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生物膜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生物膜法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科技類名詞。

在漢字的歷史上,人們通常把秦代之前留傳下來的篆體文字和象形文字稱為「古文字[1]」,而將隸書和之後出現的字體稱為「今文字」。因此,「隸變[2]」就成為漢字由古體(古文字)演變為今體(今文字)的分界線。

名詞解釋

生物膜法,是與活性污泥法並列的一類廢水好氧生物處理技術,是一種固定膜法,是污水土壤自淨過程的人工化和強化,主要去除廢水中溶解性的和膠體狀的有機污染物。處理技術有生物濾池(普通生物濾池、高負荷生物濾池、塔式生物濾池)、生物轉盤、生物接觸氧化設備和生物流化床等。

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建造了較多的生物濾池。當時是生物過濾法和活性污泥法並列。這兩種方法相比,由於生物過濾法體積負荷和BOD去除率都較低,環境衛生條件也較差,處理構築物又有可能堵塞等缺點,於是在四十至六十年代有逐漸被活性污泥法代替的趨勢。但到了六十年代,由於新型合成材料的大量生產和環境保護對水質要求的進一步提高,生物膜法又獲得了新的發展。近年來,屬於生物膜法的塔式生物濾池、生物轉盤、生物接觸氧化法和生物流化床得到比較多的研究和應用。

生物膜法是在充分供氧條件下,用生物膜穩定和澄清廢水的污水處理方法。生物膜是由高度密集的好氧菌、厭氧菌、兼性菌、真菌、原生動物以及藻類等組成的生態系統,其附着的固體介質稱為濾料或載體。生物膜自濾料向外可分為厭氧層、好氧層、附着水層、運動水層。

在污水處理構築物內設置微生物生長聚集的載體(一般稱填料),在充氧的條件下,微生物在填料表面聚附着形成生物膜,經過充氧(充氧裝置由水處理曝氣風機及曝氣器組成)的污水以一定的流速流過填料時,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吸收分解水中的有機物,使污水得到淨化,同時微生物也得到增殖,生物膜隨之增厚。當生物膜增長到一定厚度時,向生物膜內部擴散的氧受到限制,其表面仍是好氧狀態,而內層則會呈缺氧甚至厭氧狀態,並最終導致生物膜的脫落。隨後,填料表面還會繼續生長新的生物膜,周而復始,使污水得到淨化。

微生物在填料表面聚附着形成生物膜後,由於生物膜的吸附作用,其表面存在一層薄薄的水層,水層中的有機物已經被生物膜氧化分解,故水層中的有機物濃度濃度比進水要低得多,當廢水從生物膜表面流過時,有機物就會從運動着的廢水中轉移到附着在生物膜表面的水層中去,並進一步被生物膜所吸附,同時,空氣中的氧也經過廢水而進入生物膜水層並向內部轉移。

生物膜上的微生物在有溶解氧的條件下對有機物進行分解和機體本身進行新陳代謝,因此產生的二氧化碳等無機物又沿着相反的方向,即從生物膜經過附着水層轉移到流動的廢水中或空氣中去。這樣一來,出水的有機物含量減少,廢水得到了淨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