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田園樂之樂(周育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田園樂之樂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田園樂之樂》中國當代作家周育英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田園樂之樂

近日有閒讀書,已是奢侈。朋友薦《飯否》,更是懂我。教書之餘,在柴米油鹽的文字間徜徉,隨美食家小寬《情迷菜市場》,生活便自有樂趣。一天把書丟在案頭,同事脫口而出,在看《飯香》?這錯念的,我也是醉了,吃不吃,在哪兒吃是美食家關注的,故曰飯否,香不香是凡夫俗子的追求,的確是飯香。

我相信愛心餐之說。用心去做飯,色香味俱佳。兒子暑假回來,喜歡我做油燜大蝦他吃。我自然是不怕頂了下午三點左右的驕陽也去菜市場,挑選新鮮的龍蝦。選好龍蝦,回家先用淡鹽水沖洗幾遍,再用牙刷一隻只刷淨,用剪刀剪去蝦尖蝦尾,剪開蝦殼,剔除蝦線備用,為了把這道菜做好,還會專門跑一趟超市,配一點蝦醬或一根大蔥。這幾個小時的準備,無非是讓孩子吃出家的味道和媽媽的愛。

有時就暢想,等我們退休了,回老家開闢一塊園田,置一個魚塘,種幾樣小菜,過一段舒舒服服的日子。婆婆很滿意,因為她一直過着這樣的日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種了油菜等割菜籽,種了紅苕好餵年豬。她不會理解我們說的種油菜是為了賞花,種紅苕是為了吃苕葉。我們是想追求有點品位的悠閒生活,邀約三五好友,曬幾張屈鄉菜到朋友圈,配一句「飯否」,羨煞眾人。

不禁想起梁實秋的「有閒階級」來。他說:「人類的最高理想應該是人人能有閒暇,於必須的工作之餘還能有閒暇去做人,有閒暇如做人的工作,去享受人的生活。我們應該希望人人都能屬於『有閒階級』。」王立剛在讀梁先生的《閒暇處才是生活》的書評里這樣評價:「梁實秋是真正懂生活、會生活的人,他將自己的屋子稱為雅舍,在雅舍之中,談吃,談生活,談文學。其實,那時候的梁實秋才是真正的文藝青年,而不是現在這些為了打上文藝青年標籤而裝文藝的人。因為文藝,才有優雅,因為優雅,才有閒暇。無所事事的閒不是閒暇,而是空虛,有情有致的閒才是閒暇,才有味道。」

如此說來,田園之樂當有幾分文藝味。就如我常約了朋友回到婆婆家的茶園採茶,我們不過是去茶園應應景,先選幾個角度,擺幾個pose,輪換了照幾張照片發到朋友圈裡,再在茶壟上「東挑西選」,不到一袋煙的工夫,臉曬疼了,腰彎酸了,手采僵了,就開始打退堂鼓了,找個理由撤出來。有經驗的朋友選一把好的水葉子,把鐵鍋洗乾淨了,用小火把茶葉焙乾,揉勻卷細,自製一撮新茶,放在透亮的玻璃杯里,細品氤氳的清香。

婆婆卻沒有這份閒情。她要搶在清明前多采一些水葉子賣,因為這時采的價錢好,天剛亮她就一頭撲進茶園,默默地掐着尖兒,只聽見毛尖噗噗離枝的聲音,很久才挪動一個地兒,生怕漏了一顆茶葉,摘不乾淨下次再摘就費時間了。太陽老高了,才跑回去簡單弄點吃的填個肚子,再跑回茶園繼續採茶,一直堅持到當天收茶的車走了,就可以安心休息了。清明前後采的茶葉自己是捨不得留的,到茶葉大上市時就去做一二十斤綠茶,留給兒女們,城裡的親戚們,剩下的才留給自己喝。看到婆婆的手都因過度勞累變形了,有時,聽別人說周末享受一下農家樂,我總在心裡念到田園實苦,靠種田生活的農民,肩挑背馱,日曬雨露,與天爭時,看地得收,怎能不苦?

我的扶貧對象是一個六十多歲的大嬸,個子矮小,雙腳外翻,行走不便,加上三歲失明,更是令人同情,我去過她家幾次,看到了她生存之苦,卻越來越佩服她,眼盲心亮,路在心裡。我曾糾結於稱她什麼?第一次跟着組長去慰問,大家都直呼其名,她大我二十多歲,我不好意思,只您長您短的說。第二次去,她採茶去了,鄰居叫我們在路邊喊,我也跟着吆喝兩聲,空曠的迴響沒一點底氣。鄰居說:「別看她眼睛不好,她能摸出辣椒是青的、還是紅的。」等我們沿着羊腸小道在茶園找到她,我信了。上帝在關掉一扇門時,一定為人打開了一扇窗。那天,她就記住了我的聲音。第三次,是我和愛人去看她。站在門口,我猶豫了,稱她奶奶婆婆,太老;稱她阿姨姐姐,太嬌。我想,就稱她譚嬸兒吧,不顯她老還可論親戚,雖客氣也還親熱。我喊道:「譚嬸兒,我來看您了。」她慢慢轉過身,遲疑了一下,然後高興地說:「哦,是周老師來了,我給您泡茶去。」接着又補了一句:「屋裡亂噢。」

是的,屋裡依然那樣零亂。中間堂屋,一矮桌几木椅加八九根木料;左邊房間裡,床上滿是四季的衣物;右邊廚屋間,土鍋土灶。屋中,盆里桶里醃滿青菜,剔筋、撒鹽的步驟都沒少,都是譚嬸兒獨自完成。我忍不住說:「您怎麼看得到呢?」說完就後悔了。她眼睛看不到,可幾十年在黑暗中的摸索練就了她獨立生存的特能。後來,我們走訪時我儘量照她的側面像留資料。只為尊重擁有生存智慧的弱者。那天,有個小孩在她家吃飯,譚嬸兒說是外孫。外孫上小學,在她這兒玩,吃飯,小孩子是單純的,他在姥姥那裡玩得自在,第一次聽到她親人的消息,真為她高興。

譚嬸的田園是談不上樂的,但是衣食不缺。現在,她住的土屋已經改造得煥然一新,生活就更無憂了。很多這樣一輩子在田間勞作的農民,靠勤勞與堅韌,自在生活,所求的是一種勞而有功的滿足與心安。

我們所說的田園樂,只是在田園回自然的一种放松。這麼說,田園樂是要有資本的。

[1]

作者簡介

周育英,筆名櫻花點點藍。湖北秭歸人,生於七十年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