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用文學的方式打開鄉愁(馮漢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用文學的方式打開鄉愁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用文學的方式打開鄉愁》中國當代作家馮漢斌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用文學的方式打開鄉愁

「世間的書大多是寫在紙上的,也有刻在竹簡上的,但有一部關於高密東北鄉的大書是滲透在石頭裡的,是寫在橋上的」,一個夏日的午後,我讀莫言的散文《會唱歌的牆》,一時鄉愁瀰漫,揮之不去。是的,對於我們這些遠離故鄉的異鄉人來說,讀這樣的文字,無疑是一次精神還鄉,事先不必張揚,事後卻暗流湧起。讀這樣的文字,其實也是在做如北島所說的「尋找生命的湖」的工作。多少次讀莫言,就有多少次「反認他鄉做故鄉」的衝動,因為,正是通過他筆底下的高密東北鄉的風物和人事,一時勾起了我的蓴鱸之思,情懷既釋,此心方安,枕月而眠,不知東方之既白。

而最近將我從營營役役中喚回、體味文字快意的,是子峰的這本《虎腦背筆記》。全書由26篇小小說連綴而成,戔戔一冊,卻饒有奇趣,所述皆里巷人物、小街故事,虎腦背是其共同的背景。此前,子峰的這些小說前前後後大多讀過,不少還見諸報端,如今整體觀之,竟大異其趣。我相信,只要子峰願意,他隨時可以打開虎腦背這個百寶箱,變幻出這個江邊小鎮的前塵夢影。他像莫言一樣,有一雙與眾不同的、像吸收器一樣的耳朵,它吸收虎腦背的一切,故事、人物、情感,甚至痴心妄想。藉由這雙文學之耳,子峰把一切納為已有,並沉積在內心,攪拌、發酵,分泌出生活的原漿,那就是這些也別致、也厚重的文字。它們一起,構成了一幅古老背的「清明上河圖」。

「文學寫作,就是一場從家鄉出發,最終抵達故鄉的漫長旅程」(劉亮程語),而子峰的《虎腦背筆記》,首先就是一冊故鄉之書。這冊充盈着淚與笑的鄉愁讀本,簡直就是一本虎腦背的百年風物誌,它雜糅生活的百態,也呈現人間的百味,還觀照古鎮的百相,打開它,就是打開一冊舊山河,打開一卷市井人物譜,打開虎腦背的滄桑記憶,打開百姓的生死歌哭。在這片神奇、厚重的土地上,時刻都在上演着那些有時千奇百怪、有時驚天動地、有時又感人肺腑的故事。織布街雜貨鋪老闆段伯義見證了虎腦背紡織業的繁華,雖為商賈,卻臨危見大義,在抗戰期間不惜用生命換回古鎮一方百姓的安全(《遲到的請求》;面對溫家窯和郭家窯的雙重擠壓,徐家窯掌門人獨闢蹊徑,獨創煉製工藝,以紅磚獨步江湖,留下「紅出於青」的佳話,但徐家卻有容人之雅,有意維持三足鼎立之局(《紅出於青》);而一道臘肉燉鱔魚,不但牽出張翼德與虎腦背之間的傳說逸事,也讓父親的吃相有了醫學意義上的參照(《父親的吃相》)。從閹豬佬、石匠身上,我們可以一窺中國民間九佬十八匠的生存美學;從《奶奶的風》、《咬過一口的玉米棒子》里,我們約略可以感受家庭的溫暖氣息。而《水花》,簡直就是一幅活潑潑的男女風情畫,「把你當『水花』養在我的魚簍里,何愁盪不出『尖尖』」,不經意間,有着峽江五句子情歌的神韻:「對門山上一塊田,郎半邊來姐半邊,情郎種的豇豆子,情姐種的扁豆花,他不纏我我纏他」,青春男女這種心照不宣的纏綿,甚至讓我穿越數千年,回到《詩經》時代,那可是中國百姓愛情的初心?

小說之屋,窗開百扇,門唯二三。而寫好小說,用亨利.詹姆斯的話說,「秘方只有一個-----用心烹飪」,《虎腦背筆記》里的每篇小小說,都體現出作者的小說匠心,而經由這些篇什,我們握有了打開虎腦背的文字密碼。這些文字,記錄着生活的小波瀾、小生趣,敘寫出百姓的小憂傷、小喜歡,刻畫出人生的小荒唐、小乖舛,卻也觀照了時代的大變遷、大動盪,人心的大悲憫、大不測。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那些祖祖輩輩生活在虎腦背的居民們,比如說書人朱三、地主馮守德和徐九兒,每個人身上體現和承受的,都是一個時代,時代的光與影打在他們的臉上,浸潤在他們的心裡,流淌在他們的血液中,構成了虎腦背人不變的基因和獨特的生活哲學。子峰敘述這些故事卻也自出機杼,自具手眼,於虎腦背這些俗世奇人身上着盡筆墨,形象大有呼之欲出之勢。而其利器有三:一曰思想見心。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匡扶人心,其旨大焉。子峰的這些短小篇什,每一篇都說清一個道理,舉凡扶危濟困、尊老愛幼懲惡揚善、誠信守諾、寬以待人等品格,於字裡行間皆可尋其轍跡,指向明確,稱這些文字是小小說版的《圍爐夜話》,亦不為過。二曰情節見長。如《請他陪酒》,借一件極富戲劇性的小事見出人物的大智慧,故事情節跌宕起伏。而《煙癮》中,通過一條染了煙癮的家蛇死死盤住大煙杆的細節描寫,又反襯出阮爺的煙癮之大。三曰語言見妙。子峰的語言,勝在簡潔、貴在樸拙、妙在傳神,具有濃郁的民俗和地域風味,讀來頗令人回味。《胎記》里,以絕多筆墨描寫虎腦背的民間絕活蚌殼精舞,最後一句涉筆成趣:「第二場,丈夫演漁夫,秀姑演蚌殼精。輕輕一抖,蚌殼精乖乖入內。」,乖乖二字,似有千言之妙,餘味無窮。

前有《筆誤》,今有《虎腦背筆記》,感謝子峰為我帶來這一段百感交並的閱讀旅程。子峰於繁忙公務之暇,樂於以筆為旗,以心為墨,以思為馬,用文字記錄時代嬗變,觀照世道人心,在民間與傳統諸維度上帶給我們諸多的思與痛。期待「虎腦背」成為子峰的文學根據地,結出更多的文字之果。

是為序。

[1]

作者簡介

馮漢斌,現任教於陝西省山陽縣山陽中學,《讀者》《意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