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生物富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生物富集是生態學一個名詞術語。

中國文字是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也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種文字像漢字這樣經久不衰。 從甲骨文發展到今天的漢字,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文字的發展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2]、草書、楷書、行書等書體演變。

名詞解釋

是指生物有機體或處於同一營養級上的許多生物種群,從周圍環境中蓄積某種元素或難分解化合物,使生物有機體內該物質的濃度超過環境中該物質濃度的現象。生物體吸收環境中物質有三種方式:藻類植物、原生動物和多種微生物主要靠體表直接吸收;高等植物主要靠根系吸收;大多數動物主要靠吞食進行吸收。前兩種屬於直接從環境中攝取,後一種則需要通過食物鏈進行攝取。污染物也可能在生物體內富集。污染物是否沿着食物鏈積累,取決於以下三個條件:即污染物在環境中必須是比較穩定的,污染物必須是生物能夠吸收的,污染物是不易在生物代謝過程中被分解的。

在特定的生物個體、臟器或細胞中的某種物質比其在周圍環境中具有更高濃度的現象。例如:在植物細胞或細菌中各種鹽類的結晶或金屬作為代謝產物的蓄積;人體甲狀腺對碘的蓄積;真海鞘對釩的蓄積等。生物濃縮的機制多半是由於這些物質一旦進入生物體內就很難排出;此外某些主要與代謝有關的成分可以從體液或細胞液中以固體的形式沉澱析出,這些過程不斷重複就會在體內蓄積起來。生物濃縮的結果,處於上位食物鏈的生物種或種群就會累積成較高的濃度。因此,有害物質對這些生物就會產生重大的影響,生物濃縮已經成為重要的社會問題(例如猛禽類對有機氯農藥的積累,以及人類由於有機汞中毒而引起的疾病等)。以往對於低濃度的有害物質排放到環境中來並不介意,但是從生物濃縮的角度來考慮,這是非常錯誤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