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甲藻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原圖鏈接甲藻門

甲藻門是指藻類植物的1門,除少數裸型種類外,都有厚的主要是纖維素組成的細胞壁稱為殼。甲藻門中約有130屬,1000多種,多數為海產種類,少數產於淡水及半鹹水水體中。大多數甲藻是單細胞,少數種類是球胞型或絲狀體。細胞球形、長橢圓形。細胞裸露或具細胞壁,有的壁薄,有的壁厚而硬,含有纖維素。縱裂甲藻由左、右兩個對稱的半片組成,無縱溝和橫溝。橫裂甲藻的細胞壁由多個板片組成。

  • 中文名甲藻門
  • 拉丁學名Pyrrophyta界藍藻界
  • 門甲藻門
  • 屬 於藻類植物的一門

簡介

甲藻門絕大多數種類為單細胞,絲狀的極少。細胞球形到針狀,背腹扁平或左右側扁:細胞裸露或具細胞壁,壁薄或厚而硬。縱裂甲藻類,細胞壁由左右2片組成。無縱溝或橫溝。橫裂甲藻類殼壁由許多小板片組成;板片有時具角、刺或乳頭狀突起,板片表面常具圓孔紋或窩孔紋。大多數種類具1條橫溝和縱溝。橫溝位於細胞中部,橫溝上半部稱上殼或上錐部,下半部稱下殼或下錐部。縱溝又稱「腹區」,位於下錐部腹面。具兩條鞭毛,頂生或從橫溝和縱溝相交處的鞭毛孔伸出。1條為橫鞭,帶狀,環繞在橫溝中;1條為縱鞭,線狀,通過縱溝向後伸出。色素體多個,圓盤狀、棒狀,常分散在細胞表層,棒狀色素體常呈輻射狀排列,金黃色、黃綠色或褐色;極少數種類無色。有的種類具蛋白核。儲藏物質為澱粉和油。少數種類具刺絲胞。有些種類具眼點。細胞分裂是甲藻類最普遍的繁殖方法 。

該門藻類植物少數種類為絲狀體或由單細胞連成的各種群體。該類細胞具有含有纖維素的細胞淡壁,少數種類的細胞裸露沒有細胞壁。細胞壁由多個具角、刺茬 或突起的板片組成。藻體含葉綠素、胡蘿蔔素和藻黃素,呈黃綠色、棕黃色或紅褐色,少數種類無色。該門藻類植物貯藏的食物是澱粉和脂肪,繁殖方法主要為細胞分裂,有性繁殖非常少見 。

分布十分廣泛,在海水、淡水和半鹹水均有分布,多數種類生活在海洋中,幾乎遍及世界各大海域,是海洋浮游生物的一個重要類群。該門的藻類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合成大量有機化合物,是海洋小型浮遊動物的重要餌料之一。屬於該門的夜光藻具有在晚上發光的特性,人類可以利用這種特性來探索和追蹤魚群,這種方法已經應用在海洋漁業生產上。某些甲藻是形成赤潮的主要生物,引起赤潮的生物種類不同,其危害程度和方式也不同,一些赤潮種類可使海水缺氧、堵塞動物的呼吸器官而導致動物窒息。有些甲藻可分泌毒素,毒害其他水生生物。[1]

形態特

板片有時具角、刺或突起,表面常有圓形孔紋或窩紋。板片的形態構造和組合情況是鑑定種的標準。橫裂甲藻多具1橫溝和1縱溝,橫溝又稱腰帶,位於細胞中部偏下,橫溝上部稱上殼或上錐部,下部稱下殼或下錐部,縱溝又稱腹區,位於下殼腹面。載色體多數,盤狀、片狀、棒狀或帶狀,多周生。電子顯微鏡下,載色體有3層膜包圍,外層是載色體內質網膜,不與核膜相連,裡邊兩層是載色體膜。光合片層是由3條類囊體疊成的束。含有葉綠素a和c、β-胡蘿蔔素、多甲藻[黃]素(peridinin)、硅甲藻素、甲藻素、硅藻黃素。由於黃色色素類的含量比葉綠素的含量大4倍,因此,載色體常呈黃綠色、橙黃色或褐色。同化產物是澱粉和油。有些甲藻具蛋白核。

