概念

1994年國際人口與發展大會通過的《行動綱領》提出了生殖健康權利的6個主要內容,包括:(1)人們能夠有滿意而且安全的性生活;(2)有生育能力;(3)可以自由而負責任地決定生育時間和生育數量;(4)夫婦有權知道和獲取他們選定的安全、有效、可負擔和可接受的計劃生育方法;(5)有權獲得生殖保健服務;(6)婦女能夠安全地妊娠並生育健康的嬰兒。

其中,知情選擇是生殖健康權利的基礎,個體在性交、避孕、生殖和生殖健康服務中都享有知情權和自主選擇權。

生殖健康是女性和男性的共同需求與權利。由於婦女在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和生殖健康的各個方面均面臨着比男性更大、更嚴峻的健康挑戰,所以促進以婦女為中心的生殖健康及其權利是全球共識。

中國生殖健康權利進展與現狀

在開羅召開的國際人口與發展大會代表着全世界對人口問題的關注從數量和生育率轉變為性與生殖健康,並且認識到生殖健康不僅是一個健康問題,也關乎性別平等和社會公正。我國也在同一時間做出改變,於1994年在北京召開了國際婦女生殖健康研討會,總結出生殖健康概念的基礎是男女平等,提出生殖健康是為了強調婦女的社會地位和生殖權利,認為中國婦女生殖健康的定義及內涵的表述應包括以下八個方面:(1)婦女生殖健康涉及婦女整個生命周期的不同生理階段,在這些階段,她們均應得到健康、安全和幸福;(2)婦女應獲得調節生育的權利;(3)婦女在妊娠、分娩過程中應獲得優質保健服務,以保證母嬰安全;(4)婦女有權利和義務撫育兒童健康成長,並獲得社會對兒童的各項保健服務;(5)婦女能正常、和諧和安全地進行性生活,不必擔心非意願妊娠及可能發生的性傳播疾病;(6)婦女應得到良好的避孕節育技術服務及與生殖有關的醫療保健服務,包括意外妊娠能獲得安全的人工流產;(7)女性在生殖過程中面臨的風險遠遠超過男性,生殖健康、生殖權利與社會責任都必須將男性包括在內,男性應在維護與促進生殖健康上承擔更大的責任;(8)完善和提高生殖健康的服務質量,保證和提高婦女生殖健康,必須有相應的服務體系。

對此,我國公民在生殖健康領域的法定相關權利主要有:(1)生殖健康和生殖權利是我國公民的權利;(2)計劃生育男女平等;(3)獲得計劃生育/生殖健康信息和教育的權利;(4)獲得避孕節育技術及生殖保健服務的權利;(5)獎勵、優待、社會保障和平等發展的權利;(6)知情選擇安全有效、適宜避孕節育服務的權利;(7)實行計劃生育人身、財產權不受侵害的權利;(8)獲取生殖健康相關法律救濟的權利。

從本質上來說,生殖健康權利自開羅會議之後便是人權的一部分。在確定了生殖健康的定義和含義之後,中國從1995年開始啟動了計劃生育優質服務試點項目,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滿足群眾的生殖健康需求,反對採用強制手段推行生育控制,保證人們可以知情、負責任和自由地做出關於性和生殖健康的選擇,並隨後逐步推廣到全國。隨後,根據我國社會和人口發展狀況,又在2013年制定了單獨二孩政策,並於2016年開始實施了全面二孩政策,為育齡夫婦的生殖健康提供更多公共服務支持。我國設有提供生殖健康服務的相關部門——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於2018年由前國家衛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與多部門整合組建而成),其下設婦幼健康司和人口檢測與家庭發展司,為群眾提供或推廣以下生殖健康公共服務:(1)宣傳生殖和母嬰健康、開展專家義診和生殖健康諮詢等活動;(2)覆蓋全國的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項目,該項目可以為計劃懷孕的夫婦免費提供孕前優生健康教育、病史詢問、體格檢查、臨床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風險評估、諮詢指導、早孕及妊娠結局追蹤隨訪等19項孕前優生服務;(3)針對青少年和流動人口生殖健康的綜合諮詢服務項目等。

相關研究

影響生殖健康的因素

影響生殖健康的因素涉及社會、經濟、文化、教育、婦女地位、醫療和自然環境等。以下列舉一些主要影響因素:

計劃外生育,包括無節制生育、早孕早育;

人工流產,常見避孕失敗原因包括安全期避孕、未正確使用安全套、體外排精、緊急避孕藥失敗;

生殖器官感染和性傳播疾病;

環境污染,已有的研究中發現:鉛暴露會導致生育能力下降;塑料中的雙酚A(Bisphenol A,BPA)會導致女性母乳缺乏;嬰幼兒時期食用大豆配方食品容易導致女性的月經失調和子宮病變等;

婦女地位和權力;

嬰幼兒、兒童及青少年的生殖健康教育;

不良生活習慣,比如吸煙、酗酒、穿着習慣等;

濫用藥物等。

特殊人群的生殖健康需求

殘障人群

殘障人群通常被認為是無性慾的或者有性障礙的,人們通常認為性教育對他們來說是不必要甚至是有害的。只有少數國家尊重了《殘疾人權利公約》中規定的殘障年輕人的人權。研究表明,殘障人更容易受到性暴力的影響且更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事實上,不管是身體、心理或者情感有障礙的年輕人都是性的主體,同樣有權利享受性,有權在沒有脅迫和暴力的情況下獲得愉悅且安全的性體驗,並獲得高質量的性教育和性與生殖健康服務。

LGBTI群體

LGBTI為性少數群體的簡稱,主要包括女同性戀者(Lesbian)、男同性戀者(Gay)、雙性戀者(Bisexuality)、跨性別者(Transgender)和間性人(Intersex)等 [56] 。 世界上有很多國家對於LGBTI群體有嚴重的限制和懲罰,對其造成了直接或間接的傷害,包括:直接向個人發起刑事訴訟;未能保護個人因其性傾向、社會性別身份或性別表達免受騷擾、污名、歧視和傷害;未能保護間性兒童和年輕人免受不必要的手術,從而對其造成精神折磨等。

另外,關於LGBTI群體的性與生殖生活和需求的研究較少。一些性教育課程常常省略關於LGBTI群體的內容,包括對間性兒童和年輕人具有重要意義的關於性特徵或者生物變異的信息。在學校里的LGBTI年輕人尤其容易受到傷害或歧視。比如,學校里的恐同現象或跨性別恐懼現象會妨礙LGBTI群體的正常學習,並為他們將來遭受更惡劣、更嚴重的欺凌埋下隱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