甲藻細胞核很大,分裂間期染色體也呈現濃縮的螺旋狀態;染色體中組蛋白很少,DNA的複製有兩種情況:一種DNA在細胞生活的周期中,不間斷地進行複製,這一點與原核細胞DNA的複製相似;另一種和真核細胞相似,DNA的複製是間斷的,在一定時間內進行複製。

細胞是有絲分裂,分裂時核膜核仁不消失,核內沒有紡錘絲,染色體附着在核膜上或特殊的着絲點上;核膜凹陷形成溝管,溝管橫貫細胞核,在溝管內的細胞質中有紡錘絲;中期沒有真核所具有的中期板,後期核向兩側擴展,染色體移至核相對的兩端,以環溝在核中部將核分開形成兩個子核,稱此種核為中核或甲藻核(Dinokaryon)。

甲藻的運動細胞有兩條頂生或側生鞭毛。頂生鞭毛中,1條直伸向前方是尾鞭型,另1條伸出後橫向彎曲,是茸鞭型。側生鞭毛是從橫溝與縱溝交叉處的鞭毛孔伸出,其中1條在橫溝中,是茸鞭型,叫橫鞭毛,另1條沿縱溝向後方伸出,是尾鞭型(Whiplashtype),叫縱鞭毛。鞭毛鞘內有9+2條軸絲。有些種類有眼點,眼點由脂粒構成,有的種類在脂粒外有1層膜包圍。

甲藻液泡(Pulsule),位於甲藻細胞體表層,是1種沒有伸縮能力的囊狀體,囊狀體外端有1開口與外界相通,有滲透營養的作用。甲藻還有1種刺絲胞(Trichocyst),刺絲胞是高爾基體長出來的,遇到敵人時放出刺絲胞,長約200微米,放出後不收回,被水溶

繁殖方式

甲藻的繁殖以細胞縱裂為主,有些種類能產生遊動孢子、不動孢子或厚壁休眠孢子;有性生殖是同配,僅在少數種中發現。

由於近海水域的富營養化,導致甲藻爆發式的增長繁殖(如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等),形成水華,使水變色,發出腥臭味,形成赤潮。密度過大後又造成死亡藻體滋生腐生細菌,使水中溶解氧急劇下降,並產生甲藻毒素,對魚蝦貝類危害較大。通過無脊椎甲殼類動物,如蚝、牡蠣等動物富集甲藻細胞所釋放的毒素,對人類產生危害。

地理分布

大多數甲藻是海產,淡水產種類較少,也有極少數種寄生於魚類、橈足類和其他脊椎動物體內。淡水中春秋兩季生長旺盛,海水則在暖海中種類較多。甲藻是重要的浮游藻類,是水生動物主要餌料之一。但是,甲藻過量繁殖,常使水色變紅,形成「赤潮」,發生腥臭氣味。形成赤潮時,水中甲藻細胞密度過大,藻體死亡後滋生大量腐生細菌,由於細菌的分解作用,使水中的溶氧量急劇下降,並產生大量有毒物質,同時有的甲藻也分泌毒素,因此,赤潮發生後,造成魚蝦貝類大量死亡,對漁業危害很大。

生存環境

大多數甲藻是海產,淡水產種類較少,也有極少數種寄生於魚類、橈足類和其他脊椎動物體內。 但是,水域營養物質濃度過高時,會導致甲藻爆發式的增長繁殖(如夜光藻Noctilucascintillans、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micans等),形成水華,使水變色,發出腥臭味,形成赤潮。

甲藻死亡後沉積海底,成為古生代油地層中的主要化石,因此,在石油勘探中,常把甲藻化石作為依據。

參考來源